李偉
【摘要】作為老師,除了傳到授業(yè)解惑以外,還要注重對學生“情育”、“美育”的培養(yǎng)教育。因為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本身都滲透著“情”和“美”,語文教師的功能在于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以美的教學語言,在“潤物細無聲”中感知、動情、移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情育和美育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育;美育
【背景】學校的教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教改所推行地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主動權交回給學生,無疑是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學生成為了課堂的參與者甚至是組織者后,課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為給了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時間就變得十分有限了,所以課改后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多是落實課文內容和解題方法等,而對學生的“情育”、“美育”卻較少甚至沒有涉及了。
作為母語教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滲透著“情”和“美”,西方有位哲人曾經說過:“要是著眼于語言的簡便性,那么他就是一種事物的抽象替代符號,而如果著眼于其無窮魅力的話,則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和熱情的象征”,一語道破語文教師的功能決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詞義、語義,更要讓學生通過抽象語義提供的特定的審美意象的有關信息,去把握形象畫面、文章情節(jié)的內在含義,使之步入由語言創(chuàng)造的情的世界,大量情的感受,又使學生產生向往情、追求情的心理傾向和以自己的情去表達歌頌美的愿望。
高中語文教學新大綱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在應試教育陳舊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老師把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所謂知識點的挖掘上,其結果就是學生尚未有暇領悟,教學已結束。缺少具體感知和想象的閑暇,只一味的理性分析,學生只能是望“文”而嘆了。
我國的語文教育,歷來主張文道統(tǒng)一,要求學習者讀書做人?!叭居谏n則蒼,染于黃則黃”,通過后天的“習染”修身養(yǎng)志,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鬃印翱艘选?,孟子“善養(yǎng)浩然之氣”,屈原注重“內美”,司馬遷講“忍性”,諸葛亮“儉以養(yǎng)德,靜以修身”等等,他們莫不是通過讀書學習,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些美育思想,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粹,把讀書與美育結合起來,把思想情感的陶冶與知識學習結合起來,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學要注重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美育和情育是互不分離的語文教學因素,美是誘發(fā)情感活動的主要因素,情是欣賞美尋找美的源泉。
可見,語文教學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美。
一、以美妙的形式誘導高尚的情操,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一)美的教學語言,在“潤物細無聲”中感知、動情、移性。
注意教學中的語言藝術,這不是一個新觀點。教師合乎規(guī)范的、生動幽默的、優(yōu)美的語言在教學中往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的作用。同時也可看作是美育的途徑之一。學生在課堂中(以及課外)感受教師的語言美,使他們不僅領會并受到感染,發(fā)生情感上的交融,學生自身因此產生對語言美的追求。因此學習的榜樣就在講臺上。
無論在課內不是課外,都要非常注意在學生面前譴詞造句,美化語言,以此感染學生,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互動和美育效果。具體做法可以是:
1、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讓學生置身其中,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嗅其味的效果?;蛞粤己玫囊糍|、恰當?shù)恼Z速、富于變化的語調、適中音量的語言、美麗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以及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獲得情感美的熏陶?;蛘咭龑W生正確理解詞語含義,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型、語調以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領略語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在涵詠中,領略知識分子在黑暗的年代所保持的高風亮節(jié),再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敝械摹按?、“拍”、“卷”,用語雄勁凌利,表現(xiàn)出沖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偉麗,讓人隱約可見當年赤壁大戰(zhàn)的激越雄壯,在豪壯中學習一代文豪在困境中突圍的曠達情懷。
2、在作文指導課中,當對作文新知識的講授以后進行練習時,可以這樣激勵激勵學生:“拿出你生花的妙筆,插上你想象的翅膀,任自己在一方格子里翱翔?!?/p>
3、上課伊始,有時學生的心緒不夠穩(wěn)定,注意力不集中,為把學生的注意力真正轉移到課堂上來,我會吟一首詞作為課堂的開始,比如:“曾記昨天,上課非常投入,興盡課堂中,進入思想深處。何故何故?今天失常無數(shù)?!?/p>
4、單元檢測、期中考試成績比以往稍好,可告誡學生不要驕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背煽儾缓脮r,可以這樣鼓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等等。
5、我常這樣鼓勵學生:如果你做不了太陽,那你就做一顆星星,發(fā)出的是自己的光;如果你做不了雄鷹,那你就做一只笨鳥,但你必須先飛,才能趕上人家。
教師語言的美必須外在體現(xiàn),具有韻律美、意境美、哲理美,這樣才能深入學生心中,產生美育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三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美的音樂,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音樂是一種具有強烈情感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它能很好地激發(fā)人的情感,激發(fā)人的想象力。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魅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比绻處熌芨鶕滩膬热莸奶攸c,選取與教材的語言風格、藝術意境相吻合的音樂、歌曲,把它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就能很好地創(chuàng)造出美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特殊的審美愉悅,取得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
例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課,我就恰當運用了音樂手段,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在課堂上,我選取了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一邊播放樂曲,一邊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成功營造了一種與詩歌相應的氛圍。朗誦一停,學生便情不自禁地鼓掌,紛紛要求再聽一遍。這時,我便順勢讓學生劃分詩歌的停頓節(jié)奏,指導朗讀,并讓他們在樂曲聲中練習朗誦。學生們都朗讀得很有感情,很投入。正是這種美的情境的感染,學生由討厭背誦,變?yōu)閻墼姌繁场?/p>
在美妙的音樂中,搭起聯(lián)想、想象的橋梁。使文學,這種語言藝術以形象性描寫訴諸學生,在感情上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了美的享受。
我們說,審美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運用美的教學語言、美的音樂來營造美的課堂氛圍,滲透美育,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感,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二、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觀,提高審美品位
在當今社會經濟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快餐文化、網絡文化以及外國動漫的盛行,年輕一代的文化品位逐漸下降,許多學生對于高雅的語言藝術已經產生距離,甚至認為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作為國語教學者,不但傳授語文作為交際工具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蔡元培先生曾非常明確地指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也?!闭Z文的文化功能正是具備了這兩種不可或缺的要素。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生多在直覺形象中感知、體會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各種道德修養(yǎng)的美。針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教師應早未雨綢繆,用文化教育去培養(yǎng)一代具有健康心態(tài)的個體,在促進學生個體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同時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審美能力的發(fā)展,使之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思維方式,以適應日益物化、科技化、理性化的環(huán)境。讓學生從有限的物質世界里超越出來,擺脫單純的物欲、情欲,脫離低級趣味,在審美的世界里獲得無限的心靈自由,這大概比教幾個字詞更為重要。
語文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詩話的哲理,是在生動的直覺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諦。盡管一些語文作品是虛構的,但它往往能深深地打動人心,而且往往能深刻的揭示人生哲理和歷史真理。像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那樣對許多哲理的揭示,對人間萬象的描述,其真實性和深刻性是當時許多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憑借邏輯思維所無法達到的。
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創(chuàng)新能力決不是單純的理性創(chuàng)造能力所能包括的,語文的感性也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一門與人的成長有著最緊密關系的母語教學,如何利用自己占據的特殊位置,在教學中以藝術的手法加以“情”教育、“美”教育,放飛學生心靈的自由,以“情”“美”熏陶近異化的學生的靈魂,使之充滿生活活力,讓素質不成為“素”質!這是現(xiàn)階段擺在我們語文教學面前的一個緊迫問題。
參考文獻:
[1]周甲辰,《論審美素質在師范院校中文系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選自《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
[2]王悅,《學校教師教學方法與藝術全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3]趙淑華,《美育基礎》(中國財經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