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玉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進行評價,綜合考慮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態(tài)度與習慣、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與實踐等因素,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靠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觀念和體制,并能找出學生的優(yōu)缺點,對優(yōu)點給予激勵性評價,缺點給予適當?shù)呐u和引導。
關鍵詞:新課程;學生綜合素養(yǎng);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111-02
新課程改革是21世紀之初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個性化、綜合化、生活化四個方面的發(fā)展,以期促進學生個性和綜合能力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1],因此,以單一的學習成績評價的觀念和體制,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需要實施多元化綜合評價,以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問題評價效果較好,可以同時考慮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因此,本文選取模糊評價模型來分析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模糊綜合評價的模型
首先確定被評判對象的因素(指標)集U=(x1,x2,…,xn)和評價集V=(v1,v2,…,vn)。其中x1為各單項指標,v1為對xi的評價等級層次,一般可分為五個等級:V={優(yōu)、良、中、較差、差}。再分別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及它們的隸屬度向量,獲得模糊評判矩陣[2]。最后把模糊評判矩陣與因素的權重集進行模糊運算并進行歸一化,得到模糊評價綜合結果。[3]
二、評價指標及權重
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對學生實施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其積極性和主動性[4],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改變過去只用成績來度量學生,只由教師一方對學生進行分等的機制。為此,必須實施多元化過程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本文選取的學生綜合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層次指標包括四個方面:學習成績、態(tài)度與習慣、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與實踐。每個一級指標包含有具體的二級指標,比如學習成績指標主要包括基礎課成績、體育及身體素質、音樂及藝術修養(yǎng)三個二級指標,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因素重要程度系數(shù),是權衡被評價事物總體中諸因素相對重要程度的量值。它既是指標本身物理屬性的客觀反映,又是決策者的主觀評價,是主、客觀綜合量度的結果。確定因素重要程度系數(shù)的方法即確定權重系數(shù),可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綜合賦權法等。
三、實例分析
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評價標準分為5個等級:優(yōu)、良、中、較差、差。利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個因素的權重值,如表1所示。以對某同學甲進行綜合素養(yǎng)評價為例,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多角度,選擇包括其父母、老師、同學以及其本人在內(nèi)共30人對其評價,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行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對二級因素集作綜合評價,以創(chuàng)新與實踐指標U4 為例,由表1可以看出其模糊評判矩陣為
R4=0.17 0.33 0.40 0.10 00.40 0.47 0.13 0 00.33 0.60 0.07 0 00.27 0.40 0.27 0.06 0
權重A4=(0.25,0.35,0.15,0.25),作綜合評判,則:B4=A4·R4(0.30,0.44,0.22,0.04,0)。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5],U4指標即創(chuàng)新與實踐指標的評價結果為:良。
同理可得:B1=(0.52,0.34,0.13,0.01,0);B2=(0.46,0.39,0.14,0.01,0);B3=(0.05,0.34,0.39,0.16,0.06)。然后,對一級因素集作綜合評價,權重A=(0.4,0.15,0.25,0.2),計算過程如下:
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對同學甲的綜合素養(yǎng)評價結果為:良。
同時,各一級因素的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jù)綜合評價結果及一級因素評價結果可知:同學甲學習成績優(yōu)秀,態(tài)度與習慣好,這點應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但社會責任感缺失,需要引起父母和老師的注意,應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及教育,其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良好,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
四、結論
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進行評價,把學生的態(tài)度與習慣、社會責任感等因素也考慮進去進行綜合評價,避免了以往的以學習成績?yōu)槲ㄒ欢攘繕藴实默F(xiàn)象,同時利用父母、老師、同學以及本人對其進行多方面評價,改變了以往只是由教師一方對學生進行分等的機制。
參考文獻:
[1]林培民.新課程理念淺論[J].寶雞社會科學,200,(2).
[2]李安貴,張志宏.模糊數(shù)學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李振平,任銘.模糊綜合評判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0).
[4]王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評價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06,(1).
[5]陳水利,李敬功.模糊集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