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利
一、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
有效教學是指實現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受特定的教學觀支配,所以,教學觀的改變會引發(fā)教學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發(fā)展。
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有效性認識。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所以,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以落實知識點為根本。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依據。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人的發(fā)展方面。
2.有效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組成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的,判斷教學的有效性要看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實現有效教學。
3.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
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由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教學。與此同時,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也應發(fā)生根本變化,形成開放性、個體適應性、反思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全局,注重細枝末節(jié),實現目標與過程的有效結合。
二、初中歷史時效性的探索
1.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只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使自己的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找歷史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進行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是“90后”,因此,結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形式進行呈現。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所認識和體會。
2.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千辛萬苦地將知識“搬運”到學生面前,卻“吃力不討好”,學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厭煩。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tǒng)角色轉變?yōu)楝F代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
首先,提問要緊扣課本,緊貼重、難點。教師要抓住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節(jié)開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引導學生剖析。在這樣一些提綱挈領的大問題之下,再設計每一課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又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的分析,加深學生記憶。
其次,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受教育的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因材而異,因人而異,注重提問的多樣性。另外,提問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只有把握了恰當的時機,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tài),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
最后,設計問題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對難度大的問題要體現梯度。如在教學“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我針對故宮和長城兩座歷史文化遺址,設計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猜想、總結。讓學生感受故宮建筑的莊嚴偉岸,認識封建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4.有效開發(fā)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有效地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歷史教科書與其他科目及其資源進行有效開發(fā)與利用,使學生知道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看過的電影電視、聽過的歌曲、背過的詩詞等也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社區(qū)的變遷歷史、地區(qū)名稱的改變、一張小小的郵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變遷等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其中鄉(xiāng)土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鄉(xiāng)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的社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方面的資源,包括鄉(xiāng)土地理、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我所在的地區(qū)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本地區(qū)的教學內容不斷挖掘,引導學生通過鄉(xiāng)土資源的歷史、社區(qū)歷史、家庭歷史等親近歷史,熱愛家鄉(xiāng)歷史,并從中感悟歷史的生命價值,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觀念。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還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同樣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力求教給學生能夠使其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
1.列表歸納,條分縷析。
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發(fā)動的一系列對華戰(zhàn)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侵略戰(zhàn)爭的名稱、經過,每次戰(zhàn)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造成的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圖文結合,激趣化難。
地圖是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應恰當運用地圖教學,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
3.科學閱讀,細化記憶。
有些同學讀書抓不住要領,收獲不大。怎樣閱讀才能收獲更多呢?首先,要著重閱讀正文。正文是每課的重點,是精讀部分;其次,閱讀時要做到動口、動手、動腦,勾畫寫記,理清線索;再次,要學會圈注。在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字處做上標記;最后,教師要教會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