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師紅
[摘 要] 在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開展科學研究、撰寫與發(fā)表學術論文成了許多社會成員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撰寫、發(fā)表學術論文成了各教育、科研機構及行業(yè)、職業(yè)有志于學術研究者關注與探討的問題。編輯、作者、讀者以期刊為核心共同構建了具有特定的學術文化氛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他們雖然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但通過明確定位,才能有效促進期刊的發(fā)展,提高學術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關鍵詞] 終身教育 遠程教育 編輯 作者 讀者 關系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6-0016-05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building a n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learning society, researching the scienc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academic papers have been tools chosen by many social members as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enhancement. Therefore, researching the science,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re have been focused on and discussed by th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Meanwhile, the editors, the authors and the readers around the core journals are building a biological system together with some special academic cultural atmosphere.In this system,though their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they should know well their characters and identify their positions clearly, then they will be able to make the journals progress effectively, and to promote their academic levels, and to serve for the society better.
[Key words] Horiz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Editors Authors Readers Relationships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1]?!秶抑虚L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辦好開放大學”,“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2]。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及京、滬、蘇、粵、滇等地方開放大學的掛牌,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多方位、多層次的更趨開放的新階段。學術期刊在新形勢下,應如何定位?如何發(fā)展?如何處理與發(fā)展期刊主體——編輯、作者、讀者三者間的關系?……這些問題,作為編輯工作者,我們無法回避,必須勇于面對,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為了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擬以終身教育為視角,探討編輯、作者、讀者三者間的關系。
1 終身教育視域中的編輯、作者、讀者角色分析
學術期刊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特定行業(yè)領域內的科研工作者或行家里手將其熟知相關專業(yè)知識、觀點、主張或方法展示于他人的平臺。學術期刊的主體——編輯、作者、讀者的角色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同時,終身教育理念正逐步為社會大眾所理解、接受,開展終身學習,追求更高的素養(yǎng)、更有意義的生活,實現(xiàn)更大的人生價值,正漸成風氣。許多社會成員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強化專業(yè)知識,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正通過多種渠道與同行、同業(yè)人員開展多種交流活動,自然也包括以學術期刊為媒介與他人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
1.1 終身教育視域中的編輯角色分析
在終身教育視域中,編輯是作者與學者的學術中間人、一定程度上的終身教育服務者,同時也是部分作者與讀者的學術“導師”、某一或某些學術領域內的學習者,還是遠程開放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學習者。
期刊作者與讀者的中間人。編輯,其主要作用是充當學術期刊作者、讀者的服務人員,通過接收、審核、錄用、發(fā)表在學術領域內可能產(chǎn)生一定學術影響或發(fā)生重大作用的學術論文,幫助作者展示他們的學術觀點或主張,為他們搭建更加廣闊的學術展示平臺,推動他們在學術領域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為更多的讀者提供了解學術發(fā)展動態(tài)、各種前沿的學術觀點與方法,助其了解、熟悉更多的學者。從終身教育的視域看,學術期刊編輯,就是學術期刊為論文的作者與讀者建立起溝通與交流的中間人,為作者與讀者提供彼此間的各種學術信息,根據(jù)他們各自所需進行交流互動,協(xié)作開展自主學習。
作者與讀者開展終身教育的服務者。編輯在擔負自己的本職工作時,雖然自己在接收他人稿件,分送稿件給有關評委審查,或自己直接參與稿件的審查、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校對,直至發(fā)表,然而,為了對廣大作者、讀者負責,必須要有與作者同樣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認真負責地完成本職工作。作者與大量的讀者在開展學術研究中,通過學術期刊及編輯開展終身學習。
部分作者與讀者的學術“導師”。編輯在審核作者所投稿件時,如覺得該稿件具有潛在的學術影響力,他們將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感悟和洞察力,給那些學術能力不太強、學術地位不太高的作者提出各種修改意見,指導他們完善稿件、治學態(tài)度或治學操守等。
學術領域內的學習者。對于那些學術能力強、學術地位高、學術影響大的作者,在審稿、校稿過程中,其學術視野得到拓寬,學術能力也獲得很大的提高,從中了解到各種最新的專業(yè)知識和方法,并受到這些知名專家、學者的人格魅力的影響,從而提高他們的學術素養(yǎng)。在遠程開放教育越來越為更多人所接受的、終身教育理念日益為社會各界人士所理解和接受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里,學術期刊編輯的內涵更加豐富起來。
以遠程方式開展終身教育的學習者。學術期刊自誕生伊始,就以函件的形式向論文讀者們開展遠程教育。讀者是通過閱讀學術期刊論文來實現(xiàn)自主性遠程學習的。當今,人們正通過各種電子郵件、QQ、MSN、Facebook、博客、微博等通訊方式更加快捷地、甚至即時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從終身教育的視角看,編輯與作者、讀者一樣,同為遠程教育的學習者、終身學習者。
1.2 終身教育視域中的作者角色分析
學術期刊作者在終身教育視域中扮演著編輯與讀者的良師益友、終身學習者、社會服務者的角色。
編輯與讀者的良師益友。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看,期刊作者撰寫、發(fā)表的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學術文章,透過其文章的字里行間,編輯和讀者可以不同程度地從中獲悉作者的學術發(fā)展狀況、洞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治學態(tài)度與意識、學術道德水平及其社會服務意識等信息,簡言之,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并獲得一定的啟迪。這對于編輯和讀者開展終身學習活動會有一定的幫助。在現(xiàn)實社會,在編輯、讀者與作者借助于電話、實物書信、電子郵件、MSN、QQ、Facebook、Wiki、博客等各種遠程方式相互聯(lián)系,編輯與作者也可以直接地接受作者的指導與幫助。從一定程度上講,期刊的作者是編輯、讀者開展遠程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師益友。
終身學習者。從作者自身開展終身教育/學習活動的角度看,許多作者所從事的學術研究也是一種終身學習,因為終身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人們的身心逐步發(fā)展、完善之時,其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也逐步提高,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社會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接受高等教育、參與各種學術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學術研究意識與學術研究習慣逐步養(yǎng)成,學習研究能力也日益提高,他們撰寫學術論文,通過相關專業(yè)、行業(yè)、領域的期刊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見解或主張,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社會影響與效益。他們的學術研究不僅來源于自己本專業(yè)、行業(yè)、領域,而且更多地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從中汲取養(yǎng)分。他們在長期治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嚴謹?shù)闹螌W意識、態(tài)度、習慣及能力對其終身學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學術活動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與創(chuàng)造者。學術期刊的作者在接受終身教育的過程中,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并通過他們自身的學術研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實際上,他們又成了社會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
社會服務者。作者的學術成果通過期刊發(fā)表,其學術見解、主張或方案直接傳播到編輯、讀者之中,而編輯、讀者都是在開展終身學習活動的重要分子,作者的學術論文的撰寫、投稿、發(fā)表以及他們學術見解或主張在本質上就是文化生產(chǎn)、文化傳播,其中大部分作品在推動社會文化走向進步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3 終身教育視域中的讀者角色分析
讀者通過期刊這樣的遠程方式開展終身學習,從作者與編輯那里獲取有益于他們投稿、發(fā)表學術論文所需的經(jīng)驗和啟示,是期刊論文的源泉與支持者。
期刊學術成果的源泉。不可否認,許多學術期刊論文的作者也是學術期刊的忠實讀者。如前所述,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一篇篇有著不同影響的期刊論文。但是,除了這個群體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讀者群。這個讀者群體是學術期刊論文的潛在群體,雖然他們尚未形成較成熟、較系統(tǒng)的學術理論,但卻能關注學術動態(tài),從中探尋所需的信息,包括有關專業(yè)、行業(yè)或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及方法。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看,期刊讀者包括其中的作者,在通過當今社會為大多數(shù)所采用的方式,以遠程的方式開展自主學習與研究,是學術期刊的潛在投稿者與作者。
作者與編輯的支持者。那些尚未有機會在期刊上發(fā)表自己的學術成果的讀者,大多景仰那些有較大學術影響的期刊論文作者與期刊編輯,崇拜其較高的學術素養(yǎng)和學術影響力,羨慕其有著較多的學術交流的機會,希望能有機會與之交流、溝通,甚至能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指導。即使是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一定數(shù)量學術文章的期刊讀者也希望能夠有機會與期刊編輯交流,當然,編輯們也樂于與那些有很強的學術能力、有較大的學術影響的讀者進行交流、溝通,以此來鞏固和擴大學術期刊的稿源。
終身學習者。與接受傳統(tǒng)面授的學習方式相比,期刊作者以遠程方式開展通過學術期刊進行自主學習與研究,這種學習將延伸至其人生終點。
2 終身教育視角中的編輯、作者、讀者的角色歸因
“歸因”(attribution),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個觀察者根據(jù)外在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tài)的推論過程[3]。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的角色形成與其所處的有別于其他普通群體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組織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诖耍疚膶牡谌喂I(yè)革命、生態(tài)文化理論、需求層次等有關理論出發(fā)對終身教育視角中的編輯、作者、讀者的角色進行歸因。
2.1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理論對期刊編輯、作者與讀者角色的歸因
在由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向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邁進過程中,現(xiàn)代學術期刊運行模式和運行機制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而對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會結構正向扁平化方向發(fā)展,人與人之間開始出現(xiàn)了分散式、合作化、利益共贏的關系,人們的學習與工作的模式也出現(xiàn)了扁平化傾向。在這個時期,人們通過多元方式與他人深入互動,學生的角色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了終身教育的積極參與者、自主學習者、協(xié)作學習者,通過團體的學習活動獲得知識。在學術界,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以“一種分散式的方式共享知識”,開展“跨學科教學和跨文化研究”[4]。這既可解釋在學術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之間所建立的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合作與共贏的關系的深層次社會因素,又符合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2.2 生態(tài)文化理論對編輯、作者與讀者角色的歸因
編輯、作者、讀者以科研為目的共同構成了一個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此系統(tǒng)中,他們通過期刊營造出以遠程的方式進行互動的生態(tài)文化。
以編輯、作者、讀者為主體構成的生態(tài)文化系統(tǒng)中,他們以自己的工作、研究、學習乃至生活為宗旨開展共存、共生、共榮的互動,形成具有學術性強于社會普通生活群體的文化環(huán)境。在三個主體約定俗成地、自主地、能動地去認識、整理、看待和要求有關學術問題,進而去完善學術理論體系,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與方法,形成一個較為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體系,并營造成一種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這個系統(tǒng)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tǒng)。憑借著良好的文化素質、社會道德素養(yǎng)、很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及高尚的人格,該系統(tǒng)內的大部分成員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其中,也包括對自身的感染,發(fā)揮著凈化、感染社會風尚的作用。
這個系統(tǒng)的主體繼承了傳統(tǒng)學人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按照其遺傳下來的治學“基因”的內在邏輯和法則去認識、整理、發(fā)展有關學術期刊,因此,他們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賦予學術現(xiàn)象和問題以新的意義和價值,并對之重新定位。在此過程中,他們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多層次、多視角地適應、選擇、創(chuàng)新,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并超越以往,協(xié)調彼此間的關系,保證整個系統(tǒng)得以持續(xù)、協(xié)調地發(fā)展,使得這個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其物質的、精神文化的環(huán)境之間進行必要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使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的功能得以極大發(fā)揮。正是緣于此,學術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按照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積極合作的關系之預測、認識并解決系統(tǒng)中的有關問題,但是并非否定相互間的競爭在學術發(fā)展中的意義和功能,而是去賦予這個共存、共生、共榮的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意義和價值優(yōu)先性。
2.3 需求層次理論對期刊編輯、作者與讀者角色的歸因
生存哲學與人本主義哲學是終身教育理論不可或缺的哲學基礎。其中的“需求層次理論”對歸因終身教育視域中的編輯、作者與讀者的角色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根據(jù)“需求層次理論”,學術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絕大部分已經(jīng)結束或正在逐步結束以前那種在校學生“建立在匱乏性動機基礎上的”學習方式,業(yè)已開始了那種“建立在成長性動機基礎上的”的知覺學習、理解、認識自身,開始了人格的穩(wěn)定發(fā)展,已經(jīng)處于或正在開始處于知識結構完善、專業(yè)技能成熟的階段,逐步成為各自專業(yè)、行業(yè)或領域內的“人才”。他們更多地通過自身的潛能、天賦、創(chuàng)造沖動等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完善并發(fā)展自己。他們通過不懈地努力,他們將“不怕改變”“安于改變”“安于新事物”[5],并成為處于“發(fā)展過程中”“有創(chuàng)造力”“應變能力強”“自主自律”[6]“有益于公眾和社會”[7]的人,所有這些都是他們終身學習的目標。
上述三個理論分別從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系統(tǒng)、個人及社會需求三個維度來闡釋學術期刊編輯、作者與讀者在終身教育理念廣泛傳播、終身學習方式被廣為接受的社會中的關系及采取相應方式的內在動機。
3 終身教育視域中的編輯、作者、讀者角色定位
鑒于上述的社會結構狀況、社會文化生態(tài)及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編輯、作者與讀者們所產(chǎn)生的需求等情況,筆者以為,在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中,編輯、作者與讀者應采取如下態(tài)度與方式來定位自己。
3.1 平等開放
本處的平等開放,主要是指學術期刊的編輯、作者與讀者所應持有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和勇于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方式,接納一切有利于提高期刊質量、促進學術發(fā)展、擴大社會效益的信息。因此,對于大家來講,應當具有明確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3.1.1 編 輯
筆者認為,以平等、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讀者與作者是編輯明確定位自己角色的首項。目前,在新聞出版界,不同學術影響力的期刊編輯的境遇也有較大的差別。通常,在國內外重大的學術活動或集會上,國內一級期刊、核心期刊及其他較有影響力的編輯,比起那些普通期刊的編輯,所受到的禮遇要高。其實,編輯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常常受到一些讀者、作者的指責或吹捧,因為他們在文稿的錄用上因考慮投稿的質量或者選題而放棄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文章的作者,或者在改稿過程中被認為過于嚴格甚至是苛刻,也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有錄用稿件的權力。他們?yōu)榱似诳陌l(fā)展,不得不到處奔波,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或傾盡所能與機會,向與本期刊所關注的領域內的名家索取或預約稿件,而這些稿件并非件件達到期刊發(fā)表要求?;谶@種狀況,編輯應尊重每一位作者與讀者,盡可能一視同仁地爭取每一份期刊所關注的文稿和信息,通過各種學術活動或各種網(wǎng)絡平臺及其他通訊手段與作者、讀者進行聯(lián)系,以真誠的態(tài)度與他們進行溝通與交流,如利用wiki等,及時地展示自己的態(tài)度,同時,還應堅持自己的職業(yè)操守,不卑不亢,處理各種人情文章。
3.1.2 作 者
作者是期刊學術文章的直接支持者與監(jiān)督者。他們在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經(jīng)編輯之手向學術界表達他們的學術見解、主張或方法,因此,他們有必要以平等、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編輯與讀者。換言之,他們同樣需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編輯與讀者,包容編輯出于工作職責所做的每一件可能引起其不快的事,耐心、細致地解答讀者所提的各種問題,并與之展開交流與溝通,以開放的姿態(tài)汲取一切有利于自己學術發(fā)展的信息,完善自己的學術理論或方法。
3.1.3 讀 者
讀者也應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看待編輯與作者,除了在平時的期刊閱讀中學習、借鑒已發(fā)表文章的有利信息外,對于編輯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疏忽或遺漏以及作者在學術上所持有的不同的或者自認為是錯誤的觀點或主張,與之展開探討、辯論,不因為編輯與作者在期刊或學術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而自卑,進而不能堅持己見,也不因為自己是領域專家而輕視他們。
3.2 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是期刊發(fā)展過程中編輯、讀者與作者所必須秉持的基本學術原則和追求。
3.2.1 編 輯
學術期刊質量與影響力的提升需要編輯在自己的工作、學習與研究中能夠堅持嚴謹治學的原則與追求。對于他們,嚴謹治學意味著要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嚴謹?shù)膽B(tài)度接收每一份稿件,在審稿、校稿、發(fā)表等環(huán)節(jié)一絲不茍,平等地對待每一位作者和讀者,重視他們對期刊所提出的每一項意見和建議,對于他們的提出的可能是不合理責難或批評,而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3.2.2 作 者
大多數(shù)作者在開展科研時都能嚴謹,但是未成熟的學者,特別是在讀的研究生和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在研究意識、學術習慣、學術視野、研究方法、洞察問題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待于成熟,因而需要導師嚴格而細致地引導他們進行撰寫學術論文的訓練。其中,文稿的修改對其無疑是難得的鍛煉機會,因為好文章須經(jīng)反復推敲、不斷論證、字斟句酌。文章是反映作者的學術水平、學術道德、學術態(tài)度的鏡子,一旦發(fā)表,就無法更改,如有瑕疵,定會有損作者的臉面,也有損期刊及責任編輯的聲譽。
3.2.3 讀 者
如上所述,讀者也須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除了部分人有機會與編輯、知名作者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學習外,大多數(shù)讀者從已發(fā)表的期刊文章中或通過期刊、現(xiàn)代通訊設備或網(wǎng)絡進行交流與溝通,來彌補自己在學術方面的不足。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由于尚未在自己學術領域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還面臨著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問題,這就需要他們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學術研究。在撰寫學術文章的過程中,要耐心、細致地修改文稿,反復論證、完善,直至得到編輯及期刊文章評審專家的認可。
3.3 合作共贏,服務社會
由于日益更新的網(wǎng)絡技術給編輯、作者、讀者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帶來便利,進而為他們在定位的過程中通過遠程的方式開展合作拓展更大的空間,通過期刊質量的提升與自身的學術進步來促進社會發(fā)展。對此,筆者建議,通過期刊稿源基地建設來達到三者間合作共贏、服務社會的目的。
3.3.1 建立稿源核心基地
根據(jù)期刊的重心所在建立一支核心的、高質量的投稿人隊伍。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是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教授、副教授等學術人才。對于這些人,可實行預約稿件的辦法。這些稿件大多數(shù)質量很高,刊發(fā)后勢必會提升期刊的影響力,當然,也必須提供豐厚的報酬及相應的榮譽。
3.3.2 建立外圍稿源基地
這是以稿源核心基地為中心建立第二核心圈的外圍稿源基地。鑒于第一核心圈內的學者,大多數(shù)是國內、外院校的碩導、博導,他們有著眾多的碩士生、博士生及已畢業(yè)弟子。盡可能為這些年輕一代提供更多探討學術的機會,由于這些人學術能力尚未成熟、完善,這需要期刊的編輯與他們的導師一起共同建立與他們展開交流的機制。對于這些人的稿件,編輯要及時與他們交流、反饋,提出建設性的改稿意見。當然,不能因為他們的學術影響不如其師而怠慢他們。經(jīng)常性的交流和溝通可以培養(yǎng)彼此之間的感情,因為他們是潛力股,需要投資,學術能力投資、情感投資,當然也不能忽視一定的經(jīng)濟投資,即應付給其相應的報酬。
3.3.3 建立第二核心圈的外圍基地
這是以編輯及專家委員會成員為核心的第三核心圈。通過個人的人脈關系,建立更大的稿源基地。從這個圈層收到的稿件雖然整體質量不一定令人滿意,但也不乏有潛在價值者。這需要編輯要有足夠的耐心審閱稿件,然后提出可以接受的建設性意見,經(jīng)過數(shù)改其稿,終歸會達到期刊發(fā)表的要求。當然,也需要有信心,即通過與作者溝通、交流,了解作者的學術背景和長處,盡量幫助他們發(fā)揮所長。在這方面,編輯及專家可能要擔負導師的責任。
3.3.4 建立第三核心圈的外圍基地
相對應期刊來講,這是第四圈層的最外圍的投稿群體。通過宣傳、包裝,吸引那些對本期刊未曾關注或關注不夠的讀者,鼓勵他們積極開展學術活動。
總之,在編輯、作者、讀者三個群體清晰地了解他們所構建的共生、共存、共榮的生態(tài)文化系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確定位,才能提升期刊的辦學質量,在終身教育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較大程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過程中作出貢獻。
注 釋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R/OL].[2012-11-08].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Z/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鄭全全.社會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 27
[4][美]杰里米·李夫金著;張體偉,孫豫寧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新經(jīng)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1-32,59,258-272
[5][6][7][美]馬斯洛著;成明編譯.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11, 19, 22, 223, 225-226,61
(收稿日期: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