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寶
摘要:班主任應當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對初中生的德育,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風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為他們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榜樣的力量;民主;平等;良好溝通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fā)展,其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不僅要求人才具備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能,更要求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和高水準的思想道德水平。這無疑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重重挑戰(zhàn)。
班主任作為連接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的重要紐帶,可以系統(tǒng)而全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學校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作為一名初中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更好地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德智的雙重發(fā)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嚴于律已,以自身為榜樣
作為一個班主任,要想培養(yǎng)學生具備高尚的人格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自身就得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鬃拥摹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中接觸最頻繁,同時關系也最密切的人,因此,班主任的行為舉止、談吐表現(xiàn)等全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深刻的熏陶和影響到學生。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品質的形成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嚴于律己、規(guī)范言行、積極進取,以良好的個人素質和高水準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影響學生,切實發(fā)揮榜樣的模范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情感上相信班主任、依賴班主任,為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圍,與學生良好溝通
韓愈在《師說》里這樣描述教師的作用:“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蔽覀€人認為非常有道理。作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開展學生教育工作,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必不可少。但是不少班主任已經習慣了“太拿自己當回事兒”,總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進行說教或者批評。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還很容易激起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工作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展開,更別提取得良好的效果了。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徹底放下自己的“高架子”,努力轉換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德育教育氛圍,從而實現(xiàn)與學生的良好溝通。
初中生的心智發(fā)展還不成熟,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學校的各項管理紀律,說臟話、遲到、打架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如何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促進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呢?我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探究與反思。最后決定以小班會的形式與他們進行溝通。談話中,我問他們:“你們印象中的好學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學習成績好,遵守紀律,能讓老師和父母都引以為傲的。”“通過我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你們身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潛能和優(yōu)勢,這是那些好學生也比不上的,作為你們的朋友,老師真心希望你們以后也能讓老師讓父母都以你們?yōu)闃s……”“朋友”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沖擊,使他們認識到我這個老師是站在一個平等的地位與他們商量、溝通,而不是頤指氣使地批評他們這么做不對,那么做是錯的……在這種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下,學生也就很樂意與我進行溝通,分享他們內心的細膩情感和思維變化,就這樣我們彼此走進了對方的心靈世界,實現(xiàn)情感上的碰撞,為促進學生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鋪平了康莊大道。
三、結合家庭、學校的力量,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就必須與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這是取得良好的與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我們生活中常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备改笇⒆拥挠绊戯@而易見,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必不可少。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利用家訪、電話等形式加強和學生家庭成員的交流和溝通,指導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以正確的方式實行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對于學校來說,則可以經常舉辦一些以“德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辯論會、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德育的理解,幫助他們逐漸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高水準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此有個正確的認識,切不能持有“急于求成”“揠苗助長”等想法;而應該不畏艱難,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風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為他們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班華.現(xiàn)代德育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廖詠梅.淺談教育之德育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09(04).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4]羅國杰.面向新世紀的品德素質教育,1999.
[5]朱小蔓.情感德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龔海泉.當代公民道德教育.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第三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