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閣
問題意識是指人類在認知過程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營造民主“土壤”,強化問題意識氛圍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中民主意識的缺乏,課堂教學氣氛的不融洽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民主的氣氛。
1. 消除心理障礙
由于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認為“問”的內容就是指對教師講授的新課沒聽懂、沒學會的地方。這樣一來,差生不敢問,因為一旦問了就表示沒學會、沒聽懂,輕則遭到同學譏笑,重則會遭到教師的訓斥;優(yōu)等生則認為都聽懂了,學會了,沒什么可問的。這樣就造成了沒人提問題的尷尬局面。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向學生做了解釋:質疑問難不單針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和不理解沒學會的內容,還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當堂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你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又可以鍛煉你們的求異思維和超前思維。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如果真有問題,沒學會,不要有顧慮,人的思維是有差距的,有問題很正常,都沒有問題才不正常呢!
2. 構筑民主平臺
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營造融洽、寬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臺,以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發(fā)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凡是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讓他自圓其說;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對不合理成分用積極的態(tài)度挖掘出閃光點。在問題性教學的開始階段,為了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我采取寫紙條的方法:上課前給每位學生分發(fā)一張小紙條,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教師集中歸類后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起展示。
二、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問題意識形成
所謂認知沖突,就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認知沖突造成學生認知心理的不平衡,從而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沖突實現新的平衡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問題意識形成。
1.走進“最近發(fā)展區(qū)”
所謂“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是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為基礎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獲取的,也即我們平常說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置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貼近的認知目標、學習內容,那么必將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新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認知結構。如“植物細胞在什么條件下發(fā)生滲透吸水?”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換個角度問:“為什么賣菜的人經常給蔬菜灑水?”這樣提問,學生感到特別新鮮,就會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2.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重教輕學,重智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統(tǒng)一要求輕獨立見解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在不斷涌現。例如,“四導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八膶А?,即導趣、導疑、導思、導創(chuàng)。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實施自學、啟發(fā)、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很好的作用。
三 、活化思維方法,促進問題意識發(fā)展
1.發(fā)展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根據已有的經驗直接領悟事物的本質并迅速做出判斷的思維。直覺思維濃縮了思維的信息加工過程,敏銳洞察客觀事物的本質,直接的理解和判斷,是認識的頓悟和靈感的迸發(fā),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指路標。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做出直覺思維的示范,如大膽假設、猜想,讓學生感到直覺思維的重要性,并模仿這種方法,其次要盡可能多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探索熱情,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
2.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不懂的東西也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問題,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如在講到“配制溶液”時,我就提出“將100克5%的NaOH變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實驗方案?”對這樣一道靈活性強且為開放性的試題,引起了學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體Na(2)加固體Na2O (3)蒸發(fā)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問題:a.需加多少克固體Na?b. 需加多少克固體Na2O? c.需蒸發(fā)多少克水?使學生的思路沿著不同的方面展開,最終得出不同的解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發(fā)展。
3.鼓勵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學中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實施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高度自由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如怎樣鑒別濃硫酸和稀硫酸這一題目。由于硫酸濃度不確定、鑒別方法不規(guī)定、實驗用品不限制等,這為學生的自由討論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條、鐵絲或鋁絲、鋅片、藍色石蕊試紙、PH試紙、石灰石、無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計、玻璃棒與紙片等十多種方法。
總之,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學生才有可能對問題進一步地猜想和假設,并努力去探究問題的答案,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科學探究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