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莎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評價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0450-9889(2013)06A-0021-02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部分”要求: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除去“教師的評價”,我們不難發(fā)現,“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主體都是學生,這表明,語文課堂更多地要求學生能夠實施自主評價,以進一步彰顯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小學語文課堂的自主評價應當如何有效開展呢?
一、培養(yǎng)學生評價的觀念
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評價,首先要樹立他們的自主評價意識。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樹立“我想評價”的觀念。
1.形成內驅動力。布魯納認為,內部動機才是推進學習的真正動機,因為它的作用持久而強烈。因此,要使學生獲得評價的內驅動力,首先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評價活動的作用,然后通過樹立典范、應用分析等方式促使學生產生評價興趣。比如,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精彩回答,筆者一般還要再問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諸如此類的做法,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評價的習慣和意識,促進評價內驅動力的形成。
2.創(chuàng)設外部情境?!霸趦和撵`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碧K霍姆林斯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學生思考、評價的情境,當學生進入這種環(huán)境,他們才愿意評價,樂于評價。比如,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有話要講”的三分鐘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提出一個自己尚未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也可以針對某一同學的回答表明自己的觀點。事實證明,學生在該環(huán)節(jié)中表現得非常積極,精彩的點評層出不窮。
3.鼓勵自我評價。評價別人可以從評價自己開始。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課堂總結這個方法。例如,在課堂結束前,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詢問自己:“今天的課,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或借鑒于永正老師的方法:“現在你們回到了家,我就是你們的爺爺奶奶,你們能不能把今天課堂上學的東西講給我聽聽???”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在反饋的過程中不停地去總結評價自己的所得,這樣學生就能在自我評價中不斷成長。
二、傳授學生評價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樹立評價觀念,還要傳授其評價的方法,通過反復的評價練習讓學生將所學之法爛熟于心,實現能力和技巧的“雙豐收”。
1.全面地評價。即是需要對同學的發(fā)言從整體上進行評價,不能偏頗于一點。既要看到同學發(fā)言的優(yōu)點,也要看到其缺點。辯證地評價,會讓學生更理性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比如在《再見了,親人》一課的總結階段,筆者讓學生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身份寫一句話和朝鮮人民道別。有一名學生竟然說:“我們很多戰(zhàn)士都犧牲在這塊土地上,這里真是個傷心的地方?!彼袑W生一致反對這種說法。對此,筆者先讓學生靜心思考。這名學生的回答前半句是正確的,后半句的情感過于消積了。如果換一個思考角度,朝鮮人民也為志愿軍犧牲了很多,正是這種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友誼才讓他們彼此道一聲“親人”。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后,更加明白了評價要全面的原因。
2.有說服力地評價。有理有據方能以理服人。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價同學或者自評的時候,要先談觀點再舉例子,以此來增加評價的說服力。比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堂總結階段,為了引導自主評價,每位同學發(fā)言完畢時,筆者都要問一句:“你們同意這位同學的發(fā)言嗎?不同意的請講講你們的理由,同意的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這樣的問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也相應地提高了學生自主評價的能力。
3.對照地評價。進行客觀評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先來談談自己的觀點,然后用自己的觀點對照對方,不僅可以促進相互評價,還能有效地引導自我評價。對此,教師除了問一句:“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有時不妨再加上一兩句:“你可以說得更加有趣嗎?”“你能不能說得跟他一樣棒?”“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發(fā)現!”
三、培養(yǎng)學生評價的習慣
習慣成自然,自主評價不是新課堂要求下的一個花架子或一個小小的點綴,而應當成為學生持久的自我意識。因此,教師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習慣。
1.學會傾聽。評價別人,首先要全面細致地理解對方的發(fā)言。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容易導致這樣的壞習慣:不管同學發(fā)言到什么程度,想發(fā)言只顧舉手,常忽略聆聽他人的發(fā)言。對此,教師要反復引導學生先靜下心來聽,等聽清想好后,再回答。比如在教學《匆匆》一課時,有學生回答“匆匆讀書可不好”,馬上有其他學生站起來反對,筆者有意識地讓全班安靜下來,然后要求被提問者再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想,以此鍛煉學生靜心聆聽的習慣。
2.善于思考。想好了再說,這是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要求之一。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強調這一點,以避免一些流于形式的泛泛之談。比如在《別餓壞了那匹馬》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回答“當看到那一堆馬草的時候,‘我的心里非常難過”。筆者讓學生再讀一遍課文,尤其是“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等句子,然后再問:“文中的我此時心情僅僅是難過嗎?”學生很快明白了,又增加了“慚愧、感激、報答”等評價性詞語。
3.樂于表達。在課堂中,有想法就要迅速表達出來。要促進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和學生的主動溝通必不可少,有時不妨讓學生評價一下教師或者課堂。同時,對于樂于表達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一些小小的獎勵,借此來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評價。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畫畫、說說心目中的地球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畫一幅地球圖景,然后上講臺通過投影儀投影出圖畫,介紹后再由學生進行評價、提問,介紹者現場作答。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精彩點評紛呈,各人的口才也得到充分的鍛煉。
四、調控學生的評價過程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兩個關系同等重要。新課程標準盡管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于評價過程的調控作用,仍然處于十分突出的位置。
1.確定評價的方式。評價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有傳統(tǒng)的語言互評,可以有創(chuàng)新的微博式快評(基于網絡課堂),還可以有花樣評價,如畫笑臉、送五角星等。例如,筆者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有學生在續(xù)寫中寫到漁夫一定會罵桑娜。對此,筆者在班級中舉行了一場帶有評價性質的辯論賽,將四組學生分成兩方,一方是“會罵”,一方是“不會罵”。在唇槍舌劍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2.確定評價的節(jié)點。評價的時間絕不僅僅只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在課堂之外。誠如課程標準里所要求的,更多地關注過程性評價。比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生一旦發(fā)現問題,立刻用紙條記下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時間向老師提出。這個時間可以選在課堂之中,也可以選在課后。雖然學生掌握著評價的自主權,但如何應對這種自主權的行使卻始終掌握在教師手里。
3.確定評價的尺度。學生在自主式的課堂里,很容易忘記重點。自主評價雖是課堂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僅為一個部分,不應該占據太多時間。學生的自主評價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有基本的預設,切不可任其發(fā)展,否則預定的教學目標很難達成。
綜上所述,自主評價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絕不能將評價權緊緊獨攥于自己手里,或無條件放任給學生。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