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淵 王竹波
摘 要:20世紀30年代以來,學者們采用西方現(xiàn)代學術(shù)規(guī)范和方法來研究《呂氏春秋》,他們突破了傳統(tǒng)學者只重視文本解釋研究方式的局限,把《呂氏春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地把握和系統(tǒng)地研究,取得了非??捎^的成果。文章僅對學界關(guān)于《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研究做客觀述評,所述及的內(nèi)容有:《呂氏春秋》的主旨、政治思想的內(nèi)容以及學界對《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評價。
關(guān)鍵詞: 呂不韋;《呂氏春秋》;政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3)06-0028-08
《呂氏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計劃的集體編纂的著作,作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在秦漢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演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由于《史記》曾傳述呂不韋不實的丑聞,因“以人廢言”[1]之故,導致《呂氏春秋》在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地位長期不被看好,再加上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義輕利的影響,對其政治思想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直到進入20世紀后,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據(jù)初步統(tǒng)計,從20世紀初到目前為止,發(fā)表有關(guān)研究論文近六百篇,出版注釋性和研究性著作也不少,還有很多部涉及其哲學、文化、科技、音樂、農(nóng)業(yè)、歷史等方面的通史或斷代史著作??梢哉f,對《呂氏春秋》的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局面,現(xiàn)將近八十年來學術(shù)界有關(guān)《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研究狀況予以述評。
一、《呂氏春秋》的主旨
《呂氏春秋》一書出自眾人之手,故有學者認為其內(nèi)容雜亂無章、不成系統(tǒng),無一貫的思想貫通于其中。①作為傾注了秦帝國一流的政治家與思想家心血的皇皇巨著,果真無一貫之思想嗎?我們不妨看看學界其他人的觀點。
胡適在讀《呂氏春秋》的時候,就說該書“組織雖不嚴密,條理雖不很分明,然而我們細讀此書,不能不承認他代表一個有意綜合的思想系統(tǒng)?!盵2]這個思想系統(tǒng)就是“對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百家的大綜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完備的政治理論。[3]此觀點得到很多學者認可,孫人和就認定“《呂氏春秋》一書……名曰春秋,欲以定天下,施政教?!盵4]王利器認為《呂氏春秋》中的“六論、十二紀,呂不韋之帝策也?!盵5]蕭公權(quán)指出:“呂書之作雖在始皇混一以前,然其影響及于漢代,實為秦漢交接時代之主要政治思想?!盵6]熊鐵基斷定“《呂氏春秋》是一部符合時代潮流的政論書?!盵7]丁原明指出“呂不韋在招致賓客撰寫《呂氏春秋》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而制造輿論準備的”。[8]牟鐘鑒說該書“作為先秦時期最后一部大型綜合性著作”,是“為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提供較為完備的理論學說和治國方案”。[9]周桂鈿、李祥俊認為“《呂氏春秋》編撰的目的就是要會通先秦百家之學,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tǒng)帝國提供治國之策”,并指出治國之策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服務于最高統(tǒng)治者帝王的所謂圣王學說”。[10]劉元彥認為《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的政治思想,指出該書是呂不韋統(tǒng)一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方略。所謂“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和中心。[11]而洪家義則提出“應該把《呂氏春秋》定為政治理論著作,確切點說,是早期封建政治理論著作”,[12]“是為即將到來的統(tǒng)一帝國奠定理論基礎”。[12](84)李家驤認為“在中國歷史上,這是首部而且是集大成、明確的治國綱領的問世,而成為‘欽天授時立政之典”,[13]是一部準備“統(tǒng)一天下的整套治國的綱領和理論學說”。[14]谷聲應等人針對有人認為《呂氏春秋》的史料價值高于思想價值的觀點指出,“《呂氏春秋》不是材料匯編,而是一整套理論體系和管理方法,它總結(jié)了先秦統(tǒng)治階級思想統(tǒng)治的經(jīng)驗,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tǒng)局面找到了較為完備的一套管理辦法?!盵15]臺灣學界對《呂氏春秋》的主旨也有所關(guān)注。田鳳臺對這本政論性著作評價很高,他認為《呂氏春秋》是“治道之書,千古論政之書,比先秦諸子更尚政治?!盵16]賀凌虛則指出《呂氏春秋》是一部以“以愛利人民為目的的政治理論”著作。[17]黃湘陽則認為該書“是一部治國興邦的政治學理論與書籍,它包括了當時各家學說的主張,希望架構(gòu)成最完整的政治寶典?!盵16](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武茲生也明確指出《呂氏春秋》“全書大部分講的是政治問題”。[16](3)
通過以上學者的有關(guān)論述可以看出,認為《呂氏春秋》是一部關(guān)于政治思想的著作,已成為學術(shù)界的主流看法。[18]
二、《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內(nèi)容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總結(jié)先秦各家的政論性著作,其政治思想內(nèi)容極為豐富,綜觀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成果,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君問題
在有關(guān)《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研究中,學者們把國君問題作為研究《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首要問題,認為該書有關(guān)國君的問題分為兩部分:一是國君的產(chǎn)生;二是為君之道。
關(guān)于國君的產(chǎn)生,是《呂氏春秋》政治思想中比較有特色的觀點,《呂氏春秋》認為國君產(chǎn)生于人們的需要,即“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則利出于群,而人備可完也。”[18](133)學者們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呂振羽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指出,“《呂氏春秋》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國家的存在,而是由低級狀態(tài)進化而來的,這是一個較進步的見解。同樣,國君的產(chǎn)生也是這樣的?!彼瑫r又指出《呂氏春秋》“認為國家的出現(xiàn),即所謂的‘君道立也是基于社會人群的利益上而產(chǎn)生出來的。在這一點上,他們受著階級立場的限制,特別是歷史條件的限制,而隱蔽著國家成立之階級的內(nèi)容,把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組織之最完備的最高的形態(tài)去說明”,使他們“墮入了唯心主義,把人類的主觀愿望當成了社會進化的動力”。[19]牟鐘鑒也贊同《呂氏春秋》關(guān)于國君產(chǎn)生的理論,他說:“因為在地主階級看來,國家要有天子,上下貴賤不可廢,統(tǒng)一的國家不能無天子,封建的國家不能無等級?!盵9](60)劉元彥認為《呂氏春秋》中關(guān)于君主產(chǎn)生于人們需要的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論證“完全是站在君主制的立場說的,這些說法顯然不科學。第一,它把原始部落的首領等同于國君。第二,它認為‘君道立就‘人備可完,亦即認為君主制是完美的、永遠存在的制度,看不到政治的體制一定要變化發(fā)展,事實卻是,君主制和君道,不過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政治體制,只適合于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一定階段。它不是完美的,更不會永遠存在?!盵11](51)劉澤華從兩個方面肯定了《呂氏春秋》關(guān)于君主產(chǎn)生的觀點,他說:“第一,從社會內(nèi)部矛盾分析君主的產(chǎn)生,把神拋到了一邊。在這些作者的筆下,君主沒有神的性質(zhì),君主是一個可以認識的對象;第二,君主是維系社會秩序、統(tǒng)一、安定的中心和標志?!盵20]
“為君之道”是《呂氏春秋》關(guān)于國君問題理論中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學界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郭沫若認為《呂氏春秋》中的為君之道,就是道家的君道無為思想。[21]黃大受把為君之道分為君主之自處和君主之為政,他說:“君主之自處包括審己,興德,去私尚公,友賢,勿驕,遠識;而君主之為政只要做到一點,就是無為而治,也就是無為政治。”[22]此外,他認為《呂氏春秋》中的君主與柏拉圖的哲學王相似,他說:“《呂氏春秋》所企望之君主,與柏拉圖所想象之哲君相同,柏拉圖理想中之哲君,為一全智全能之士。哲君之所受之教育極為完美,實為理想之中人物?!秴问洗呵铩分兴灾酁橐蝗苤械轮??!盵22](29)劉元彥首先解釋了何為君道,何為無為,他說:“君道,也就是為君之道,指的是君主應當遵循的原則,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或者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不要做君主不該做的事。”[11](48-51)同時他指出《呂氏春秋》中的君道思想就是“要求天子對人對事要‘貴公‘去私,對自己,則要‘貴生‘重己。貴公、去私與貴生、重己一樣,都是君道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目的也一樣,都是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盵11](54)紀寶成則把《呂氏春秋》的君道概括為“貴公去私”、“君道法天”、“君道無為”、“靜因至上”四點。[23]牟鐘鑒從君臣關(guān)系和君民關(guān)系對為君之道進行了歸納,他指出在君臣關(guān)系上,君“應當因而不為,責而不詔,正名審分,任賢使能,并且君主應該虛心納諫”;而在對待民眾問題上,則君“要注意順民心,興民利,借民力,不可專恃威勢刑罰。”[9](62-63)李家驤認為《呂氏春秋》中的為君之道思想包括正名審分、立官使方、選賢用能、無為而為、去私貴公、反諸于己等六個方面。[15](302-318)崔存明說《呂氏春秋》的為君之道就是要處理好兩種關(guān)系,即“天人關(guān)系與人人關(guān)系”。他認為在天人關(guān)系上,為君之道“以法天地為指導原則,以無為而行與貴因之道為具體的方法”;在人人關(guān)系上,為君之道就是“把處理天人關(guān)系得出的原則與方法加以實際運用,處理君臣關(guān)系與君民關(guān)系?!辈⒅赋鲅芯俊秴问洗呵铩肪浪枷氲囊饬x“既抓住了其內(nèi)在的主旨,又對把握秦漢之際學術(shù)思想的轉(zhuǎn)變具有重要意義。”[24]王德裕則比較了《呂氏春秋》與韓非的君道思想,他說:“韓非主張君主集權(quán),朝綱獨斷;呂不韋則主張君道無為而臣道有為。”[25]
學界在研究君道問題時,抓住了《呂氏春秋》關(guān)于國君產(chǎn)生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在探討為君之道時,顯得不夠全面。在這些學者看來,《呂氏春秋》的為君之道就是君道無為思想。我們知道,君道無為是道家政治思想中的主要觀點,而作為吸收諸子百家思想的一部政治典籍,無為只是其君道思想的一個方面,儒、法、墨等君道思想也是該書君道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僅僅從君道無為來討論《呂氏春秋》中的君道問題,顯然不能全面地把握住此書的君道思想,因此在研究該書的君道思想時,應該厘清該書的君道思想與諸子百家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全面掌握《呂氏春秋》的君道思想。
(二)賢臣問題
《呂氏春秋》一書中有大量關(guān)于賢臣問題的論述。學者們在研究中將其概括為兩個部分,即賢臣的作用與賢臣的標準。
關(guān)于賢臣的作用,《呂氏春秋》指出:“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盵18](744)“人主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務求此人也?!盵18](629)黃大受對此大加贊賞,他說:“國家得賢人則至治可求,失賢人則衰亡立見。賢人之與國家,實休戚與共者也?!盵22](39~42)牟鐘鑒認為《呂氏春秋》把國家的興亡全系于少數(shù)圣賢之身,雖然“夸大了偶然的、個人的因素,是一種非科學的英雄史觀”,但“也不可一概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并不否定英雄人物一定的歷史作用,尤其在古代歷史上,較為開明、具有遠見卓識的所謂‘明君、‘賢相和‘清官,對于造就一代興盛的局面有過重要貢獻”。同時他又指出《呂氏春秋》“所指出的治世尚賢、亂世去賢,部分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9](54)洪家義認為該書如此看重賢人原因在于“賢者參加政權(quán),不但無害于封建社會,反而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鞏固?!倍秴问洗呵铩贰罢强吹搅诉@一點,才大力鼓吹任賢思想?!盵12](204)劉元彥認為《呂氏春秋》重視賢臣是由于它主張“君道無為,依賴于臣道的有為,而要想臣有所作為,就得使用賢人?!盵11](79)張富祥則從中國古代治國方式來討論賢臣的作用,他認為“中國古代缺乏真實完備的法治精神,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人治,而人治就需要有德才兼?zhèn)涞娜耍虼松匈t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征”。[26]
關(guān)于賢臣之標準,郭沫若認為《呂氏春秋》中的賢臣就是“具有修齊治平能力的哲人”。[21](388)黃大受則指出該書所說的賢臣應該具有“不避難,不辭賢,不待言,緣機而行”四種品質(zhì)。 [22](40-41)牟鐘鑒則把該書中的賢臣標準概括為“賢而不愚,公而不私,直而不阿”三點。 [9](61)李家驤認為《呂氏春秋》中所說的賢臣應該做到“臣處方,各盡職守,賢而不奸,成全大局,進諫殉義,立功于國,清廉正潔,直而不阿,修身持節(jié)”。[15](318-322)洪家義從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來討論賢臣之標準,他說:“臣是輔助君的,因此,臣必需忠于君,但是忠君是有條件的,即忠于能夠代表整個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不是忠于個人。所以《呂氏春秋》中最理想的君臣關(guān)系是互相信任,親密合作?!盵12](114)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呂氏春秋》一書中關(guān)于賢臣問題的中心內(nèi)容即賢臣之作用與標準,做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但是,學者們在討論賢臣問題時,卻很少去考察《呂氏春秋》重視賢臣的原因。我們知道,秦自孝公實施商鞅變法以來,法家思想在秦國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秦國的國力得到空前提高,然而隨著帝國統(tǒng)一進程的加快,有識之士認識到:秦國統(tǒng)一天下雖然離不開法家思想,但法家思想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尤其是法家的獨裁集權(quán)思想嚴重地影響到士人階層的參政,“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27]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呂氏春秋》才強調(diào)賢臣治理國家的思想,僅僅從賢臣之作用與標準兩個方面還不能全面把握該書關(guān)于賢臣問題的論述。
(三)治國方略
編撰于戰(zhàn)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觀點,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學者們將該書的治國方略歸納為以下三個部分。
1.德刑并用
秦自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富國強兵的治國思想雖使秦國在列國爭霸戰(zhàn)爭中強大起來,但嚴刑酷法的治國手段卻嚴重地損害了廣大百姓利益,為了糾正這種極端治國手段,《呂氏春秋》提出了不少德治的主張,形成了德刑并用的治國理念。劉汝霖指出《呂氏春秋》主張德治的思想是吸收了“儒家的賢人政治和墨家的尚賢政治”。[28]安作璋、孟祥才對《呂氏春秋》中的德治思想評價很高,他們說《呂氏春秋》“匯集了儒、道、法、墨、農(nóng)等諸家的理論。但‘德治是其治國的重要思想?!盵29]更多的學者關(guān)注的是德刑并用思想。劉元彥認為《呂氏春秋》提倡“治理天下,莫過于以德行義,并輔助賞罰?!盵11](69)李家驤則指出《呂氏春秋》“于具體施政綱領主張德主刑輔,《呂氏春秋》在治國方面,施行德治是根本前提,但同時也需要采用法治為輔助手段。施行法治必須以德治為基本,德治高于法治?!盵15](326-328)李宗桂、陳宏敬認為《呂氏春秋》的治國方式就是“接近德主刑輔模式的德刑論”。[30]王德裕則比較了韓非與《呂氏春秋》的治國思想,他說:“韓非主張嚴刑重罰,呂不韋則主張德刑并用,恩威相濟?!盵25](3)張富祥認為《呂氏春秋》主張實行“德治”的主旨是尊重民意,注重教化作用。同時他還指出:“《呂氏春秋》也講法治,但是,《呂氏春秋》的‘法的觀念相當平和,絕無《韓非子》中的那種連篇累牘的極端言論,故在尊君問題上,就沒有法家那么絕對?!盵26](125、202-203)管敏義則指出《呂氏春秋》“既主張法治,又提倡德治”。他認為該書提出這樣的治國方略是為了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31]孫實明認為“德法并用的政治觀才是《呂氏春秋》治國思想的重點”。[32]韓慧指出“《呂氏春秋》一書,提出了清靜無為、施仁行義、嚴明賞罰、重用賢人的治國思想。這些思想主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呼聲,是較符合時代潮流的施政綱領,同時也對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的法治傳統(tǒng)多有補充和修正?!盵33]
德刑并用思想古已有之,并非《呂氏春秋》所創(chuàng),該書之所以提出德刑并用的思想,與秦統(tǒng)治者奉行法家思想有關(guān)。秦雖以法治強國,但其嚴刑酷法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因為法家“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盵34]如果統(tǒng)一后的帝國繼續(xù)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7](2546)政策,將會帶來更大的危險,于是《呂氏春秋》提倡德刑并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在研究德刑并用思想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把德刑并用與現(xiàn)代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思想相提并論,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2.重民思想
重民思想是該書政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郭沫若認為《呂氏春秋》中“尊重民意”的觀點是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21](388)牟鐘鑒指出《呂氏春秋》中的重民思想包括“要注意順民心,興民利,借民力,不可專恃威勢刑罰”。[9](63)劉澤華認為《呂氏春秋》中的“愛民就是順從民欲、民情”,同時他又指出,“愛民不是不要刑罰,但刑罰不能獨立,應由仁義加以節(jié)制。”他的結(jié)論是:“倡導愛民,并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要求君民保持平衡,不要過分的剝削與壓迫,否則會引起兩者的破裂”。[20](656)張富祥指出,《呂氏春秋》的重民思想,說明已經(jīng)認識到“治國平天下,人民是最寶貴的”,故而提出“愛民利”的思想。[26](113)李家驤指出《呂氏春秋》已經(jīng)看到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所以要求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而重視人民的方式就是“為人民祛災致福,……救民于水火之中,要以‘義兵去除暴安良,要仔細察辨民之所欲的‘性與‘非性之異?!盵15](325-326)王德裕認為《呂氏春秋》與韓非在對待民眾問題上采取不同的方式,韓非主張絕對君權(quán),反對“聽民”、‘適民,呂不韋則主張“愛民”、“利民”,重視民意。[25](4)王魁田指出《呂氏春秋》認識到:“統(tǒng)一天下后,還有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天下百姓的問題?!痹谶@方面《呂氏春秋》“繼承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華,……在書中又說,天下之所以要設立君主,是出于民眾的需要;君主設立后,如果君主把民眾丟在一邊,只顧自己的利益,就是丟棄了根本。”[35]龐慧則指出,“從《呂氏春秋》對民的這種看法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重民、‘民本等說,與民主(民治)是毫無關(guān)系的,其真實含義,不過是強調(diào)民對于國之為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民既是本,則必須重視;民既是本,則已經(jīng)物化了,只能受治而不能治人。先秦民本,大抵如斯?!盵36]
重民思想是一個很重要且復雜的問題,早在殷商時期,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37]的說法。春秋戰(zhàn)國時候,重民思想更是當時思想家討論的重點,《管子》就提出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的思想;[38] 孔子也說過“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話;[39]孟子則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0]荀子曾講過“天之立君,以為民也”;[41]《春秋谷梁傳》中有“民者,君之本也”的記載。[42]由此可以看出重民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如果把先秦時期的重民思想與現(xiàn)代的民主(民治)思想進行比較,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民主(民治)思想產(chǎn)生于近代歐洲啟蒙運動時期,且資本主義在歐洲已經(jīng)開始萌芽,民主(民治)思想的目的是保證人民大眾的權(quán)利;而先秦時期(包括《呂氏春秋》)的重民思想,其重民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維護專制統(tǒng)治,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因此,無論是從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所包含的內(nèi)容還是從其目的來看,都與民主(民治)思想沒有可比性。
3.公天下
公天下是《呂氏春秋》政治思想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思想,對此,學者大都持肯定態(tài)度。徐復觀指出《呂氏春秋》一書“在政治原則上盡量發(fā)揮‘天下為公”的思想是非常積極的政治主張。[3](133)王范之認為該書在“走向封建專制獨裁的秦國統(tǒng)治的形勢下,而竟然提出‘天下為公的口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聲音”,“而且反映了被統(tǒng)治的人民大眾對于專制的秦政權(quán)的反對”,[43]并且認為這個口號“反映了被壓迫的廣大人民對于社會所抱有的一種理想”。[43](18)牟鐘鑒指出,《呂氏春秋》中公天下的“公”就是“天子與國君要法天地之公,去私貴公,以天下國家利益為重,不能實行家天下和君主獨裁”,并認為這一口號是“《呂氏春秋》獨家發(fā)明,是它天真的地方,也正是它可貴的地方?!盵9](61)趙儷生對《呂氏春秋》的公天下思想評價極高,他說:“(公天下)只是有一股思想,時下諸文及書,多未觸及。這就是在160篇中的兩篇,一是《十二紀》中的《孟春紀》中的《貴公》篇,一是《八覽》中《恃君覽》中的《恃君》篇。這兩篇中所蘊藏的思想很新鮮、很奇特。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就是‘天下為公‘不為私的思想。”此外,他還區(qū)分了“公天下”與原始民主思想的區(qū)別,他指出:“任何原始民主、原始民主主義,都帶有反對權(quán)力,帶有某些虛無主義色彩,而《呂氏春秋》中這股思想不是這樣的。它首先肯定權(quán)力,認為有‘君,有‘天子,是‘民之利。但它又顧慮權(quán)力膨大了會有害,所以又鼓吹節(jié)制權(quán)力。又肯定權(quán)力,又節(jié)制權(quán)力,這就是《呂氏春秋》中這股思想的特色?!盵44]劉元彥認為《呂氏春秋》之所以把公作為治理天下的首要原則,是因為“有公才能平。得天下必定公,失天下必定不公?!盵11](48)劉澤華則指出,《呂氏春秋》中公天下具體表現(xiàn)為:在與民關(guān)系上,要順從民意,如果民意與君主私欲發(fā)生矛盾時,必須棄私欲而從民意。在公私關(guān)系上,天子必須貴公而去私。并指出呂不韋提出這種觀點的目的顯然是在告誡秦王政。[20](649)管敏義認為《呂氏春秋》中的公天下思想之所以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這樣富有民主性的政治口號?!盵31](68)王德裕則把該書的公天下理解為君主禪讓制,他說:“《呂氏春秋》中天下即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人之天下,便不能由一家一姓永遠地把持政權(quán),誰能行君道,誰就可以作皇帝。因此,他主張效法堯舜,傳賢不傳子。”[25](2)
作為極具特色的公天下思想,學者們從不同的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比較符合公天下思想本身的歷史意義,也符合公天下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中的歷史地位,譬如這一思想對明末清初的啟蒙運動就有很大的影響。然而有些學者在討論公天下思想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與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作比較,顯然不合適?!秴问洗呵铩分泄煜滤枷氲哪康氖且拗凭鞯哪承?quán)力,具有很強的反專制反獨裁的思想,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反對君主專制,更不可能廢除君主,因為按照《呂氏春秋》的觀點,公天下要在圣人(圣王)統(tǒng)治下或者說以君主專制為基礎才能實現(xiàn),這與以天賦人權(quán)、民主、自由、平等為基礎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明顯不同。
三、《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歷史地位
(一)反秦專制之書
基于《呂氏春秋》政治思想中的一些觀點,部分學者把該書看成是反秦專制之書。蕭公權(quán)就斷定《呂氏春秋》為反秦專制之書,他說:“呂氏反對專制,立論至為透辟,漢人中鮮足與之相擬者。其最大之貢獻似在建立種種方法以限制君主,使其不得自恣?!辈⒅赋龇辞氐哪康木褪欠瓷添n之嚴刑酷法,“呂氏不僅反對秦之專制政體,亦反對其治術(shù)。其最顯著者為重申德治之理想以矯正商鞅嚴刑黷武之失?!盵6](223-225)徐復觀認為《呂氏春秋》是通過反對法家之法來反專制的,他說:“他們反對法家,并不是反對法,更不是反對變法,而是反對法家的法,完全以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威、目的為基礎,片面地加在人民身上的法。他們要把法的基礎,安放在人民與統(tǒng)治者一律平等的‘人的基礎之上。統(tǒng)治者自己的生活可以接受的法,乃加之于人民。”[3](32)郭沫若在認定該書為反秦專制之書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呂不韋與秦始皇之間的矛盾,他說:“秦始皇與呂不韋,無論在思想上還是政見上,都完全立于兩絕端”,“《呂氏春秋》的第一篇每一節(jié)差不多都是和秦國的政治傳統(tǒng)相反對,尤其是和秦始皇后來的政見與作風作正面的沖突。”他甚至說,“呂不韋可以說是秦始皇的死對頭?!盵21](431~432~480)王范之、熊鐵基也持同樣的看法。王范之說:“該書的政治主張雖然不像一條二款地書寫出來,然而卻是鮮明具體的,并且大半都是從批判秦當時的政治作為出發(fā),好多地方都似乎針對著秦始皇在指責?!盵43](16)熊鐵基認為秦始皇的思想與呂不韋的主張格格不入,秦實行的是絕對君主專制,呂不韋則反對君主專制。他把呂不韋反君主專制思想概括為:貴公、順民、納諫、節(jié)欲、無為、求賢六點,并指出《呂氏春秋》這種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在當時特別是漢初產(chǎn)生了積極意義。[7](44-52)牟鐘鑒認為《呂氏春秋》喊出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口號和提倡“傳賢不傳子” “表現(xiàn)了對原始社會讓賢行為的向往,是對專制的反對?!盵9](60-61)劉澤華指出,先秦諸子幾乎一無例外地都對奸臣進行了口誅筆伐,《呂氏春秋》也不例外,《呂氏春秋》深刻之處在于,“它認為昏庸的君主是奸臣的培植者。并指出,在君主專制時代,主昏臣奸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呂氏春秋》是最早揭破這種事實的作品之一?!盵20](653)洪家義則認為“《呂氏春秋》從理論到實際,從正面到反面,從勸導到威脅各個角度對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論述和揭露,把君主專制的不合理性和危害性相當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12](23)
(二)帝王南面之術(shù)
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呂氏春秋》中的政治思想不過是一套駕馭臣民的帝王之術(shù),并沒有超出諸子百家政治思想的理論建構(gòu)。呂振羽就對《呂氏春秋》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了質(zhì)疑,他說:“對于農(nóng)民,《呂氏春秋》采取了與舊封建主一樣的方式 ,即愚民政策?!辈⒅赋?,“《呂氏春秋》對民政策與‘民可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主張區(qū)別不大,同樣把農(nóng)民只看作提供剩余勞動的機器。但與舊封建主不一樣的是,《呂氏春秋》不完全采用刑罰的手段讓農(nóng)民去勞動,而是主張用‘利己的本性去引導。”[19]祝瑞開認為《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更多地反映了封建貴族的貴生享樂觀點和‘分封的愿望;宣揚了陰陽五行的一種新神學圖式”。[45]李祥俊明確指出《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就是一套馭臣之術(shù)。他說:“《呂氏春秋》一書中為帝王治國提供駕馭臣民、鞏固政權(quán)的執(zhí)一統(tǒng)眾之術(shù)?!秴问洗呵铩钒延帽娕c慎勢作為君王保持至尊權(quán)力的根本方法,而把正名審分作為控制社會各階級、階層使之安分守己從而達到政治穩(wěn)定的手段,……《呂氏春秋》從維護君主獨裁制度出發(fā),以‘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廣泛吸取先秦各家有關(guān)治道的理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雜家帝王術(shù)?!盵46]
之所以出現(xiàn)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與學者們的研究立場、研究角度和知識背景以及側(cè)重點有很大關(guān)系。把《呂氏春秋》看成是反秦專制之書,其依據(jù)是書中提出了一些限制君主權(quán)力的思想,但是應該看到,他們反對的只是秦的暴政和嚴刑酷法,并非反對專制政體,況且他們反對暴政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這種專制政體“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27](236)而認為《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不過是帝王南面之術(shù),也未免過于武斷,因為書中諸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這種思想到現(xiàn)在還有積極意義,不僅成為很多思想家追求的政治目標,而且還影響了明末清初的啟蒙運動以及清末康、梁的維新思想。因此,我們在評價《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意義時,應該謹慎對待。
注釋:
1.梁啟超認為該書“只能為最古之類書,不足以成為一家之言,故曰‘雜?!币娏簡⒊骸丁礉h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飲冰室專集八十四》,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41頁。傅斯年認為該書“尚不能成為一種系統(tǒng)”(參見傅斯年:《戰(zhàn)國子家敘論.傅斯年全集(二)》,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頁)。陶希圣認為《呂氏春秋》直述各家學說,不問他們是不是互相抵觸,都兼收并蓄起來(參見陶希圣:《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頁)。杜國庠認為“《呂氏春秋》的編制則是‘兼聽雜學的糅合,而沒有創(chuàng)造精神”(參見杜國庠:《雜家言之作始者呂不韋和〈呂氏春秋〉》,載《杜國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9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164.
[2]胡適.讀《呂氏春秋》[A].胡適全集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8.
[3]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4]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5.
[5]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書社,2002.18.
[6]蕭公權(quán).《呂氏春秋》政治思想概述[A].黃大受《呂氏春秋》政治思想論[M].贛縣:中華正氣出版社,1947.7.
[7]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5.
[8]丁原明.《呂氏春秋》的封建統(tǒng)一說[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86,(2):20.
[9]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M].濟南:齊魯書社,1987.3.
[10]周桂鈿,李祥俊.中國學術(shù)通史(秦漢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11]劉元彥.《呂氏春秋》:兼容并蓄的雜家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29.
[12]洪家義.呂不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9.
[13]李家驤.《呂氏春秋》通論 [M].長沙:岳麓書社,1995.299.
[14]李家驤.中外“《呂氏春秋》學”評考綜要(上) [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4.
[15]谷聲應等譯注.《呂氏春秋》白話今譯[M].北京:中國書店,1992.9.
[16]轉(zhuǎn)引自李家驤.中外“《呂氏春秋》學”評考綜要(上)[J].湘潭大學學報,1998,(6):7.
[17]賀凌虛.《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1970.34.
[18]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4.
[19]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5-226.
[20]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648.
[21]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89.
[22]黃大受.《呂氏春秋》政治思想論 [M].贛縣:中華正氣出版社,1947.28-29.
[23]紀寶成.中國古代治國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89.
[24]崔存明.試論《呂氏春秋》的君道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報,2005,(5):114-116.
[25]王德裕.《呂氏春秋》述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1991,(2):2.
[26]張富祥.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51.
[27]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寧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258.
[28]劉汝霖.《呂氏春秋》之分析[A].羅根澤.古史辨(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40-354.
[29]安作璋,孟祥才.秦始皇帝大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5.71-76.
[30]李宗桂,陳宏敬.《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J].福建論壇,2001,(3):54.
[31]管敏義.《呂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特點[J].寧波師院學報(社科版),1990,(4):68.
[32]孫實明.《呂氏春秋》的政治倫理思想[J].人文雜志,1992,(6):73.
[33]韓慧.《呂氏春秋》之治國思想評析[J].政法論叢,2005,(3):41.
[34]班固撰.漢書·藝文志[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1736.
[35]王魁田.《呂氏春秋》與秦始皇[J].唐都學刊,1994,(4):32.
[36]龐慧.《呂氏春秋》中的民與君民關(guān)系[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6,(4):71.
[37]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77.
[38]黎翔鳳.管子校注[M].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472.
[39]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14.
[40]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304.
[41]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8.504.
[42]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谷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5.
[43]王范之.《呂氏春秋》研究[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17.
[44]趙儷生.說《呂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想[J].文史知識,2004,(7):108.
[45]祝瑞開.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36.
[46]李祥俊.《呂氏春秋》的執(zhí)一統(tǒng)眾之術(shù)[J].管子學刊,200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