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玉英
小學生所寫的文章應是“寫話”和“習作”,是寫簡單的記實作文、想像作文和應用文。他們的作文只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盡最大努力,把作文課變成一次游戲、一次采訪、一次通知、一次廣告招標、一項觀察實驗……這些活動,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設計,不讓學生有負擔。筆者在小學習作教學的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運用“非指導性”教學理念,能讓學生學會自我感受,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表達的方式,傾吐心聲,放飛遐想,真正達到“我手寫我心、我文抒我情”的習作境界。
一、觀察生活,學會積累
要寫好作文,注意身邊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常見或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恰當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事物,積累寫作素材。就筆者來看教師在引導學生寫關于觀察類的作文時可以從兩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一是學會觀察事物特點,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的習慣;二是學會及時記錄新發(fā)現(xiàn),并且能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
二、生活點滴,隨筆記錄
一般地說,學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一天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因此,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高年級的學生平時可以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學寫隨筆的練習。我們應當引導我們的學生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隨筆的特點是隨興所至,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拘形式,不限文體,不計篇幅,心意所向,筆觸所至,貼近生活,無被動之困惑,有隨意之樂趣。倘若學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
隨筆可以選擇適當?shù)臅r刻——輕松的課余,悠閑的飯后,觀賞游覽過后,天氣突變時,比賽勝利那一瞬間……當靈感到來之時,翻開隨筆本讓心聲傾吐,任情感奔涌,盡情地書寫自己的耳聞目染、喜怒哀樂,心之所思,思之所得,情之所動,使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三、多彩活動,豐富習作
開放我們的習作課堂,讓學生消除了習作的恐懼,激發(fā)了習作的興趣。在這一年中,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活動。
比如,水果拼盤比賽,這是結合班隊課搞的一項活動。學生們興趣盎然,在課堂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展示自己的拼盤前,我們要求各小組還要給自己的拼盤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并且要把制作的材料和過程用文字說明。在各小組展示的時候,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是出乎我們的意料的,他們的介紹也是那么挺像回事的?;顒拥淖詈笠豁検浅运荣?,在歡快的氣氛中,叫學生們把自己的活動記錄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習作。通過活動,學生們發(fā)現(xiàn),其實,寫作并不可怕,而是充滿快樂和成就感的。學生們甚至在盼望下次習作課的到來了。
四、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生活
我們常常抱怨學生寫出的作文不具體,不生動。學生只有處于自然、自由、自覺的狀態(tài)之中,才能寫好作文,而這種狀態(tài)的獲得與他們的生活積累相關聯(lián),也與他們的熱情與自信緊密相連。要想引導學生進入這一狀態(tài),樂于寫作,教師必須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充分發(fā)揮師生對話的作用,用自己的機智激發(fā)學生渴求寫作的欲望。然后與學生一起確定習作的題目和要求,讓他們充滿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覺進行構思和寫作。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我有時通過一個游戲,一個活動讓他們興致勃勃地參與,或者利用辦小報、圖畫作文、介紹照片等形式引導他們講述,然后興趣盎然地完成習作。有時還引導學生尋找各種有趣的寫作形式,激勵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行習作訓練。
如在指導學生習作《夾彈珠比賽》時,我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比賽,讓他們親身經歷、體驗了比賽場上的氣氛,獲得了豐富的材料,這樣學生寫出的文章就非常生動。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描寫到,“我咬緊牙,憋著氣,眼睛緊盯著彈珠,小心翼翼地夾住彈珠,沒想到,試了一次又一次卻難以將小小的彈珠夾起來……當裁判員揮下小旗時,我沮喪得像只泄了氣的皮球癟了”。真情實景就自然而然地從學生的筆下流露出來了。由此可見,通過講講、演演、玩玩、說說等輕松活潑的愉悅形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樂于寫作。
綜上所述,教師對學生習作的指導應是一種無痕的指導,而且教師的“指導” 貫穿于學生生活與習作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在。因此,這種指導是高境界的指導,是在盡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負累的狀況下,采取多種形式,減輕學生心理負擔,使“作文”兩字在學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輕松愉悅里,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去感悟、體驗,去追憶、想像,去剖析、推斷,去發(fā)現(xiàn)、研究。讓學生明白不是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說就說,想寫就寫,寫多也可,寫少也行,沒有字數(shù)、結構、體裁的限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從習作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不再成為習作的“奴隸”。
【作者單位:常州市勤業(yè)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