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陽明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621900
“醉酒駕駛”具體量化標準很明確,即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小于80mg,緩刑適用的量化標準規(guī)定為不能高于130mg。[1]但這并非緩刑適用的充分條件,如果在同一時間發(fā)生事故,存在5000元以上的賠償數(shù)額,沒有駕照的“醉駕”,“醉駕”后逃逸“醉駕”被查處抗拒抓捕,超載“醉駕”,駕駛不合格車輛“醉駕”及其他情況則不適用緩刑。這是“醉駕”適用緩刑的特殊標準。針對“追逐競駛”型危險駕駛行為的緩刑適用一般標準較為復(fù)雜,它包括遠程道路追逐競駛和一般公路“追逐競駛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chǎn)損失等各種情況。遠程道路“追逐競駛”以行駛速度為核心考量,而一般道路則以致人傷害的程度作為是否適用緩刑的重要依據(jù);因發(fā)生事故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則以損失賠償額度作為緩刑適用標準。除此之外,對追逐競駛的適用與道路環(huán)境,行為動機,“犯罪記錄”次數(shù),后果嚴重程度,車況,超員,超載情況等需要綜合考慮。“危險駕駛罪”的緩刑比例和標準的出現(xiàn),對犯罪的處罰要做到打擊與寬大相結(jié)合,實現(xiàn)總體平衡,從量刑方面體現(xiàn)社會主義法制的準確性、優(yōu)越性和先進性。
1.危險駕駛罪的社會危害性。要確定危險駕駛罪犯能否適用緩刑,必須全面分析其“醉駕”,以評估其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因為“危險駕駛罪”不是結(jié)果犯而是行為犯和危險犯,所以不能以當事人的行為是否造成了社會后果來定罪量刑,而應(yīng)當以醉酒駕駛本身的行為來定罪量刑。但總體來講,該罪社會危害程度較小。
2.危險駕駛罪適用緩刑的法理分析。因為此罪社會危害程度較低,最高法定刑為拘役六個月,如果在同時符合特殊標準時,是可以適用緩刑的。在刑事審判法庭,根據(jù)刑事處罰和悔罪的情況下適用某些規(guī)定,暫緩執(zhí)行刑罰。如在考驗期內(nèi),緩刑犯認真遵守社區(qū)矯正工作制度,努力實現(xiàn)自我改造,確實不至于再次危害社會與重新犯罪,則原判刑罰將可以附條件不再執(zhí)行。針對危險駕駛犯最高法定刑為六個月拘役,只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適用緩刑,而不是“應(yīng)該”:首先,通過社區(qū)矯正,監(jiān)外服刑不會對社會構(gòu)成危害;其次,必須不是累犯;再次,根據(jù)罪犯的犯罪情節(jié)和他的悔改表現(xiàn)能夠得出不會再行危害社會的結(jié)論則可以適用緩刑。無論監(jiān)獄服刑,還是監(jiān)外社區(qū)矯正,其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改造,對于符合特定條件的罪犯,完全可以通過基層社會組織這個平臺得到改造,從而實現(xiàn)預(yù)防犯罪的目的。
《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酒駕駛”和“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這兩種交通違法行為定性為“危險駕駛罪”,同時確定了所適用的刑種是“拘役并處罰金”。因為有了定性法律依據(jù),便提供了“醉駕”行為和“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行為的認定基礎(chǔ)。分析我國刑法分則中各類犯罪,“危險駕駛罪”主觀惡性小,客觀方面社會危害程度低,量刑為拘役并處罰金,刑罰較輕,完全可以適用緩刑。
從理論上講,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循緩刑適用法定條件,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擾。但危險駕駛罪有著自身特殊情況,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之所以將“醉駕”入刑,其目的就是要達到懲治危險駕駛罪等違法犯罪行為,遏制交通事故頻發(fā)態(tài)勢,震懾危險駕駛行為人。通過實施“醉駕”入刑、嚴懲酒后駕駛等違法犯罪行為,對震懾危險駕駛行為和減少交通事故有著重大意義。因為在“醉駕入刑”前,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醉酒駕駛行為人可被公安機關(guān)最長處以十五天行政拘留的處罰;而“醉駕入刑”后,一旦緩刑濫用,則對于酒后駕駛行為人來講,基本等同未受到實質(zhì)性懲罰,這樣根本起不到震懾犯罪的目的和作用。另一方面,全部判處實刑,盡管量刑較輕,但對于危險駕駛罪這一情節(jié)較輕的,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犯罪,這顯然是不公平。因為有些社會危害程度更大的犯罪都可以判緩刑,而本罪卻不能,則是不合情理。為了使罪刑相適應(yīng),就必須尋求到解決“罪”與“刑”從對立到統(tǒng)一的切合點,那么,就務(wù)必設(shè)定一個合適的尺度和標準。已解決司法實踐對危險駕駛罪緩刑適用的困難抉擇。
在司法實踐中,針對“危險駕駛罪”的緩刑適用問題,我們在量刑方面要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精神,寬則寬、當嚴則嚴。[2]在充分保障司法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刑罰的運用,既要避免刑罰寬松,缺少威懾力,也要避免打擊過嚴,這也是刑法謙抑性的體現(xiàn)。增設(shè)“危險駕駛罪”目的則是由懲罰結(jié)果向懲治行為本身上轉(zhuǎn)變。刑罰設(shè)置為“拘役和罰金,通過剝奪危險駕駛行為人個人自由而使其名譽掃地。同時,財產(chǎn)也受到損失,從而可以更好的威懾危駕行為。行為人自覺樹立起喝酒不開車,開車不飲酒意識,從而更好地減少和遏制危險駕駛行為本身。僅僅靠交通管理部門的勸誡和專項整治行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必須通過國家立法、社會普法宣傳,以及部門嚴格執(zhí)法等多管齊下,使公眾主動樹立不觸碰“危險駕駛”紅線的意識,才能真正達到懲罰犯罪、教育群眾、減少事故的目的。
要設(shè)定“醉駕”入罪適用緩刑的標準,首先要明確酒精含量與人體正常反映能力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醉駕”入罪的標準,然后才能確定“醉駕”入罪適用緩刑的標準。
1.因“醉酒駕駛”行為入罪而適用緩刑的科學依據(jù)
(1)酒精含量與行為意識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醉酒”的認定,不是以酒后意識清醒程度作為認定依據(jù),而是根據(jù)酒后駕車行為人的血液酒精含量來判斷是否“酒駕“。通過科學數(shù)據(jù)顯示,酒后駕駛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超過正常駕駛的10倍。根據(jù)科學實驗,當飲酒者單位血液中超過50毫克酒精時,其意識程度開始下降,一旦超過150毫克,其意識控制能力將減半,以至于出現(xiàn)其動作不協(xié)調(diào),手腳失控,并極易造成車禍。
(2)80mg/100ml的酒精含量被確定為罪與非罪的國家標準。[3]酒后駕車要受到治安管理處罰,而醉酒駕車卻要刑事處罰,那如何區(qū)分酒后駕車和醉酒駕車兩個概念呢?這便是血液中酒精濃度的國家標準來區(qū)分的。根據(jù)《車輛駕駛?cè)藛T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查》的國家標準規(guī)定載明:血液酒精含量超過20mg/100ml但又低于80mg/100ml,屬于飲酒駕駛;一旦超過80mg/100ml則認定為醉酒駕駛。①在行為性質(zhì)方面:以80mg/100ml為度,低于此度的飲酒駕駛屬于違法行為,超過此度屬于則為犯罪。其實,對于是否醉酒與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關(guān)系不大,有人沾酒即醉,血液酒精濃度還遠達不到80mg/100ml。而有的人雖然酒后無醉意,但血液酒精濃度超過80mg/100ml。一般來說,三瓶啤酒,紅酒喝半瓶左右,或者白酒類喝二三兩,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 80mg/100ml。[4]
(3)“醉酒駕駛的醫(yī)學理論分析”。當血液酒精含量達到10mg/100ml以上,人的大腦中樞對意識行為的控制度都會下降,容易導致手腳動作失調(diào),駕駛機動車輛將失去安全保障。酒后駕駛行為,甚至在人醒著的,但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yīng)時間被延遲,對道路條件的反饋靈敏度降低。因此,無論何種情節(jié),醉酒駕駛行為人血液酒精含量被測定達到或超過80mg/100ml時,即符合危險駕駛的犯罪構(gòu)成,均需承擔相應(yīng)的刑事處罰。
2.“醉駕”入罪適用緩刑的一般標準和特殊標準
(1)“醉駕”入罪適用緩刑的一般標準。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分析,我們知道當飲酒者單位血液中超過50毫克酒精時,其意識程度開始下降,一旦超過150毫克,其意識控制能力將減半,所以動作不協(xié)調(diào),手腳失控,容易導致車禍。那么我們?yōu)榱擞行Т驌艟岂{行為,遏制交通事故的頻發(fā)狀態(tài),就要有一個科學的酒精含量標準作為緩刑適用依據(jù),既不能因濫用緩刑,使法律喪失威懾性,又不能一概判處實刑,使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度較輕的行為人受到過重懲罰。既然醉駕的認定標準為80mg/100ml以上,而超過150mg/100ml的酒精含量標準則不適用緩刑;另一方面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每增加50毫克,其反應(yīng)能靈敏度則就會下降一個檔次,所以我們可以“醉駕”入罪的標準基礎(chǔ)上增加50毫克,即130mg/100ml這樣臨界值,低于此標準,可以適用緩刑,高于該標準則必須判處實刑。
(2)“醉駕”入罪適用緩刑的特殊標準。所謂“特殊標準”就是并非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介于80毫克至130毫克時,量刑一律適用緩刑。因為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緩刑適用往往還要考慮以下諸特殊情況:
第一,從人身財產(chǎn)損失數(shù)額方面分析:需要確立一個確定的數(shù)值,即適用緩刑的前提是對人身或財產(chǎn)造成的賠償數(shù)額不能高于五千元。因為單純的“醉酒駕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小,若導致交通事故,則加大了對交通安全的危害程度。因此,除了考慮標量血液中酒精含量之外,還要考慮因“酒駕”行為所發(fā)生的交通事故為對人身和財產(chǎn)的損害程度。根據(jù)交警部門調(diào)解的交通事故糾紛和法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總結(jié)出較輕微的交通事故在損失賠償數(shù)額基本在5000元以下,該賠償額范圍內(nèi)的交通事故賠償一般很少進入訴訟程序,通過雙方協(xié)商或行政調(diào)解,幾乎能解決成功。所以將賠償數(shù)額確定在5000元以下也作為適用緩刑的一項酌定情節(jié)。
第二、因“酒駕”被拘留、罰款或因“醉駕”受過刑罰處罰的,不適用緩刑。這是參照刑法中的“累犯”的規(guī)定而設(shè)置的條件。換句話講,只要之前有過因“酒駕”而被處罰的不良記錄則不適用緩刑?!白眈{”入罪的主要目的就是預(yù)防和避免發(fā)生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同時震懾犯罪。之所以不能對這些人適用緩刑,主要為了眼里打擊屢教不改的“酒駕”和“醉駕”行為人。
第三、無證“醉駕”的,不適用緩刑?!盁o證駕駛”本身屬于較為嚴重的交通違法行為。行為人在違法的同時又實施了“醉酒駕駛”的犯罪行為,增加了社會危害性,加重了交通安全隱患,應(yīng)當嚴肅處理、嚴厲打擊,因此該行為不能適用緩刑。
第四、“醉駕”肇事后逃逸的,不適用緩刑。我國《刑法》第133條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眴螐姆傻囊?guī)定,即使是普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法定刑已超過3年,緩刑的條件之一“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醉駕”肇事后逃逸的,于法于理都不適用緩刑。
第五、醉酒駕車后不配合檢查,甚至抗拒抓捕的,不適用緩刑?!白眈{”被發(fā)現(xiàn)后抗拒抓捕即危害公共安全,更具備妨礙公務(wù)屬性,同時侵犯了兩個以上權(quán)益,單從主觀上力圖逃脫責任、逃避處罰的心理,就不符合“確有悔改表現(xiàn),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緩刑適用條件。
第六、超重、超載又“醉駕”的,不適用緩刑。超重、超載駕駛行為,歷來都被定性為違法行為,必然具有危害社會的風險;超重、超載又“醉駕”屬于即違法又構(gòu)成犯罪的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大,不適用。
[1]楊斌.危險駕駛罪適用緩刑的尺度和標準[EB/OL].中顧法律網(wǎng),http://news.9ask.cn/Article/lgxd/10/1732146.shtml,2012-11-1.
[2]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guān)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的通知[S].法發(fā)(2010)9號,2010-2-8.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guān)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S].法發(fā)(2013)15號,2013-12-18.
[4]王廣成.酒后駕車酒精含量界定標準的判定[J].中國計量,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