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文
唐代詩人有一首著名的《白鹿洞》。詩曰: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這是一首實寫詩人自己的讀書生活的敘事詩。其第二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尤為著名,是詩人給后人留下的不朽名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因此,后人也往往將之歸為“惜時詩”。
在中國文化中,“惜時”往往是與“勤學”、“苦學”、“好學”、“樂學”直接聯(lián)系的,常常是大人——家長或教師,督促和勉勵子女或?qū)W生發(fā)憤學習、用功上進時經(jīng)常使用的典故。
如“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文載《漢書·董仲舒?zhèn)鳌奉亷煿抛ⅲ骸半m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 )
如“頭懸梁”:“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保|漢·班固《漢書》)“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太平御覽》卷六——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
如“錐刺股”:“(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一》)
如“囊螢”,即車胤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車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車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p>
如“映雪”:《三字經(jīng)》用典。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zhuǎn)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上?。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覺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地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如“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西京雜記》卷二)
…… ……
這些自然還會長久地流傳下去,應(yīng)用下去。
惟望施教者在運用這些材料時,能腳踏實地,聯(lián)系實際,與時俱進,說出新意。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