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民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怎樣使語文教學在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呢?本文提出了形象感化法、細節(jié)深究法、遷移綜合法、情感熏陶法、求異創(chuàng)新法等五大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想道德;素質;方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怎樣使語文教學在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根據(jù)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的要求,結合語文這門學科人文性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
一、形象感化法
愛因斯坦說得好:“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薄熬永锓蛉说钠返铝α亢蜔岢?,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這是1935年,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對其高尚人格的衷心贊揚,這些話很深刻地說明了形象感化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語文課文上有許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偱偱善誘的孔子,憨厚善良的阿長,迂腐窮酸的孔乙己,見風使舵的奧楚蔑洛夫——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更易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從正反兩方面以榜樣的力量推動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人物的時代背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這個形象,讓學生更覺人物的真實可感,易于從文章人物本身的魅力中接受其思想品質,并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成為具體行動的指針。
二、細節(jié)深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在學生心靈深處,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比绻覀兡茏哌M學生的心靈世界,開掘學生的這種心靈“愿望”,進行諸如細心品評深究課文中一些詞句語段等方法,往往能讓學生深入領會蘊含其中的思想道德觀念。陸游“尚思為國戍輪臺”中一個“尚”字,勾畫出一個身處僻野、疾病交困卻苦思為國立功的愛國詩人形象?!段业氖迨逵诶铡分小斑@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句話,包含著多么迷惘憤懣的感情,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親情和金錢關系強有力剖析。
三、遷移綜合法
綜合,即把具有同類或相反類別思想道德方面的人物、語言等歸結在一起,比較總結出其共性和不同的地方,從而讓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和感悟;遷移,即可以是文本間的比較聯(lián)系,也可以把觸角伸向生活和社會,以文本的力量指導自己的言行,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說“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規(guī)律”。我們可以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勵志的古詩文名句歸納在一起復習記憶,更易于激發(fā)學生憂國憂民、立志奮斗的壯志豪情。可以把孔乙己與范進、胡屠戶與奧楚蔑洛夫綜合對比,就會對封建社會,對十九世紀的沙俄,對我們當今社會應做怎樣的新型人才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教學《故鄉(xiāng)》,我們可以遷移我們現(xiàn)在火熱的農村生活和農民精神面貌,可使學生感受到新時代農民的幸福生活和新的追求。
四、情感熏陶法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現(xiàn),教學中若能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把這些文質兼美的作品化為特定的情景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處或所設置的情感世界中,就能對其思想道德培養(yǎng)起到促使感悟或潛移默化作用。如學習《馬說》,通過反復誦讀“熏陶”,引領學生走進一千多年前的韓愈和唐朝世界,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現(xiàn)代社會人才觀的新認識,增強學生成為優(yōu)秀人才回報社會的堅定信念。
五、求異創(chuàng)新法
“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歌德語)新課標指出,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是獨特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對文本作新的審視,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魯莊公到底“鄙”還是不“鄙”,我們允許學生辯論,鼓勵并引導他們找出理由。學生也許會深入到《史記》等資料中,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魯莊公這個人物及其教育意義。教學中有了創(chuàng)新,才有思想道德上的與時俱進,才能真正使語文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