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我是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學生一說到寫作文立馬就頭疼。問其原因大致都說:“不知寫啥”。針對這一普遍現(xiàn)象,作為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我又急又難受,總想尋尋覓覓查找個根源。功夫不負有心人!轉換角度,變換角色,重新審視,我發(fā)現(xiàn):在學生看來,總覺得不知寫什么,心里沒底,就如同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發(fā)現(xiàn),缺少體驗。因此,我就想方設法誘導他們梳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利用圖畫、故事、活動和游戲等學生能積極參與的方式讓他們親身體驗,先說后寫,這樣,問題解決了。孩子們作文有“米”下鍋了,不再為寫作文而頭疼了,我的教學也順手了。
【關鍵詞】作文無“米”;找“米”;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難,難在哪里呢?無“米”下鍋,沒有素材也就沒有話說。為了保障在作文課上讓學生有“米”下鍋,教師就應該采取靈活的方式,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感官,常采用的方法有:
一、圖片法
我把那些具有趣味的內容,帶入到作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于這些圖片進行仔細的觀察,把握先說后寫的節(jié)奏。如此一來就化解了難度,使他們產生興趣,有話可說。還教給了他們觀察的方法。另外我還讓他們自己閱讀連環(huán)畫冊,以圖說話,寫出故事,久而久之,孩子們就能有話可說,寫出了情節(jié)完整,生動有趣的文章了。
在指導學生進行寫景作文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們除了寫田野和落葉之外就沒有什么其他可以寫作的素材了。在仔細分析之后,我選擇了幾幅花園、田野、果園和樹林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當中的內容,并且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進行想象,想象畫外之音,讓以往的靜態(tài)觀察轉變成為動態(tài)觀察,將無聲的“世界”轉變成為有聲“世界”,然后還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寫作中去,這樣也能夠極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部分農村的學生還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在田間辛苦的勞作。
二、實物法
將現(xiàn)實中的實物帶入到課堂,引導學生掌握恰當?shù)挠^察方式,讓學生懂得去辨別形狀、氣味和顏色,并且逐項述說,讓學生補充剩余的內容,再讓學生根據(jù)實物的用途和特點,將其融入到作文當中。例如:我把茶水帶進課堂,讓學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用嘴嘗、用腦想,多數(shù)學生能寫出三四百字的作文來,比以前的寫作字數(shù)多多了。有幾位更是寫的讓人忍不住想嘗嘗,物中有情,情中有詩,詩中有畫,令人贊嘆!
三、活動法
在活動課上,教師應當盡量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活動帶入到作文課堂之中。在活動課程上,讓學生嘗試著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讓內心的想法聯(lián)系到活動中來,然后再由其余的學生進行拓展、豐富。等學生將其理順、說清后,再結合整體活動進行述說。在富含情趣的活動中,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讓習作變得更加容易。
在教學生寫作文之初,為了消除學生對于寫作的恐懼心理,在課堂上,可以設計找嘴的小游戲,逐步放小指導的步子,細化板書。我在板書的時候,讓學生邊玩邊說。如此,學生不僅玩過了,也笑過了,同時,作文課也完成了。
四、演戲法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主編主導自演一個短小的節(jié)目,讓學生能夠愉快地進行寫作。例如讓兩位學生演出一個被狗追的場景,并且讓學生說說追的過程,談談其中的體會,并且給習作取一個恰當?shù)拿?。結果,交上來的作文可能會讓你忍俊不禁,也可能讓你心驚肉跳,也可能讓你捧腹大笑,但是貴在特別真實。
五、故事法
故事不僅能夠開啟學生的智慧,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故事中積累更多的語言,這樣對于編寫童話故事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編寫指導的過程中,我首先講了幾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過來,也聽得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此時此刻,讓他們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作文就容易得多了,內容就豐富了。
總之,要想讓學生有“米”下鍋,就必須讓他們動用眼、耳、口、鼻、舌、腦這些感官,虛實結合,并且要堅持多寫多練,讓文章內容充實,讓學生有“米”下鍋。
參考文獻
[1]以“課堂”作文教學為主渠道的模式[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1(Z2).
[2]王月紅.新課程理念下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J].考試周刊,2011(37).
[3]李紀波.談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1(18).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