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興樂
【摘要】情感是人類特有的,情感教學是教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效的情感教學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新課程改革以來,本人深入學習情感教學的理論,將情感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中長期實踐,這里我將自己和前人的經(jīng)驗做簡單的總結(jié),希望能為提高語文課堂實效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教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活動是一項知識情感交融的復雜活動[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的情感教學逐漸得到重視并應用于高中語文課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根據(jù)大綱相應的教學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將學生置于一種模擬真實的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一種方法。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消除師生之間的疏離感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高中語文教學實踐表明:情感教學法可使自己的課堂變得有情趣、有魅力、可親近,可使自己的學生變得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因此,情感教學法是一種值得研究、借鑒和推廣的而且容易被學生接受的高效教學法。高中語文教學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惫识⒅厍楦薪虒W,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課堂充滿著人情美、人性美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熱情似火,能換來學生的激情高昂;教師的柔情似水,能換來學生的興趣高漲。因此,作為課堂教學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必須重視情感教學的獨特魅力。下面我們來一起論述一下關于高中語文課堂的情感教學。
一、魅力課堂 情感教學的滲透
語文具有豐富厚重的人文內(nèi)涵。若想使人文精神在新一輪課改中獲得回歸,語文教師就必須利用語文課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的相關內(nèi)容加強情感的滲透,實施對學生的心靈的洗滌,達到預先設定的情感目標。知行統(tǒng)一、寓教于樂、以情施教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施教原則。在教學中只有融入情感,課堂才會有靈性;只有師生情感交融,課堂才能互動;只有互動的教學過程,才能把真情傳遞;只有動之以“情”,才能通過學習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品性。在高中語文課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力實施情感教學,能使課堂變得魅力無限。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我讓學生跟著配樂輕聲吟誦,以體會詩人在內(nèi)心情感抒發(fā)與意象的替換上相對應,抒情主體與客體之間由黯然到深沉再到直抒胸臆的情感交流的過程。由第一小節(jié)的“揮揮衣袖作別西天的云彩”到第二小節(jié)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再到第三小節(jié)的“我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情感的抒發(fā)逐漸由低沉而轉(zhuǎn)為高亢。再來看第五小節(jié),“星輝”又怎能用船兒裝載?“星輝”雖可看可感,可它也是無形的。詩人卻語出驚人的要用小船兒“滿載”它,這是多么大膽、何其奇特的想象啊!學生很容易就在腦海中還原出這樣一幅景象,詩人獨駕一葉扁舟,蕩漾在康河的柔波里,寄離愁于星空,心靈被觸動,喚起了詩人莫名的憂傷……
高中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是引領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審美情趣。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僅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上,更要深入挖掘課文滲透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內(nèi)心感悟,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所以課堂中必須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再次得到升華。
二、高中語文課中的情感教育的要求
1.走進學生心靈
學生時代的孩子最在乎的是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同學的包容與友誼。特別是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的所謂“差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他們往往都在被“關愛”遺忘的角落。這不符合教育沒有遺忘、沒有角落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就可能打開他們塵封已久的心靈窗戶,就可能點燃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激情,就可能激起他們奮起直追的信心。從教的經(jīng)驗告訴我:樸實的關愛是照亮學生前路的火把。
2.對學生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尊重意味著少了霸道,信任意味著沒了猜疑。這樣的教師極容易得到學生由衷的尊敬和愛戴。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無人不曉。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給學生一份尊重和信任,換來的是無法預料的驚喜”。
3.對學生多些賞識,少點呵責
賞識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愉快學習、幸福成長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偶然迸發(fā)出的美好情感進行賞識點評,并能把它放大,讓它成為持久而穩(wěn)定的積極情感,課堂學習就一定能在和諧溫馨的氛圍中進行,比之簡單的說教更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熱情的賞識評價不可或缺。
三、高中語文課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方法
高中語文教材是針對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編選的。作者真實而積極的情感滲透進了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人物。因此,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一篇文章,讀懂一個人物,有所受益,教師除了要融入一定的情感外,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過對文本字詞句的品味揣摩,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與課文中的人物角色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來達到陶冶高尚情操,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最終目的。
1.從文本中挖掘情感因素
高中語文教材蘊涵著形神兼?zhèn)涞那楦袃?nèi)容,為學生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只有帶領學生走進這些培植人格的“凈土”[2],才能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只有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最終形成內(nèi)在的積極向上精神訴求。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科學整合這些寶貴的教育資源,并能進行提煉、升華,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在人格塑造、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學中我善于運用情感的內(nèi)在功能,引發(fā)學生的激情。例如講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我引導學生理解品味詩歌開篇和結(jié)尾詩人處于清醒的物我相對的清醒的現(xiàn)實之中,主體部分則徹底丟卻一切現(xiàn)實中的失落,物我兩忘,全身心地體會那些從未體會過的虛幻的非經(jīng)驗感覺,借此表述自己尋求娛情山水以忘憂之情。同樣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用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本詩首尾兩段詩人傷感于自身政治命運的坎坷,主體部分則沉浸在優(yōu)美的琵琶曲中而獲得片刻的心靈寧靜,同樣表現(xiàn)了這種獨特的生命體驗的審美意蘊。這樣學生和老師一起,帶著情感走進文本,踏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理解他們獨特的心理感受。從而達到預設的情感目標,喚醒學生“我想學,我要學,我愛學”的熱情。
2.從情境創(chuàng)設中喚起求知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課堂中是否有充沛的情感。教學中,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一種氛圍。教學實踐證明:熱而不鬧、寬而不松的課堂氣氛是師生情感互動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場景,在對知識的渴求中活躍思維、激發(fā)想象、生成感悟,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本主旨。在講解《再別康橋》一詩中,我在學生做好充足的預習的情況下讓他們揣摩詩中的意境。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淡淡的離愁化作絲絲的相思,融入詩人刻畫的康橋美景之中,也遨游于詩人的奇思妙想之中,品味詩人如妙手天成般書就的這一首宛如美妙典雅的鋼琴曲般的抒情詩,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意境美。在情境中開拓學生的求知欲,讓大家感受到語文課文中所蘊含的作者獨特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教學的實效。
3.從教師的評價中升華師生情感
教師的評價語言是心靈深處情感的流露,可以說教師的評價語言是呼喚學生迸發(fā)無窮求知欲望的火種。這種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評價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評價能增進師生的感情。它將成為學生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的綿綿動力。正如顧泠沅教授對我們說:“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情感交流,是促進認知發(fā)展的支柱和動力” 。
總之,情感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其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相信: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立足于課堂,注意對學生情感的啟發(fā),就能創(chuàng)造出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受到崇高情感的熏陶,形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許兵兵.論高中語文情感教學研究;教育界;2011.17
[2] 周培堂.淺談情感教育在語文課堂的妙用;中學生閱讀(高中教研版);2010.1
(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