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
“適應”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第一層級,它的直接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獲取現成的語文知識,其基本標志是“適應”。為了較好地完成這一層面的教學任務,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和一般特點,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主動、愉快地獲取語文知識和經驗。
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高。簡單一點說,所謂的“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是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這四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如何讓學生學會聽說?怎樣幫助他們說得規(guī)范?可以組織開展“課前學習”活動,這是我在所任教班級進行的有益嘗試。教學實踐證明:“課前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聽、說,讓學生寫作能力顯著提高,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增強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判斷力,有力地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換言之,進行“課前學習”,綜合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課前學習”的基本模式
(一)訓練形式
首先,每次語文課前,先由一位學生單獨發(fā)言或演講,每生限時2分鐘左右,再由另一位學生評價。整個過程都需要教師引導和督促,可能花3分鐘左右。
其次,學生發(fā)言一律用普通話,并按座次順序進行,學生每學期一般可有4次以上訓練機會。
(二)訓練目標
1.說
(1)說話應充滿熱情。
(2)須用普通話表述或朗讀。
(3)語言應具有條理性、連貫性、準確性、簡潔性和靈活性。
(4)自由選取說話方式。
(5)靈活運用肢體語言。
2.評
(1)語句意義的整理和提要。
(2)說話者說話動機的分析。
(3)表述得準確和清晰。
(三)訓練內容
自我介紹、精彩作文、名人名言、知識介紹、故事笑話、討論對話等。
(四)訓練過程
七年級新生的訓練從“自我介紹”開始。要求說話的學生必須在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優(yōu)點、缺點、習慣、理想等不同方面給其他同學以明確的展示,指導學生課前寫好發(fā)言稿。上課演講時允許參考講稿。
進入八年級后,演講的范圍有所拓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和形式進行演講,可以課前做好演講準備,但上課發(fā)言時必須脫稿。
九年級重點訓練學生即興發(fā)言或組織學生論辯。
在學生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起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首先判斷別人說得怎么樣,再想想好在哪里?差在何處?進一步思考為什么好?為什么差?由最初的印象入手,讓學生在“聽”中“想”,在“想”中“評”。從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地作出評價。
二、“課前學習”的綜合訓練效果
(一)對演講的學生而言,因為演講的過程是把思維經過整合并進行表述的過程,它要求演講者組織語言迅速,表情達意準確。因此,演講者為了圓滿完成任務,會廣泛地搜集材料,時時留心聽、仔細看、用心找,再對材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抓住中心,選用較準確、生動的語言,力爭做到條理清晰,上下貫通,內容和感情符合實際,最后能準確表達看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觀察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他人、他事、他景、他物聯系起來,產生聯想,在頭腦中構成較為廣闊的生活畫面,使他們觀察事物的層次更上一層。引導學生把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進行縱橫比較,養(yǎng)成捕捉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這樣,學生的觀察力、歸納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自然得到了訓練和增強。
(二)對評價者來說,“聽”是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是對聽覺器官中的語言信息的分析、理解和記憶。在聽他人發(fā)言的過程中,邊聽邊思考,力求聽明白,聽準確。隨著演講者語言進展,思索各語句、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發(fā)言內容的重點,抓住演講關鍵所在。分析某些隱藏在語句結構底層的真實意義,即分析話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聽清了對方的看法或評論,就能幫助自己提高認識,逐步掌握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一般途徑和方法。同時,每次課前聽其他同學的演講、發(fā)言,積累可供寫作的素材。堅持一學期后,很多學生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內容豐富的作文資料庫,這無疑使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了堅實的基礎。
(三)“課前學習”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罢n前學習”強化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力。學生在發(fā)言過程中,經過教師的啟發(fā),自己的主動思考,發(fā)現并提出一些疑問。比如,考察演講內容的因果聯系,比較不同演講方式方法的優(yōu)劣,驗證演講者所持觀點的正確與錯誤。或者就演講者所提的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發(fā)現、探索,通過假設、證明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以此增強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蛘哌\用聯想,促使學生在“聽”與“說”中由此及彼思考,有意識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
葉圣陶先生曾說:“思想有一條路子,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路子,這條路,好作者是決不會亂走的?!睂W生發(fā)言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之間應該怎樣銜接,第三句又該怎樣和第二句銜接,……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形成嚴密的語言邏輯,作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才能得到有益的發(fā)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準確性、條理性、敏捷性將大大增強。因此,只要能長期堅持“課前學習”活動,學生的認識能力必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定會增強。這樣,不僅他們的習作內容充實、具體,而且往往見解獨到,認識頗為深刻。
三年來,“課前學習”經歷了一個由較簡單走向較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總是有意識指導學生多積累素材,鼓勵他們從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中提取寫作的原材料,在平常一點一滴聽、說、讀、寫的訓練和積累中,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21世紀是全面學習的時代。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更要注重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自尊心、自信心等,完善學生人格,重視個性化教育,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差異,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最適當的條件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