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鳳
摘 要: 母語文化的缺失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英語教學會阻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對母語文化缺失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建議,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母語文化缺失現象 跨文化交際 大學英語教學
一、引言
我國教育部于2007年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薄按髮W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因此,很多學者開始意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他們將英語語言知識和對西方文化的學習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重視對西方文化的輸入。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英美國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介紹,并讓學生在課外選擇一些英文原版的著作進行欣賞。殊不知,這樣的重視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導致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忽視。很多學生對用英語講述西方的文化如迪士尼、各種節(jié)日、飲食文化、餐桌禮儀等不在話下,甚至對美國總統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講及馬丁·路德·金的經典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的內容也能夠倒背如流,然而對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母語文化,如中國結、功夫、熊貓、過年、戲劇、太極拳等進行相關的英文介紹時卻感到困難。由此不難看出,由于英語的地位被空前抬高,母語文化正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其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應該是目的語與母語的雙向交流,文化輸入與輸出兩者缺一不可。中國文化的缺失不僅加劇了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而且削弱了中國文化的競爭力,阻礙了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
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就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過一篇名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外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文章明確指出中國學生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方面的欠缺問題。一直以來人們對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傳統看法就是中國人學英語就是要多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不需要學就理所當然地知道和熟悉,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很多高校在大學期間雖然開設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但學校對其并不重視,課時非常有限,學生從中根本學不到多少中國文化的精髓,有的大學甚至由于教學計劃中教學總課時的限制取消了這門課程;還有的大學只把大學語文作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開設。因此即使生長在中國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也不代表學習者就真的精通中國文化,更別提用英語準確而有效地介紹中國文化了。
二、母語文化缺失現象的原因分析
1.教材中中國文化的比例配置不合理。
教材作為課堂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編排和選擇的合理性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傮w而言,英語學習者學習目的語文化的途徑和資源十分廣泛,而介紹母語文化的英語資源相對缺乏。教材在中國文化方面的比例配置不合理,片面追求地道英語及英語的原汁原味,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習慣,因此語言中處處滲透著英美國家的文化氣息。西方文化資源類型豐富,涵蓋面廣,在教材的各個單元都有所體現。而對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表達的文章涉及比例較小,且以中國題材為內容的篇章,在介紹時也不夠詳細和系統,學生印象并不深刻。此外,教材中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輸入仍然較為欠缺。
2.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意識嚴重缺乏。
雖然大部分學生也認可中國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且能意識到自己在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時的確遇到很大問題,但學生普遍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意識,對在英語學習中學習中國文化興趣不大,他們把英語學習導向更多地放在語言能力的提高上。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在英語學習中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缺乏正確性認識。束定芳、莊智象認為,母語文化可作為與外族文化進行對比的工具,以此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特征,從而加深對本民族文化本質特征的了解。因此,只有在通曉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比較出中西方兩種文化的異同,進而深入理解西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體系,而忽視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也就喪失了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而對西方文化的良好把握,反過來又會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這就達到了目的語與母語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相互促進的效果。
3.教師的重視程度和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夠。
教師作為學生課堂獲取文化信息的重要資源,其知識結構及對文化和文化教學的態(tài)度是影響文化教學的重要因素。其對文化教學的認識和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具體的文化教學行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母語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一味地強調目的語文化的輸入,教學內容被定位在對目的語文化,即英美文化的教學上,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輸出。此外,由于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不高,文化底蘊參差不齊,對中國文化的教學難免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部分教師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相關英文表達能力也較欠缺,急需學習和提升。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建議
1.中國教師和學生對于教材的依賴使得教材成為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材的編寫上,在注重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應該將包含中國文化內容的語篇也加入到教材之中,與介紹英美文化的語篇進行對比,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鑒賞能力。在教材中力求文化內容的呈現具有系統性,且文化內容和語言內容能夠緊密結合。
2.跨文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英語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不斷拓寬知識面,尤其是要重視對母語文化的不斷積累,要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開展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兩種文化的理解力,通過不斷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識結構,豐富文化知識儲備,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3.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
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只著眼于語言本身而忽視了語言系統之外的文化因素,把語言知識和技能看成是外語教學的全部,從而使文化與語言割裂開來。要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文化教學方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可以在平時教學中多收集一些有關中西方文化的素材,如故事、圖片、實物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有較直觀的了解,并通過精心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如信息收集、討論、角色扮演、辯論、PPT展示等形式,使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動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并積極引導學生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明確兩種文化各自的特點和價值。
四、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重視學生對中國文化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應該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斷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新文化觀。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肖淑云.外語文化教學中要重視母語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5).
[3]蔣亞瑜.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09(3).
[4]李成.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缺失現象及原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6).
[5]周衛(wèi)京.外語教學中導入母語文化之初探[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2010(12).
[6]李海剛.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缺失現象及應對策略[J].考試周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