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
從大量初中學生作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問題:缺少新鮮的素材。沒有素材就無法深刻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也出法寫出質(zhì)量上乘的文章。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豐富文章內(nèi)容,提高寫作水平,就必須學會“找米下鍋”積累一些寫作素材。在緊張的學生生活中,學生往往奔走于學校與家庭之間,來去匆匆,無意留意身邊的新鮮事,或是一時有感觸,卻因無及時記錄,也就成了過眼云煙。在課外閱讀中,也往往忽略了摘抄美文美句并進行識記與交流。這種單一、靜止的局限于個人世界的學習狀態(tài)必須得到改善。否則,久而久之,學生會找不到寫作的樂趣,以至畏懼寫作,使作文教學陷入僵局。
一、走出寫作素材積累困境的嘗試
緊迫之余,筆者就想到若是能與學生共同確定一個明確積累寫作素材的目標,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和諧合作學習的氛圍,激發(fā)興趣,拓寬積累寫作素材的思路,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為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躬身實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積累寫作素材方法——互動法。
1.概述:“互動法”指的是在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中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邊活動形式。改變局限于個人世界單一的,靜止的單邊活動形式,突出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在互動中交流,在反饋中提高,真正實現(xiàn)作文教學中的以人為本。
“互動法”寫作素材積累,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活動的主題,指導學生圍繞同一主題收集資料和及時積累生活體驗。由素材積累者(學生),評議者(學生),(引導者、評議者)教師三方構(gòu)成的多邊互動圖式。三者中的每一方都與其他兩方保持著密切的協(xié)作關系。
2.實驗過程及要求。
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蓮文化的魅力”為實驗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互動合作學習習慣,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一篇以“蓮”為話題的文章。
首先,著手分析研究本班學生的個體特征: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性格特征等具體情況。將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將48位學生分成4大組,每個大組又分成2個小組,每小組為6個人,同桌為一個小小組,圍繞主題隨時交流互動。
其次,讓學生明確本次活動的目標、任務、操作過程,從以下幾個步驟展開:
(1)第一次教師在星期五布置全班同學利用周末時間,自由查找有關蓮的資料,可以與同學一起查找。
(2)第二周的星期一,根據(jù)學生個人的興趣及內(nèi)容不同進行分類分組(8個小組)從學生初次收集的資料看,材料多樣,有蓮的別名、種類、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特征,與蓮有關的宗教,與蓮有關的音樂,佛教與蓮,也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蓮花燈等許多零散的資料信息。分組后小組成員由小組長負責一同制定計劃、分頭行動再交流。把資料中重復的部分刪除,隨時進行小組生生個別交流,由小組長再次后整理參加下一輪的大組交流。
(3)利用活動課,教師根據(jù)8組相關內(nèi)容引導學生組合成4大組。交流、整理資料。教師針對學生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新的要求,學生繼續(xù)研究,組長總結(jié),在活動課上進行大組內(nèi)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實際行為及時表揚,對后進生給予輔導鼓勵。
(4)第三周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集體交流、評比,全面整合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打開心扉,主動參與層層合作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借鑒,互相激發(fā)思維,激發(fā)興趣。勤于實踐,學生在下午放學后羅源圣水寺拍照;樂于探索,向生物老師請教有關蓮的結(jié)構(gòu)……
學生的行為發(fā)生了根本改變。課代表與組長整理后的資料,每生一份,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同時也積累了豐富閱讀資料和真實的生活體驗。
(5)第四周要求學生寫以“蓮”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教師的命題有利于積累素材的運用,使語文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在學生習作中有介紹蓮的知識的說明文,介紹特征、功能、種類等。如有關蓮的美食,蓮與佛教的淵源,有關蓮的服飾等;有贊美蓮的品質(zhì)的散文,如“我心中的蓮”;有寫讀后感的,談讀蓮文化的感受;有的改編與蓮有關的故事;有的直接以“蓮”為線索寫活動過程,活動的體驗,直接抒發(fā)互動合作學習的樂趣。
在這同一主題的活動中積累到不同的素材,從大量的閱讀有關蓮的資料中積累有用間接的素材,在集體實踐中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充實了自己的素材庫。同時學生在活動中也積累了語言,積累了語感。到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不會為寫作素材所困。
二、“互動法”寫作素材積累的反思
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是寫作成功的前提,只有在自主積累后,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不斷思考,做個 “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進一步優(yōu)化素材。
1.激發(fā)興趣。
在小組內(nèi)個別隨時交流、在大組、班級的集體定時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暢所欲言。在團體的合作中感受民主和諧的學習快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好寫作,快樂地抒寫生活中的真情實感。
2.集思廣益。
從學生的作文中,發(fā)現(xiàn)每一位同學都有話可說,用自己的筆記下實踐中的點點滴滴。有許多自己獨特見解,在這學習過程中,自己確立合作對象,促進了學生的交流互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也提高了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下合作學習體驗,暢談感悟,激發(fā)思維,使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更全面更深入。
3.提高效益。
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只有教師有計劃地指導,有步驟地實施,師生、生生交流充分,而學生不斷總結(jié)反思,才能積累更多的有效素材。平時養(yǎng)成寫隨筆的習慣,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大腦中積蓄了復雜的、寬泛的、零碎的、不系統(tǒng)的生活素材,通過學生互動進一步感知、剖析,從中受到啟發(fā),產(chǎn)生某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有一種明晰的思想,一種真摯的感情需要表達,圍繞主題一吐為快。這樣學生寫作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提高寫作效率。(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阜余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