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陶
摘 要: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對第二語言的掌握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總結(jié)國外學者的觀點,就個體差異中學生的智力、語言能力及性格三方面對外語學習能力的影響進行闡述。
關鍵詞:個體差異 語言學習 智力 語言能力 性格
1.引言
在外語學習研究的領域中,針對語言學習者自身問題的探討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之一。本文將就個體差異中智力、語言天賦以及性格三方面對第二語言學習能力的影響進行論述。個體差異包括研究語言學習者的智力、語言能力、性格、學習方式及策略對學生掌握外語能力的影響。學者們曾經(jīng)認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母語并無差異,而目前,個體因素對外語學習影響逐漸成為外語教學的研究重點之一。本文會就個體差異中的三個因素:智力、語言能力和性格三方面,結(jié)合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作進一步的論述。
2.關于第二語言教與學的主要發(fā)展過程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語言學家認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同人們掌握母語的過程基本相同。通過觀察和記錄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研究人員總結(jié)出三種語言習得的理論方法:behaviourism、innatism、interactionist approach (Lightbown & Spada, 2004)。
Behavioursim出現(xiàn)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認為語言的學習應包含重復及模仿。Audio-lingual教學的核心手段就是對該理論方法的體現(xiàn),在該教學方式中學生被要求不斷重復和模仿以理解相應的語法規(guī)則。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innatism和interactionist approach將重心放到了交流能力上。Terrell(1997,p.334)將之稱為“natural way”,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錯誤不會被更正,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會糾正每一個語言錯誤。
到了20世紀80年代,更多的因素被融合進了外語教與學的領域中,如:母語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以及本文提到的一些個體差異因素等等。
3.個體差異對第二語言學習能力的影響
3.1 智力因素 Intelligence
學者們關于這一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說法不一。Skehan(1989)提到了在加拿大的一項實驗,旨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IQ成績和其外語(法語)成績之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結(jié)果顯示,IQ分數(shù)高的學生在語法、詞匯和閱讀方面的成績要優(yōu)于IQ分數(shù)低的學生,但實驗并沒有發(fā)現(xiàn)IQ和交流能力間是否存在直接關聯(lián)。
但是,傳統(tǒng)的IQ測試并不能全面體現(xiàn)語言學習中的智力因素。Gardener(1999)將智力細分為語言智力、音樂智力和邏輯數(shù)學智力等等。Smith (2001, p.41)認為語言智力是 “the capacity to use words effectively both orally and in writing. It comprises sensitivity to the sounds,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language”,同時還指出多種智力的劃分對語言學習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因為人們可以從認知和社會文化角度去分析外語學習的過程。
除此之外,Sternberg(2002)提到了三個影響外語學習的智力因素。其一為analytical intelligence,指分析、評價及對比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可能會被學生用到?jīng)Q定合理的學習策略及理解語言結(jié)構上。其二為practical intelligence,為人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學生如果將所學語言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而傳統(tǒng)的IQ測試無法檢測這種能力。最后一種為creative intelligence,指人處理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新語法、新的發(fā)音方式和文化差異等等。以往的IQ測驗沒有針對上述智力的檢測,因此語言學家發(fā)明了語言能力測試用以衡量運用在語言學習中的各種智力。
3.2語言能力 Language Aptitude
語言能力是學生個體特征中認知因素的一種,也是語言學習中重要的個體差異之一。Sparks和Ganschow(1991)指出不同于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分數(shù),語言能力是決定外語學習的關鍵要素。Skehan(1991)認為語言能力的表現(xiàn)雖然相對穩(wěn)定,但是較難測量。因此,就需要用特定的方式測量這種能力,語言能力測試也隨之產(chǎn)生。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MLAT) 和 Pimsleur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 (PLAB)是兩種被普遍使用的語言能力測試方法,其中MLAT的應用更為廣泛。在這兩種測試中,將語言能力基本總結(jié)為:識別和記憶新的聲音的能力,理解語法規(guī)則的能力,識別語句中詞語功能的能力和記憶詞匯的能力。
當然針對MLAT的評價也褒貶不一。首先,MLAT之前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是其關于語言學習的主要觀點同語言教學法中audio-lingual法相似(Skehan, 2002)。而audio-lingual法局限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認識,而且audio-lingual法隨后也被認為并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語言能力對學生掌握第二語言的影響認不可忽視。Lightbown 和 Spada (2004)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果語言教學是依據(jù)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學生在語法和閱讀能力的表現(xiàn)有顯著的提高。
其次,隨著語言教學法的發(fā)展,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逐漸成為研究重點。不光是學生自身如何決定語言學習過程這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因素也成為影響語言教育與學習的必要條件(Nunan,1991)。但是,以往MLAT卻不能就以上幾種因素進行測試。盡管目前還沒有合理的方式檢測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根據(jù)現(xiàn)在語言學習研究的背景,Skehan(2002)提出語言能力測試中可以添加的其他內(nèi)容:參考外語習得包含的四個過程:noticing,patterning,controlling和lexicalizing對語言能力測試進行改進。
3.3性格 Personality
Onwuegbuzie, Bailey 和 Daley (2000)在著作中提到了Lalonde和Gardner實施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得出語言學習者的性格和第二外語成就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結(jié)論,但是Onwuegbuzie, Bailey 和 Daley (2000)對此提出反駁,因為實驗“沒有考慮多種特定情況”(situation-specific,p.5)。除此之外,Skehan(1989)也強調(diào)性格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認知因素之一。
人們通常用外向或者內(nèi)向來形容人的性格,關于外語學習的研究也多從這兩方面出發(fā)。首先,就交流溝通能力而言,外向型(extroversion)學生的表現(xiàn)普遍要優(yōu)于內(nèi)向型(introversion)學生。因為外向型學生更樂意去冒險并且同他人進行交流,反之,內(nèi)向型學生則更傾向于關心內(nèi)心世界(Lightbown & Spada, 2004)。在Verhoevena和 Vermeer(2002)的研究中,交流能力被分為三部分: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以及 strategic competence。他們細致分析了母語和外語學習者的性格對上述三個部分的影響,發(fā)現(xiàn)開放型(openness to experience)和外向型(extroversion)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其次,盡管有研究證實了外向性格對語言學習和使用的積極影響,但是內(nèi)向型性格可以促進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也同樣存在。Entwistle 和 Wilson (Skehan,1989) 認為,和外向型學生相比,內(nèi)向型學生的長期記憶表現(xiàn)得更優(yōu)秀。此外,Entwistle 和Wilson還提到內(nèi)向型學生通常能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即使沒有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內(nèi)向型學生仍能在語言學習中取得不錯的成績。Skehan(1989)就此得出結(jié)論,內(nèi)向型學生在學校成績的表現(xiàn),例如考試分數(shù)要高于外向型學生。
關于語言學習的外向-內(nèi)向研究領域中,學者們普遍認為外向型性格對學生成功完成交流型任務有絕對積極的影響。就內(nèi)向型性格而言,Skehan(1989)指出,人們將學習過程的視為“l(fā)earning-by-dong, and talking to learn” (p.104),而這兩項更容易和內(nèi)向型性格相聯(lián)系??傊?,學者們認為依據(jù)語言學習的任務不同,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性格都會體現(xiàn)其對學習過程的積極影響。
4.結(jié)論
影響外語學習的個體差異因素眾多,本文就其中三方面:智力、語言能力及性格,結(jié)合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探討。首先,從智力因素來看,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智力評價,多重智力被應用到語言學習能力的研究中,并且發(fā)現(xiàn)了其和語言學習間的積極聯(lián)系。其次,為了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數(shù)據(jù)化表現(xiàn),語言能力測試隨之產(chǎn)生。MLAT曾被廣泛使用,但其忽略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因此,Skehan提出要將第二語言學習的noticing, patterning, controlling 和 lexicalizing四個階段也融入到語言能力測試中。最后,本文就學生性格中外向型性格和內(nèi)向型性格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進行了描述。并從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及文獻中發(fā)現(xiàn),根據(jù)任務類型的不同這兩種性格都會對語言的掌握產(chǎn)生積極影響。當然,關于個體差異的討論不僅僅局限于智力、語言能力和性格,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別、學習方式及策略、學生對學習的認識等等,作者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Garde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2]Lightbown, P. M., & Spada, N. (2004).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Nunan, 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4]Onwuegbuzie A. J., Bailey P., & Daley C.E. (2000). Cognitive, 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Foreign-Language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1), 3-15.
[5]Skehan, P. (198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6]Skehan, P. (199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3, 275-298.
[7]Skehan, P. (2002). Theorising and updating aptitude. In Robinson, P. (Eds.).
[8]Smith, E. (2001). Implication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ost-Script, 2(1), 32-52.
[9]Spark, R. L., & Ganschow, L. (1991).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ces: Affective or native language aptitude differenc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1), 3-16. doi: 0026-7902/91/0001/003.
[10]Sternberg, R. J. (2002). The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aptitude testing. In Robinson, P. (Eds.). (200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pp.13-43).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1]Terrell, T. D. (1977). A natural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1(7), 325-337.
[12]Verhoeven, L. & Vermeer, A. (2002).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3(3), 361–374. doi: 10.1017.S01427164020030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