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紅
【摘 要】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改善學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學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德育課程化思想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德育課程中,整體構建德育課程化活動體系,以此開展系列德育活動,正是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中學;德育;課程;課程化
伴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發(fā)生極大的變化,價值分岐、價值沖突和價值迷惘現象比較明顯,極大地影響中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F代物質社會影響下,青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的物質化、功利化、自我化傾向越來越強。在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平等意識、民主精神、公正品格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與較高的訴求。但是,毋庸諱言,無論是從家庭教育生活還是從學校教育經驗來看,一些青少年身上也存在著值得關注的問題,如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社會責任感不強,盲目追求品牌消費,心理素質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較差,誠信品質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缺乏遠大的理想等。與此同時,學校及家庭德育工作缺少與之相應系統(tǒng)化教育。因此,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改善學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學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就呈現出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德育課程化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對德育課程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國家,到80年代,德育課程己成為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中國,對德育課程的研究起步較晚,一些早期的德育著作和教材都沒有對德育課程進行專題研究。到了20世紀90年代,德育課程才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進入學者的研究視域,一些德育著作開始以專章論述此問題,如魏賢超著的《現代德育原理》、戚萬學等著的《現代德育論》、班華主編的 《現代德育論》、檀傳寶著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等都有德育課程的專章內容。而同時代,有關德育課程的專門著作和理論研究文章日益增多,對德育課程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深入的研究,如陳林根著的《新課程背景下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齊欣著的《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孔慶著的《德育呼喚活動課程》等。齊欣認為學生的德育活動課就其內容的性質而言,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學習類,二是人際交往類,三是社會公益類,四是自立自理類??讘c認為德育活動課程分為三種類型:①常規(guī)德育活動課程;②專題德育活動課程;③學科德育活動課程。
有很多學校重視德育活動的序列化,并開始用德育課程化理念指導德育工作,比如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市洋涇中學、山東省濰坊一中等。我們觀察到,不少學校在現實操作上,仍存在德育課程標簽化、設計模式固定化、效果落實膚淺化等實質性問題。德育課程的核心在于實現德育要求的內化,突出其體驗性。由此可見,對課程課程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仍然有很多工作可做。
二、德育課程化的理論依據
1.活動建構理論
道德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簡單搬進頭腦的過程,而是主體在認識過程中與客體(世界萬物、真理)交互作用的結果。這種交互作用主要“同化”與“順應”兩種方式。同化是指環(huán)境因素整合進有機體固有的圖式結構中;“順應”是指主體不能同化外界因素,只能改變自己原來有的結構圖式而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也就是原有的結構成為外界因素的一部分。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環(huán)境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與發(fā)展——解決內部心智世界的認知沖突與協(xié)調問題。
2.現代德育教育理論
現代德育認為德育的本質是在于使個人完成對于人生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的提高。德育要促進個人道德社會化,要引導人去建構個人的完滿的道德生活,體驗道德人生的幸福與崇高。
3.皮爾伯格道德認知論
皮爾伯格道德認知論的主要思想就是通過道德故事辯論來推進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生對道德標準的思考、評判、討論以及主動探索的自覺性,更多地是來自同伴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
4.埃里克森人格的發(fā)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fā)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導致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發(fā)展健全的人格。
5.新課程理念
課程內容必須及時反映時代的進步;必須貼近生活。課程的結構和內容要適應地區(qū)差異、不同學校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別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就必須發(fā)揮學校、教師乃至于學生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作用,體現出現代課程綜合化、科學化的特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新課改的亮點之一,學校要從具體的地域特點、學校特點、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出發(f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有效實現特色開發(fā)。
三、德育課程化的做法
1.德化有形,將德育活動課程化
積極合理設置課程目標、進行課程內容的編選、開發(fā)校本德育課程教材、積極推動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接受并自覺實踐德育課程理念、合理設置相應的課程評價。
2.操作有章,將德育課程常態(tài)化
德育課程要以授課實踐為基礎,像組織教學一樣常態(tài)化組織德育課程,做到課程目標有層次性、課程內容有針對性、課程實施有實效性、課程評價多元性。同時,積極進行諸多課型探討。
3.推進有序,將課程設計系列化
主要以課程和主題活動的長期規(guī)劃為基礎,研究如何結合學生的具體階段性需求和認知成長規(guī)律,有計劃、成系列的將德育課程在三年里有序推進。
4.成果有效,將德育成果實效化
讓學生在德育課程中學會的美德內化到內心,外化為行動,促進心靈的美化和舉止行為的美化。
5.影響有力,將德育成效輻射化
將學生內化到的德品知行帶入生活,點滴輻射家庭和社會,期冀讓點滴的學校教育奠定學生終身學習和成長的基礎,建立其家國天下的責任意識,做對己、對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德才兼?zhèn)渲恕?/p>
四、德育課程化舉例
1.課程設計一:“慎始謀初”
課程開設時間:9月份
課程說明:古人云:“欲善終,當慎始。”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教育指導的角度來說,開學之初,很多同學在認識上、學習上、生活上暴露出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需要年級、班主任和老師們及時教育、積極引導,需要同學們高度重視、主動改善。
課程內容:
印發(fā)一封信件。印發(fā)《慎始篤心,敏行致遠》,敦促同學們盡快屏除浮躁,回歸冷靜。
召開一節(jié)班會。以“贏在起跑線”“起點”或“啟航”等為主題召開主題班會。
精讀四篇美文,體悟慎始深意。印發(fā)《生命在于開始》等四篇美文。
辦好兩份板報,營造積極氛圍。以“慎始謀初”“贏在起跑線”“啟航”等為主題,辦一期黑板報和粘貼板報。
貢獻一份創(chuàng)意,營建班級文化。
2.課程設計二:“家國天下”
課程開設時間:10月份
課程說明:10月份有三個節(jié)日都與“家”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10月6日國際老人節(jié)、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10月份還有一個節(jié)日與“國”有關:10月1日國慶節(jié)。我們依此四大節(jié)日確定了“家國天下”這一主題。希望同學們通過“家”主題,感受家庭溫馨,體會親情珍貴,以此培養(yǎng)親情味、人情味和一抹溫情;通過“國”主題,感受祖國偉大,體會時代雄渾,培養(yǎng)自豪感、責任感和一份豪情;通過“天下”主題,感受天下情懷,體會個人價值,培養(yǎng)一種視野、胸懷、境界和一股激情。
課程內容:
召開主題班會,探討如何認識家庭責任,如何展示愛國情懷,如何在大時代、大社會里定位自己。
組織養(yǎng)正征文,創(chuàng)作主題板報,從“家·夢·路”“六十年·十六歲”“少年心事當拿云”中任選其一。
開展演講比賽、紅歌比賽。播放經典視頻:《復興之路》。
印發(fā)精品文章:周恩來作品、諸葛亮作品、《與妻書》《我的祖國》《冬天》等。
3.課程設計三:“知恩報恩”
課程開設時間:11月份
課程說明:11月份最具有影響力的節(jié)日是“感恩節(jié)”。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爆F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家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家人產生逆反、厭煩情緒。加之目前的教育太關注分數和升學率,讓學生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越來越有必要。我們確定“知恩報恩”這一主題,希望學生們學會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尊重、信任和幫助。
課程內容:
播放鄒越演講視頻《感恩父母,感謝父母》。
發(fā)起“做一件家務,盡一顆孝心”活動。
以“感恩的心”“知恩報恩”為主題,設計一期板報。
征集“感恩的心”養(yǎng)正感悟。
給父母敬寫一封感恩信,家長會時交給父母。
4.課程設計四:“惜福種福”
課程開設時間:12月份
課程說明:12月份的重要節(jié)日很多都與疾病、殘疾、戰(zhàn)爭、痛苦有關,比如“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殘疾人日”“世界強化免疫日”“世界弱能人士日”“世界人權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等。這些沉重的節(jié)日正像一面面鏡子,反照著今天年輕人的幸福生活,也反照著今天年輕人的思想境界和心靈高度。我們特地從疾病、殘疾、戰(zhàn)爭、痛苦這些元素的反面——“幸?!钡慕嵌?,確定了“惜福種福”這一主題。希望身處和平時代、出身幸福家庭、深得呵護關愛、享受健康快樂的現代年輕人能夠珍惜現在享有的健康、團圓、和平、快樂等福分;同時,也希望同學們既能“惜?!?,也要“種?!?,不只是珍惜幸福、享受幸福,還要繼續(xù)為自己播種幸福,為別人奉獻關愛,創(chuàng)造幸福。
課程內容:
欣賞視頻《李嘉誠:內心的富貴》《慈濟功德會》。
組織主題標語大賽、征文比賽。
組織“暖冬”行動給貧困孩子捐獻冬衣。
開展“一月一班一善”活動。
組織“感恩的心”文藝演出及頒獎典禮。
總的來說,德育課程化是指學校德育在生活化、體驗性、參與性基礎上,借鑒學科教育之長,按照課程對德育進行設計、組織、實施、評價,以期改善和提升德育教育的有序性與有效性。
整體構建中學德育課程化活動體系,是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需要。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著導向作用。德育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空洞說教,無濟于事,關鍵是要以德育活動為載體,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德育課程中,整體構建德育課程化活動體系,以此開展系列德育活動,正是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健敏.道德學習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魏賢超.德育課程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佘雙好.要樹立大德育課程觀念.《思想 理論 教育》,2005年第4期
[4]王富平.新課程評價的生本化趨向.《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