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泉
一、氣息
在竹笛的演奏中,如何吹出飽滿、明亮的音色,是每個演奏者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點。要做好這一點,對氣息的控制始終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氣息控制方法,才能吹出優(yōu)美和諧的笛音來。氣息的控制除了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外,還有氣息的流速、氣息的方向、氣息的緩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這幾方面在實際吹奏中又是聯(lián)為一體、互相協(xié)調(diào)、緊密配合的。筆者就此問題將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加以整理,并歸納為以下幾點:
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是由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結合運用的一種氣息方式。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總結了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式最為科學、最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需要,可以在人自然呼吸的基礎上,有效地進行人為意識的控制。運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整個呼吸系統(tǒng)都積極參與工作,因此吸入體內(nèi)的氣體就多,而且吸氣后,胸、腹部都有一種充滿氣息的感覺,由于橫隔膜也積極參與,吸氣相應的順暢、迅速,同時也增加了呼氣的持久性,這種呼吸主要靠膈肌、腹肌和小腹的收縮來完成。具體做法:鼻子與嘴同時吸氣,氣流向腰圍、小腹及心胸逐漸擴散,猶如人睡覺呼吸一樣。
穩(wěn)定均勻的氣流是由人體的生理機制產(chǎn)生的。保持氣息的穩(wěn)定和均勻,其理論依據(jù)是:音由物體振動而發(fā)音,當該振動在一定期時間內(nèi)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的反復進行時,所發(fā)之音就有固定音高,聽起來就悅耳;反之,將是恍惚不定或者尖銳刺耳,甚至失音。以下情形較為多見:1、氣量過足,沖力太強,超越邊棱音振動頻率的極限,勢必造成振頻過速,笛聲偏高,基音受到抑制,泛音明顯突出,使笛聲尖銳刺耳,甚至失音(超聲現(xiàn)象)。2、氣量不足,沖力太弱,造成邊棱音振頻過緩,笛音偏低,基音振動不充分,泛音受到限制。①
所謂“氣息方向”,②即吹奏竹笛時,演奏者射出的氣息角度隨著不同音區(qū)的音高變化而變化。簡單的說:音區(qū)高,氣息方向高;音區(qū)低,氣息方向低。氣息方向變化的控制與下唇的移動密切相關,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下唇內(nèi)收:氣息向前下方射出,射入笛管內(nèi)的氣流量大,使得音色飽滿厚實。上下唇平行:氣息向前稍偏下方射出,射入笛管內(nèi)的氣流量適中,音色緩和平穩(wěn)。下唇向外推移:氣息向前方射出,射入笛管內(nèi)的氣流量小,音色比較亮、細潤。
所謂“氣息緩急③”,即吹奏竹笛時,演奏者射出氣息的力度隨著不同音區(qū)的音高變化而變化。吹奏的音區(qū)越低,氣息就越緩,音色越低沉,渾厚;反之吹奏高音時,氣息越急,音色越明亮、尖銳。吹奏低音區(qū)時,運用較緩的氣息(腰、腹肌控制力度較小,射出的氣息較緩);吹奏中音區(qū)時,運用較急的氣息(腰、腹肌控制的力度較大,射出的氣息較急);吹奏高音區(qū)時,運用很急的氣息(腰、腹肌控制的力度很大,射出的氣息很急)。具體的說,氣粗而緩則激發(fā)頻率低,適宜吹低音;要吹高音,則要激發(fā)頻率相應的提高,吹氣應細而急。
二、口風
同一支竹笛,同一首樂曲,有的人演奏的聲音清脆甜美、音質淳厚而豐滿,有人卻演奏的聲音雜音很多、音質粗糙。出現(xiàn)這樣不同的效果在于,口風調(diào)整與控制技能還不夠熟練。 上下唇之間的吹口即“風門”。風門的大小、方向,是由唇部周圍各肌肉進行調(diào)節(jié)的。掌握正確的風門:上下唇肌自然貼住牙床,利用嘴角肌肉的適當收縮,使上下唇肌的著力點向中間靠攏,從而使雙唇中部形成狀如米粒大小的圓形風門。風門的松緊隨心控制,原則上低音可松、寬一些,笛子的音色平穩(wěn)、圓潤,高音則隨之收緊,音色比較明亮;強音應適度放松,弱音宜收緊。風門如不正確,笛聲含有雜音,音色無法干凈、純正。要做到風門松而穩(wěn)定,緊而不顫抖,才能使得音色“強而不噪,弱而不虛”,使低音渾厚松寬,中音明亮結實,高音細而有力。
口風是指通過風門吹出的氣流,也就是指呼吸與口型配合形成的氣流??陲L有粗細、緩急之分,笛音的高、低、強、弱變化,主要是由口風來決定的(當然需要風門的配合)??陲L急發(fā)音高,口風緩發(fā)音低;口風粗發(fā)音強,口風細發(fā)音弱。在實際演奏中口風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口風的粗、細、急、緩又與風門、氣流入射角度以及口勁的大小息息相關。
氣流對竹笛吹口邊棱噴射的角度簡稱“入射角度”。氣流角度如運用得當,可以起到美化竹笛音色、調(diào)整音高、保障音準的良好作用。氣流速度的大小決定了邊棱音的高低,而氣流量的大小決定了笛管振動的振幅大小,所以氣流的大小決定了音量的強弱。入射角度偏大或氣速加快會使氣流振動頻率增大,發(fā)音則偏高;用氣的流量加大,施加在振動氣流上的能量加大,使氣流振動的振幅加大,聲音加強。氣流入射角度的大小、氣流的緩急要相互協(xié)調(diào),在三個不同的音區(qū)應有不同的變化。高音區(qū):竹笛高音區(qū)由于發(fā)音高,頻率高,吹奏時較為費力,因此氣流角度相應的要?。?0度—35度)。中音區(qū):竹笛中音區(qū)由于氣流易暢通,發(fā)音靈敏,吹奏時較為省力,氣流角度相應稍大(35度—50度)。低音區(qū):竹笛低音區(qū)由于需要振動管徑長,發(fā)音遲鈍,吹奏時較為費氣,因此氣流角度要更大(約為50度—65度)。吹奏強音時,由于氣速粗而急,音易高,因此氣流角度相對要大;吹奏弱音時,由于氣流細而小,音易低,因此氣流角度相對要小。不過氣流角度的大小和氣流速度的快慢都存在一定的幅度,不能過分極端。
口勁是唇肌、頰肌、嘴角側肌對風門的控制能力。笛子的音色除了與風門、氣流角度的作用有關外還與口勁的大小變化有關。有足夠的“口勁”,才能使“口風”即使細如一線,也可以做到氣壓不變,這樣演奏弱音時音高不會改變;有足夠的“口勁”,才能使“口風”即使細如一絲,而氣流也能集中成一束,使演奏弱音音質純凈。一個優(yōu)秀的演奏者要有控制自如的口勁,其最大口勁與最小口勁之間的幅度要大,即需要松弛的時候能夠做到非常松弛;需要緊繃、堅固的時候能夠做到非常緊繃、堅固。在實際演奏中,口勁的大小還應隨著音高的變化而變化,吹奏高音時需要口勁較大,吹奏低音時需要口勁較小;吹奏強音時,口勁較小,吹奏弱音時,口勁較大。
總之,要想獲得最佳音色,就必須將口風、風門、氣流角度、口勁這幾個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去訓練,以達到演奏時要求的目的。
注釋:
①郝慶春:《談談竹笛教學中音準和音色的把握》,黃河之聲,2004年第4期。
②耿濤:《竹笛吹奏中的氣息控制研究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③耿濤:《竹笛吹奏中的氣息控制研究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