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梅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新課程數學課堂學生有效提問的探究,分析了當前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的誤區(qū),闡述了課堂上有效提問的重要性,提出了解決學生課堂上有效性提問的策略,同時結合實例對課堂有效性提問的解決方案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 解決策略;提問誤區(qū);有效性
提問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課堂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內容,設置相關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及學習氛圍,有針對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提出相關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學生提問容易出現(xiàn)的誤區(qū)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堂教學能夠啟發(fā)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思考,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能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不是很看重課堂教學,不能很好地掌握課堂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的課堂提問出現(xiàn)以下幾個誤區(qū):
(1)目的性不強. 教師進行的課堂提問表面熱鬧,問題中不包括所要教學的內容,學生之間一問一答,看似氣氛熱烈,但卻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白白浪費了時間.
(2)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過于困難. 若提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
(3)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所包含的意義不夠明確,提出的問題不夠系統(tǒng),缺乏層次.
(4)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隨心所欲,缺乏目的性,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維.
(5)課堂提問中大多面對的是“尖子生”,不能夠照顧到大多數的普通學生.
(6)提問時間過短,學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導致學生對于課堂提問存有恐懼感,極易造成學生厭學.
隨堂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性隨堂提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能達到師生之間的彼此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提高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效率,進而提高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實際效率. 那么,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的隨堂提問應該遵循哪些教學原則呢?
(1)目的性原則. 課堂上教學的隨堂提問應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應該與所教授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要圍繞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進行隨堂提問,要著重于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便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性.
(2)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的原則性. 教師應該有效地利用課堂上的隨堂提問,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具有代表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
(3)隨堂提問要掌握好尺度. 教學的隨堂提問一方面要掌握好時間,要做到有效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動起來,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積極開動腦筋,將所學知識更好地利用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將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掌握好,不能一味地追求難度,因為這將給學生的學習、思考制造難度,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遵循興趣原則. 課堂上的隨堂提問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
(5)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教師在課堂上的隨堂提問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將問題的難易程度掌握好,要做到既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所教授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主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
(6)遵循全面教學的原則. 隨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僅限于所謂的“尖子生”,要對整個學生群體進行提問,充分調動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培養(yǎng)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提高課堂教學隨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
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是教師,所以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將教師的職責充分發(fā)揮出來,將課堂真正作為自己的“主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隨堂提問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
(1)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度. 將現(xiàn)有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作為基礎出發(fā)點,設計隨堂提問的問題難度,使問題能夠更加貼近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點. 這樣既不會讓學生感到簡單,也不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掌握好所提問題的梯度. 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要深入淺出,要把復雜的問題進一步簡化,降低問題的難度,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識點.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讓學生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又不至于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有效地利用課堂45分鐘,注意所提問題的密集程度. 教學過程中若提出過多的問題,會使學生的精神過于緊張,極易導致學生學習的疲勞感以及不耐煩,這樣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反之,提問過少,又會造成學生同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不利于教師掌控學習進度.
(4)在課堂隨堂提問中,要選擇合適的提問角度. 教師在課堂上的隨堂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階段所掌握的知識點,將新、舊知識結合到一起,既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又將所教授的新知識牢牢地印記在心里. 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選好教學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思維的思考,進而達到結合新、舊知識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精心地設計課堂提問的五個問點.
(1)根據學生的興趣點提出隨堂問題. 所謂的興趣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fā)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來,增強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理解力以及學習能力. 由此進行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一張厚木板的厚度為0.24米,兩次對折后的厚度為多少?對折10次以后這張厚木板會不會比桌子的高度還要高?當學生爭相進行回答的時候,教師再給出最終答案,這樣便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種提問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
(2)針對所教知識點中的難點進行提問. 課堂上的隨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能通過提問掌握學生是否已經充分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識,所以教師要在重點、難點上設計問題,進行必要的提問.
(3)就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點進行提問. 將一個問題就不同的思維點設計問題,能充分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探求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 通過這種發(fā)散思維的引導,能夠帶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就所教授知識的聚合點進行提問. 知識的聚合點是新、舊知識的交匯之處,圍繞聚合點設計問題,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能使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點,進一步加深記憶,進而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題.
(5)就所教授的知識模糊點進行提問. 所謂的知識模糊點是指學生容易出現(xiàn)不理解以及誤解的地方,對于這一類地方,教師應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記憶,設計的隨堂問題應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此處的理解,使學生對其記憶深刻,能夠準確地應用. 通過課堂提問,找出學生知識上的模糊點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到的. 在掌握學生的知識模糊點后,進行進一步講解,能確保學生真正地消化、掌握所講授的知識.
結論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巧妙地利用隨堂提問,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自主思考的精神.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妨采取更加靈活的加血方式,將課本上所要教授的知識點融入課堂提問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教授的知識,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為其以后的學習、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