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
摘 要: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總會發(fā)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學習成績及其他能力的原因,讓一些老師、家長對孩子產生了失望情緒,總是恨鐵不成鋼,甚至用不當語言對孩子發(fā)泄不滿。像什么“傻笨呆癡”“沒用、不爭氣……”等語言便脫口而出。其實,在與老師、家長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也知道這些語言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依然不能控制不說,這不能不說是件很可悲的事情。
關鍵詞:自信;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會因為老師、父母惡劣的語言變“聰明”嗎?當然不會,唯一的結果是讓孩子認定:“我笨,我做什么都不行!”這些負面評價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如果老師、父母經常責罵孩子笨,勢必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得很笨,并按照笨的模式去塑造自己、約束自己、解釋自己的某些行為。
長此以往,孩子就變得不自信,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別人的感覺。長大后可能會出現極端的個性,比如:害怕參與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覺得不安全,不如別人;對自己或別人吹毛求疵等,甚至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凡事要求完美;經常拖延及耽擱;不知如何達到目標??梢姡處?、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及恰當的幫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多么重要。
我在與不少家長就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流時,發(fā)現“攀比、訓斥、打罵”式教育層出不窮,家長的困惑不少。
我曾經在處理一個六年級學生與班主任老師之間的矛盾的時候,這個學生說:“如果他(老師)說我做得不好,我不會生氣,但是他當著同學們說我‘笨得像豬,我很難受。”
是啊,如果學生做錯了一件事情、成績不好或其他表現不佳,被老師或家長在公眾場合拿出來說,即使沒有很重的語言,也會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其實,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他們更希望老師或家長用點評的方法去與他們單獨或小范圍交流,能讓他們感受到的是真誠的關愛和鼓勵,老師或家長要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引導和幫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責罵,更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有時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需要老師、家長跟他們,客觀地分析,這比批評、斥責更有意義,也更有效果。
我曾經都在網上了解了《三次家長會》的故事,我們做教師、做家長的都應該從這個故事中吸取教訓和經驗。
有一個孩子上幼兒園時,媽媽給他開了一次家長會,這次家長會幾乎從頭到尾都批評著她的兒子,開完家長會,老師專門把家長留下來,說:“您的孩子上課坐不住,好像患有多動癥,你帶他去看看吧?!苯Y果媽媽高興地跟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以前你連一分鐘都坐不住,現在你能坐三分鐘了!”結果,兒子破天荒自己坐著連續(xù)吃了一大碗米飯。
等他上小學快畢業(yè)的時候,媽媽又開了一次家長會,這次老師又說她兒子:“這個孩子再不好好學,就沒希望了,全班42人,你孩子考了41名。”回到家,媽媽說:“你又進步了,已經不是倒數第一名了?!庇谑?,孩子用功學習,考上了重點初中。
該考大學那一年,老師又把那位家長叫去說:“你兒子再努力也只能考個一般的學校?!边@回媽媽對兒子說:“老師夸你了,說你很好,只是不夠刻苦,還有潛力可挖?!睆哪且院?,兒子天天發(fā)奮學習,終于超越了自我,考上了清華大學。
在這個故事中,是媽媽善意的謊言,為孩子編織了美麗的夢想。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的老師又會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獲得什么啟示呢?
我們經常看到,不少的腦癱、智障、自閉癥等患病孩子,在父母、老師不離不棄的關愛和教育下,他們成為不同領域的“天才”,他們不再是父母的“累贅”,他們自食其力,他們成了社會有用的人。因為,他們擁有父母、老師最偉大的愛和教育智慧。
孩子的心理和意志都還很脆弱,他們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每一句激勵的話語都將會成為孩子精神上的陽光。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都足以將他們脆弱的尊嚴擊得粉碎、無地自容。
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相信孩子、鼓勵孩子、愛孩子,用智慧去引導孩子,少一些責罵,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灰心,多一些引導,孩子會更加自信,會更加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 四川省江油市西屏鄉(xiāng)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