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眾所周知,讀和寫是個互逆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lián)系。閱讀是吸收,是作文的基礎,好像蜜蜂采花;寫作是傾吐,好像蜜蜂釀蜜。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表達,反過來,表達能力強了,又能促進吸收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訓練學生的讀寫結合,應該依據(jù)不同的文本特點,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
一、課前讀寫結合
課前讀寫結合,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捕捉對文本的第一感覺,可以有以下幾種模式:
課前看,猜題促說。這是最常見而又易行的方式,相當于集體預習。這種形式適合比較有意境、新穎的課文。如教《愛如茉莉》一課,可先抓住課題設疑:我們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窗口,聰明的你,透過這個窗口猜想一下文章可能寫什么呢?學生的猜想實際上就是一次不落筆的練寫。在學生自由暢談后再打開課本,走進文本,學生的猜想就會與作者的情感發(fā)生碰撞和共鳴。
課前讀,有感而寫。讀后感是讀寫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中,我們總是把讀后感變成課后感,易束縛學生的思想。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讀后感提到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自由地寫感受,不求長短,只求真情表達。這樣便于老師摸清學情,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學生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真正把預習落到實處。這種形式適合于《秋天的懷念》《藏羚羊》等感人的文章和《中彩那天》《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等富含哲理的文章。
課前寫,對比評賞。這種方式適合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文。如: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選編的《貓》《白鵝》《母雞》《白公鵝》等以動物為主題的課文。在學習本單元課文之前,老師可以先把習作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寫一寫觀察到的小動物。再根據(jù)學生練筆完成情況,結合讀寫訓練點,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在對比中再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課中讀寫結合
課中的讀寫結合,關鍵在于深入挖掘教材,找準讀寫訓練點,拓展讀寫的空間,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會讀書、樂動筆。
在閱讀課中,一定要選擇好由讀到寫的切入點。
可以是文本中的動情處。如《魯本的秘密》一文中,當魯本把千辛萬苦買到的胸針在母親節(jié)那天送給媽媽時,母子都很激動,只是擁抱著。老師讀到此處點撥:“此時,他們內心一定有很多想法,但由于太激動而無以言表,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如果說出來,一定是一段感人的對白。讓我們一同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寫一寫這段感人的對白吧!”這樣的小練筆很自然地完成了由讀激寫、由寫提升讀的過程。
可以是文段的生動有趣處。如《貓》一文,老舍先生寫道:小貓在院子里玩??偸桥弥φ刍?,多么有趣呀!讀到此處,老師就讓學生盡情地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小貓在院子里是如何貪玩的。通過這個小練筆,學生對小貓的感受會更加具體、形象。
可以是文本的思維發(fā)散處。如《黃鶴樓送別》一文的開頭寫李白和孟浩然兩位大詩人在臨別之際賞景,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讀到此處,老師隨機點撥:“ 一個藏字背后滿含著深情,大家想一想那藏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一段深情的告白,請同學們大膽想象并寫下來?!边@樣既是一次深入的品詞析句,又是一次有關人物內心活動和對話的練寫。
可以是文段的優(yōu)美處。如《索溪峪的野》一文寫山野,寫到山旁逸斜出,形態(tài)萬千,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戀人等。老師此時設疑:“我們常說觀山三分靠看,七分靠想,你盡情地想象一下,山可能還有什么形態(tài)呢?”這是讓學生在品美的基礎上,再來寫美,不失為讀寫的一次巧妙結合。
三、課后讀寫結合
“課后讀寫”是在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后,再引導學生練筆,是對讀的延伸,有仿寫、續(xù)寫、改寫、擴寫、縮寫、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課后練筆指導起來并不難,關鍵在如何激發(fā)學生在寫作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求異。如:學了峻青的《第一場雪》后,引導學生仿寫雨景、霧景或自己眼中的雪景。學了《愛之戀》后,引導學生續(xù)寫故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學了話劇后讓學生改寫成記敘文,學了古詩讓學生擴寫,學了小說可以讓學生縮寫等。這些都是對原文的重建、加工,學生只有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才會順暢表達,達到對讀的升華。
總之,讀寫結合之法千萬種。只要我們善于引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讀的樂趣,就會想寫、多寫,最終妙筆生花。
(責 編 東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