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枝
為進一步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shù)學課中計算教學相關問題,探討新課程理念如何結合實際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羅山縣第一實驗小學開展了以“新課程理念下關于計算教學的思考”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活動。筆者在觀摩、學習之余,感覺收獲頗多。
一、課堂教學片段
課題: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
1.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先復習幾道與本節(jié)課數(shù)學知識密切相關的習題,然后出示情境圖:國慶節(jié)就要到了,同學們都在忙著準備畫報來慶祝祖國偉大的生日。
2.探究體驗
(1)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每人有12支彩筆,3個人一共有多少支彩筆?
(2)組織學生估算并交流算法。
(3)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支數(shù),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呈現(xiàn)了三種算法:①12+12+12=36。②10×3=30;2×3=6;30+6=36。③列豎式。
組織學生對上述算法進行交流, 重點交流第三種方法:每一步是怎樣算的?為什么6要寫在個位?3要寫在十位?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然后講解:這個豎式是我們思考的過程,計算時可以記在腦中,它還可以用一個簡便的書寫形式。教師可以邊講邊板書。
(4)回顧交流:6、3分別是誰與誰相乘得到的?36又是怎么得來的?用3乘個位上的數(shù),積就寫在個位上,用3乘十位上的數(shù),積就寫在十位上。如果用3乘百位上的數(shù),積應寫在哪一位呢?下面有幾道題,你愿意做一做嗎?
二、課例設計思考
筆者認為,教授這節(jié)計算課的老師處理好了兩個關系。
1.處理好了直觀算理與抽象算法的關系
怎樣使學生既理解算理,又能牢固掌握算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呢?我們來看看這節(jié)課是如何實現(xiàn)算理與算法教學的統(tǒng)一的。
引導探究,理解算理。學生只有理解了計算的道理,才能“創(chuàng)造”出計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正確地進行計算。所以計算教學必須從算理開始。教學時老師著重幫助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領悟計算的道理。先引導學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計算12×3?嘗試后,及時引導學生交流,把12×3轉化成已經(jīng)學過的乘法計算:先算3個10是多少,再算3個2是多少,最后把兩次算的得數(shù)合并起來。實際上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過程體現(xiàn)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算理,教師還及時發(fā)揮直觀圖的作用,使學生明白3為什么要分別與十位上的1和個位上的2相乘,就為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抽象計算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應用算理,抽象算法。如果都像上面這樣,分三步思考,不但思維強度大,而且計算的速度很慢。為了提高計算速度,就必須尋找計算的一般方法。因此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老師引導學生對第3種算法(列豎式)的計算過程進行反思,先算3×2=6,在個位上寫上6,再算10×3=30,在十位上寫3、個位上寫0,最后再把6和30加起來等于36,得出豎式,并及時以箭頭標示計算的步驟,為了簡便可以把6個一與3個十直接合并,優(yōu)化成簡化豎式。
觀察比較,歸納方法。當學生看懂簡化豎式計算之后,再引導學生對豎式計算過程進行反思交流:這些乘法的豎式計算都是怎么算的?每一次乘得的積寫在哪兒?學生自己感悟、抽象出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其實這就是模型的內(nèi)化階段。這時的計算就不再思考每一步的計算道理,只要按照這樣的操作步驟進行演算就能得到計算的結果,由于縮短了計算的思維路徑,計算的速度大大加快。
這樣的教學模式是以思維為主線、以算理為先導,學生不但理解了算理,而且優(yōu)化出了簡便的計算方法,實現(xiàn)了算理與算法的統(tǒng)一。
2.處理好了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yōu)化的關系
12×3怎樣算?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獨立試做,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算法。有的學生擺小棒,有的學生畫圖。有的學生是用連加的方法計算,12+12+12=36。有的學生根據(jù)數(shù)的組成并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10×3=30,2×3=6,30+6=36。有的學生是轉化成表內(nèi)乘法也叫做拆數(shù)法,8×3=24,4×3=12,24+12=36。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急于去選優(yōu),去指定唯一簡便的算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這些算法的繁簡程度不同,適用范圍不同,體會自己算法的優(yōu)劣,逐步選擇適合自己的較優(yōu)算法,給學生一個感受、體驗和領悟的過程。
一般來說,這時大部分學生還不會列出乘法筆算豎式。但筆算豎式是計算的通法,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多位數(shù)乘法的基礎。所以教師在學生用數(shù)的組成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據(jù)此列出乘法豎式。但筆算12×3,根據(jù)口算經(jīng)驗,有的同學可能從高位算起,此時可不急于糾正,留待進位乘時學生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從高位乘起的麻煩,老師不說學生自己就知道調(diào)整、優(yōu)化自己的算法。因此,算法的多樣化和最優(yōu)化之間并不矛盾,兩者是統(tǒng)一的,都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這樣做,學生既理解得透徹,計算有理有據(jù)、有法可依,又學得扎實、有趣、主動,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專題責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