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王成新 蘇畢
【摘要】目的探討脊柱結核保留硬化骨的手術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月治療的脊柱結核患者72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齡20-67歲,平均(35±8.50)歲。病程6-36月,平均(12)月。病變位于腰椎25例,胸腰段30例,胸椎l7例,多節(jié)段54例,單節(jié)段18例。結果所有病例術后均證實為骨結核。療效按Chen標準[1]:優(yōu)46例,良20例,可6例,優(yōu)良率91.66%。Cobb角0°-16°平均4.2°根據(jù)Moon植骨融合標準。術后隨訪9個月-3年(平均18個月)。植骨均融合,隨訪期間植骨無松動移位,內固定無松動無斷裂。1例腹股溝膿腫形成,切開排膿,清除壞死組織,局部留置鏈霉素1.0g后治愈,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結論保留硬化骨的優(yōu)點在于:①手術時間減短,出血量減少;②保留硬化骨可減少椎體切除量,利用硬化骨堅硬致密的特性提高支撐力。減少植骨量可減少植骨吸收和Cobb角丟失,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動。③減少植骨量,減少取骨區(qū)并發(fā)癥:感染、疼痛以及取骨區(qū)外觀異常。④避免固定階段過長造成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
【關鍵詞】脊柱結核;硬化骨;手術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8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41-01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而引發(fā)的一種慢性傳染病[1],脊柱結核臨床上比較常見,手術治療是常見的一種方法,近年來,我們采用保留硬化骨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月治療的脊柱結核患者72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齡20-67歲,平均(35±8.50)歲。病程6-36月,平均(12)月。病變位于腰椎25例,胸腰段30例,胸椎l7例,多節(jié)段54例,單節(jié)段18例。
1.2治療方法采取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側臥,均自病變或椎體破壞嚴重一側進入,胸椎病變取胸腔入路,胸腰椎交界處病變取胸腹聯(lián)合腹膜外入路,腰椎病變取倒八字切口腹膜外入路。分離粘連顯露病灶后,徹底清除膿液、干酪樣壞死物、炎性肉芽、死骨、椎間盤并保留硬化骨。如伴有脊髓壓迫,則需打開椎管暴露硬脊膜,清除椎管內肉芽等組織,直至可以看到脊髓波動,達到脊髓減壓、恢復椎管通暢的目的。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病灶,查看殘余椎體硬化骨形態(tài)大小,是否可以在其上植骨還是切除。根據(jù)術前CT及MRI片了解硬化骨內存在的死腔及死骨情況。用骨鉆打開死腔,進行“定點清除”[2]。確認病灶徹底清除后,休整硬化骨,準備好植骨床糾正后突畸形,取自體髂骨或肋骨植入。植骨后,分別于上、下正常椎體進行內固定。局部放置鏈霉素粉劑2.0g夾心明膠海綿,放置引流管自切口旁引出體外,經(jīng)胸腔手術者常規(guī)放置胸腔閉式引流,胸腔關閉前注意讓肺部膨脹。
1.3術后處理前路經(jīng)胸腔手術者常規(guī)放置胸腔閉式引流,指導患者做深大呼吸,呼吸道有分泌物者,給予霧化吸入,翻身叩背排痰,術后72小時拍片時:肺膨脹良好。引流量<50ml/24h。拔除胸腔閉式引流管。經(jīng)腹膜外手術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腹帶包扎至切口愈合。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3-5天,臥床3-6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動,正規(guī)四連抗癆9-12月,每月復查血沉、肝腎功C反應蛋白。每3月復查脊柱拍片一次,觀察Cobb角,植骨融合情況采用Moon等提出的標準判斷植骨階段是否達到骨性融合。
2結果
所有病例術后均證實為骨結核。療效按Chen標準[3]:優(yōu)46例,良20例,可6例,優(yōu)良率91.66%。Cobb角0°-16°平均4.2°根據(jù)Moon植骨融合標準。術后隨訪9個月-3年(平均18個月)。植骨均融合,隨訪期間植骨無松動移位,內固定無松動無斷裂。1例腹股溝膿腫形成,切開排膿,清除壞死組織,局部留置鏈霉素1.0g后治愈,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3討論
徹底清除病灶,病灶要暴露充分,在直視下清除病灶。胸椎結核行胸膜外或開胸手術,腰椎結核全部做腹膜外入路手術。病灶局部組織常常有水腫、粘連,操作應有耐心,緩慢分離。對節(jié)段血管的結扎,在近心端宜雙重結扎,以防水腫消退后結扎松脫出血。暴露病灶后,應徹底清除膿液,刮除干酪樣物,摘除壞死的椎間盤及死骨。定點清除硬化骨內死腔。確認病灶徹底清除后,休整硬化骨,準備好植骨床糾正后突畸形,取自體髂骨或肋骨植入。植骨后,分別于上、下正常椎體進行內固定。病灶清除完后,局部應用鏈霉素粘于明膠海綿上,將明膠海綿置于病灶局部,既起止血作用,又保證局部的鏈霉素的抗結核濃度。
本組病例使用保留硬化骨椎體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手術能提供堅固內固定,保證了脊柱穩(wěn)定狀態(tài),有利于植骨融合。一味地徹底清除硬化骨,可造成過多的脊柱間骨缺損。為了填補這一缺損只有增加植骨量和植骨長度。這樣一來既增加取骨區(qū)的并發(fā)癥還影響外觀,并增加植骨吸收和不愈合。造成Cobb角丟失,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固定階段過長可造成臨近階段提前退變。林羽[4]等認為,椎體結核病灶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破壞和修復兩個方面,病灶內發(fā)生破壞-液化-壞死,病灶邊緣再發(fā)生修復-硬化-替代-重建,當我們通過正規(guī)的抗癆化療支持治療,改善病人的免疫機能,病灶必然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靜止穩(wěn)定的硬化骨,通常多見于病情穩(wěn)定,病程較長,臨床癥狀多較輕,硬化骨通常漸變大,甚至涉及整個椎體,通??删S系數(shù)年,這即是結核愈合的一種表現(xiàn)。
本組72列患者術前術中發(fā)現(xiàn)病椎邊緣均有硬化骨,行病灶清除時主要以刮匙為主。徹底清除膿液死骨肉芽及壞死組織保留硬化骨。我們認為要徹底清除病灶內病變組織:膿液、干酪樣物、死骨、肉芽組織、壞死間盤、壞死液化組織等,必須保留健康組織及硬化骨,硬化骨是病變愈合的一種表現(xiàn),若清除會造成加重創(chuàng)傷和骨缺損,不利于骨修復和愈合。
我們認為,保留硬化骨的優(yōu)點在于:①手術時間減短,出血量減少。②保留硬化骨可減少椎體切除量,利用硬化骨堅硬致密的特性提高支撐力。減少植骨量可減少植骨吸收和Cobb角丟失,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動。③減少植骨量,減少取骨區(qū)并發(fā)癥:感染、疼痛以及取骨區(qū)外觀異常。④避免固定階段過長造成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
參考文獻
[1]李源大.脊柱結核術后復發(fā)83例臨床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98,8:283.
[2]李承球.脊柱結核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頸腰痛雜志,1999,20:(16)1163.
[3]趙宏,葉啟彬.內固定技術用于脊柱結核治療[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94,6:206-209.
[4]林羽.淺談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16:(12):88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