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講
摘 要:史學家呂思勉終身從事歷史學的研究及歷史教育工作,一生著述豐厚。其編寫的教科書,引發(fā)了很多人贊揚和批評之聲。他前后編纂教科書,無論是歷史分期、歷史考據(jù)、紀年方法,還是具體的史學觀點都有所變化。呂思勉編寫的教科書在變化的同時,反映出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進化過程。這些變化,既是呂思勉學術(shù)軌跡變動的體現(xiàn),又是當時中國史學在時局變動、學術(shù)嬗變大勢中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學界態(tài)度 時局與學術(shù)嬗變 教科書進化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44-02
史學家呂思勉與中學歷史教學結(jié)下不解之緣,既長期在中學任教,同時又編纂了大量的中學歷史教材,在中學教育領(lǐng)域影響深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和《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本文即從教科書的發(fā)展變化角度探討呂思勉學術(shù)思想的變化。
1 學界反映
呂思勉《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時,就極力矯正舊時歷史偏重政治方面的弊端,求整體上的系統(tǒng)性。但同時認為,政治史是十分重要的,絕對不能“矯枉過正”,“拉著什么書就抄”,不管“正確不正確”,以至于“沒有系統(tǒng)”。這是近來編寫教科書出現(xiàn)的不好現(xiàn)象。呂思勉對自己編寫的這部書還是比較滿意的,強調(diào)其“只敘事實,不參議論”,但也是有自己的意見。歷史是社會科學,貴于注重客觀的事實,減少主觀摻雜的成分。編纂歷史教科書,更加需要如此。如果編者的意見摻入,不但會減少學者研究的精神,而且會造成教者與編者意見不同。意見不同便會生出質(zhì)疑。所以“本書是只敘事實。不參議論。但是前此學者的議論。實系公允。而且成為史學界的常識的。也宜為相當?shù)妮斎搿薄?/p>
在教授法上,呂思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這部教科書雖然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依次編寫,主要是因為最近世史的事,和眼前生活較切近,學生容易了解,且容易有興趣。一方面,在理論上講,讀后代史必須探其古代,才能真實了解;另一方面,在事實上講,讀古代史須有后代的史事前后對照才能容易理解。在客觀撰述與主觀感情上,呂思勉認為自己的考據(jù)無論如何精確,也只能算考據(jù),不能算事實。同時,呂思勉把歷史歸于社會科學一類,研究歷史也要用科學的方法,客觀的態(tài)度。
對呂思勉大力贊揚的,主要是黃現(xiàn)璠。 1932年黃現(xiàn)璠在《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diào)查及批評》一文中,把呂著《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評為“頗為適合”的教科書,突出其貢獻,并概括出以下特點:“(1)敘述簡要,言必有物。(2)材料確實,且多注明出處。(3)分量適當,不繁不簡。此三點,實較勝其他課本,所以時至今日,高中尚多采用之”。
三十年代后期,隨著教材的長期使用,呂著《高中本國史》所表現(xiàn)的問題逐漸顯露,所遭受的批評逐漸多了起來。對呂著《高中本國史》提出嚴厲批評的學者,主要是熊夢飛和姜季辛。
1.1 熊夢飛的批評
熊夢飛認為呂著高中本國史,豐富的材料是本書“唯一值得贊美之點”,但是“考證、選擇、編比各方面,遺憾甚多,為學生經(jīng)驗生活種種,似乎沒有加以注意”。他的批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部分。一是內(nèi)容上:(1)選擇欠精;(2)演化不明;(3)支配失宜;(4)主觀太重,議論太空;(5)考據(jù)太偏;(6)附注失其作用;(7)圖表缺乏。二是關(guān)于教學目的:民族觀念薄弱、現(xiàn)代觀念缺乏。
另外,就編纂上而言,熊夢飛認為本書的附注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作為現(xiàn)代教科書編寫標志的圖表也是缺失。這些給學生閱讀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自清末新式歷史教科書出現(xiàn)來,載有大量的圖表是教科書編纂上的一大潮流,以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直觀性和系統(tǒng)性。但呂思勉在編纂設(shè)計此部歷史教科書時,沒有追隨大流在書中載大量的圖表。呂思勉在“例言”中說:“讀史地圖、年表、系譜,都是讀史者必須備的書,故本書中概不附入”。這種做法為很多人所詬病。姜季辛就曾諷刺這種做法“近于掩耳盜鈴”。
由此可以看出,熊夢飛的批評幾乎涉及到本書的方方面面,讀完后給人呂著高中本國史體無完膚之感。本文最后也寫到,“年來教科書之泛濫,真是誤盡天下蒼生,像呂先生這部書,還算不錯的一本,個人頗有些感慨,因了解呂先生這部大著,曉曉不已的說了一大堆,也是春秋責備賢者之意啊”??v觀熊夢飛的批評,有些是有道理的,如認為呂著高中本國史整體編纂上有些晦澀難懂,某些具體問題上論述武斷,摻雜個人主觀觀點,等等;有些問題是當時中學本國史教科書的通病,并非呂著專有;熊夢飛的有些批評卻有些牽強了,如認為呂著高中本國史民族意識淡薄等。
1.2 姜季辛的批評
與熊夢飛不同,姜季辛對呂思勉的抨擊主要集中于近現(xiàn)代史部分。姜季辛認為呂著高中本國史不僅沒有和民國的政治立場相合,甚至在現(xiàn)代史部分,竟有對于背叛民國的代表人物如袁世凱、曹錕等人的倒行逆施,不僅不加指責,還曲意辯護。姜季辛認為這“真是誰也想不到的怪事!”與此相對應,姜季辛認為呂著高中本國史中,對于孫中山先生之領(lǐng)導革命運動,并未盡力宣揚。例如:反對袁氏帝制和護法兩役,中山先生原居于領(lǐng)導地位,教科書中自應大書特書。但呂氏書中,敘述這幾件事情的始末,對中山先生竟多抹煞。
在姜季辛看來,民國歷史教科書中,“文章最難懂的,首推呂思勉氏的《高中本國史》”,書中的文字,令人難以很順暢地念下去;每章每節(jié)之首,又都“加一段極平凡卑俗的空論”;在敘事時,常常依個人偏見而下論斷,這都近于“畫蛇添足”。盡管呂思勉在《新學制高級中學本國史教科書》例言中已經(jīng)說明本編的宗旨在于提高教科書的內(nèi)容,而減少學生閱讀方面的困難,“全書都用淺近文言”,但是實際上的效果卻是學生仍感到晦澀難懂。這一點可以在呂思勉《復興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本國史》“例言”中可以得到佐證。不過他又說:“鄙人自行覆視,似乎過深之處,尚不甚多”。不過呂思勉也自我反思“間有嫌其太深”的原因。一是“該書系用文言”,二是“敘述力求揭舉綱要,其詳則留待教師的指示和學生的參考”。這也是其后編纂《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時用白話文的原因。
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文著作成為時代潮流。一方面大大普及了教育,適應了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學生不習慣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的局面。因此,盡管呂思勉采用的是半文言文,學生也竟然越來越不適應了。
2 呂思勉前后編寫歷史教科書發(fā)生了很多變化
2.1 《新學制高中教科書本國史》的改變
其實呂思勉在編纂《新學制高中教科書本國史》的時候,就對以前的教材有了改進。本書后附有改正表。參照原文依次為(從右至左):前四項,都是對苗人的白蓮教起義稱呼的變化。具體為:把“白蓮教匪”,改為“白蓮教黨”;原來起義教徒被稱為“賊”,現(xiàn)改為“敵”。第八項,現(xiàn)在稱“白蓮教余黨”而非“白蓮教余孽”。第五項,把“洪楊回捻之亂”改為“洪楊回捻之變”第六項,把“川楚教匪亂后”改為“川楚教黨亂后”,這是對基督教徒認識的輕微變化。第七項,對于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認識的變化很大,認為洪秀全是借鑒西方教義而非“竊取”,宣傳教義是“號召”非“煽動”,參加太平軍的是“平民階級”而非“下流社會”。第十三項也是對太平天國起義稱呼的變化。第九項,關(guān)于義和團的稱呼,把“跋扈”改為“橫行”,在感情色彩上變化不大。第十項,把北洋政府與現(xiàn)今的民國政府截然分開,稱簽訂中日合防條約的北洋政府為“帝國主義走狗”。第十一項,改訂后更強調(diào)是中國民眾的“群起反對”才使得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對中國沒有定議。
本套教科書出版時間為民國十三年二月,而在民國十六年一月四版的書末便附有改正表。說明出版期間呂思勉對于農(nóng)民起義和中日簽訂合防條約認識態(tài)度的變化。
2.2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進一步變化
2.2.1 漢民族起源問題上的變化
在編纂《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的時候,呂思勉的思想顯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呂思勉此時再一次編纂中學本國史教科書距離上一次編纂新學制中學本國史教科書,已經(jīng)將近十年時間,在考據(jù)上的意見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呂思勉也在教科書的前后對比中談過此事。
如漢族的由來,鄙人昔日主張西來之說,今則對于此說,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認為游牧時代的君主,今則以為黃帝局河北,悉游牧之族;犧農(nóng)之族居河南,自漁獵逕進于耕稼,并未經(jīng)過游牧的階級。如堯、舜、禹的禪讓,昔日認為絕無其事,今則對此的意見,較為緩和。此等處,一一都將舊說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宏達的教正而已。
2.2.2 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認識發(fā)生改變
呂思勉編著多種歷史教科書時,對于中國歷史的分期不盡相同。如呂思勉在《白話本國史》中,把中國歷史分為五個歷史時期:上古史,從“漢族的由來”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古史,從秦朝的統(tǒng)一至唐朝的全盛時期為止;近古史,從唐朝中期至元朝滅亡;近世史,從明朝建立至清朝中期;最近世史,從西力東漸至民國建立以后。他在編著《新學制高級中學本國史》對歷史的分期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上古史,從漢族起源至春秋戰(zhàn)國;中古史,從秦之興亡至唐朝興盛;近古史,從安史之亂至蒙古的分裂;近世史,從元明興亡至嘉慶時之內(nèi)亂;最近世史,從西力東漸至民國成立后。他在編著《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的時候,把中國歷史分為了四個歷史時期:上古史,我國民族的起源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古史,秦朝統(tǒng)一至明朝末年;近世史,清朝歷史;現(xiàn)代史,從清朝末年革命思想的傳播至民國建立以后的歷史。
呂思勉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認識不斷成熟。例如,呂思勉對于近世史的分期是基于西方勢力的東來與清朝走向衰落的認識上的。強調(diào)了西方文明對于東方文明的優(yōu)勢,以及中國舊式歷史發(fā)展模式的沒落。呂思勉對于鴉片戰(zhàn)爭對于中國近代史的作用的認識十分深刻,把鴉片戰(zhàn)爭作為西力東漸的兩個階段的中界線。按照呂思勉的說法,近代中國,未引起中國大變化的西力東漸為前一期;外力深入,迫使中國產(chǎn)生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這前后兩期的分界線。呂思勉認識到民國的建立是開創(chuàng)性的,因此,把革命思想傳播一直到民國建立后都稱作為現(xiàn)代史。
2.2.3 在記敘歷史年代時,紀年方法也發(fā)生了改變
呂思勉編纂《新學制高級中學本國史》,用民國紀元;辛亥革命以前的歷史,用民國前某年的紀年方法。這種方法,對于年代的先后,是可以一下看出;但是這種紀年方法的缺陷是:民國成立后的時間很短,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要用民國前逆推計算,十分不方便。所以編纂《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便改用“公元”紀年方法,既便于本國史紀年,又能與世界史互相對照。
3 結(jié)語
呂思勉編纂的中學本國史教科書,能夠緊跟時代變化,并隨自己認識變化而重新編纂。他編纂的教科書,無論是歷史分期、歷史考據(jù)、紀年方法,還是具體的史學觀點都有所變化。這些改變既是呂思勉前期學術(shù)軌跡變動的體現(xiàn),又是當時中國史學在時局變動、學術(shù)嬗變大勢中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呂思勉.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2]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3] 呂思勉.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4] 熊夢飛.評呂著高中本國史[J].教與學,1935(1).
[5] 姜季辛.略述中學歷史教科書缺點(三)[J].教育通訊周刊,1939(18).
[6] 黃現(xiàn)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diào)查及批評[J].師大月刊,1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