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明
【摘要】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為了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閱讀 教學中 培養(yǎng) 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72-01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zhì)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chǎn)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
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diào)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
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chǎn)生疑問,經(jīng)過查字典,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fā)起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以境引趣: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迷人的張家界》、《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xiàn)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二、教給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則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讀懂課文。憑借這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寫事的文章時,應抓住事情的經(jīng)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
有的課文各段內(nèi)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fā)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復雜關系。在引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舉了不少例子??梢姡瑢W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教學生通過對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nèi)容,還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為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我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里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jīng)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的實踐,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
我常跟學生講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好處,讓他們明確要培養(yǎng)哪些好的自學習慣,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訓練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yǎng)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yǎng)成好的自學習慣。
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我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笆值健眲t要求學生勤查工具書,邊讀書邊圈圈點點,寫寫劃劃,作摘抄或做筆記等。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指導學生去認真讀書,邊讀邊想。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突出抓好描寫魯迅先生的幾件小事及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話這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在學習中,把學生分組,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寫了魯迅先生的幾件事?這些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從這些事當中能看出來魯迅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議論、回答問題,深入到課文中,與作者想在一起,逐步體會到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如“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些含義深刻的話,讓學生各抒已見,從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舊社會黑暗,敢于起來反抗舊社會、舊制度的人,必然受到打擊、迫害,甚至殺頭。通過教學,魯迅先生愛憎分明,同情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不僅使學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讀寫人記事文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方法——一邊讀,一邊想,通過人物的外表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jīng)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所以,只有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才能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此外,還應經(jīng)常表揚有良好自學習慣的同學,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做法,使同學學有榜樣,趕有對象,從而促進同學們良好自學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