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喜平
【摘要】對于廣大的高三師生來講,每年的高三備考緊張而充實,磨槍霍霍而期待高考一戰(zhàn),收獲戰(zhàn)果。每年高考復習備考的時間是常數(shù),備戰(zhàn)高考,得在有效。
【關鍵詞】高三歷史 備考效率 研究考綱 通史架構 激發(fā)激情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39-01
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歷史學科特點和高考命題規(guī)律、趨勢,我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提升高三歷史學科的備考效率。
一、教師要精研考綱,為學生指出正確備考方向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jù),也是考生復習的依據(jù)。它規(guī)定了能力要求和考試范圍,為考生指明了方向。在歷史學科高三備考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應仔細研讀考綱,挖掘考綱的指導價值,及時準確的掌握高考相關信息,把握高考命題的思路和備考方向,深入探究考綱本質(zhì),挖掘高考命題熱點,為考生量體裁衣地定做復習綱領,幫助考生科學備考,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1.總結新、老考綱的差異,尤其是主干知識、思想方法在提法、要求上的差異,解讀考綱的“變”與“不變”,傳遞可靠的高考資訊,指導學生明確復習重點,有針對性的復習備考,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備考效率。
2.用考綱整合教材,發(fā)掘教材與時政熱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史學的最大功用就是它的借鑒價值、實用價值?!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這個著名的論斷直到今天仍常被世人引用。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歷史試題鮮明的特點之一就是以當今時政熱點為切入點,顯性或隱性的介入,將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歷史學科“鑒于往事,資政教化”的社會功用。而教材是高考命題的發(fā)源地,許多高考題都根源于教材。因此,利用考綱整合教材,挖掘歷史教材與時政熱點間的聯(lián)系,準確把握社會熱點問題與教材的結合點,將現(xiàn)實熱點問題的歷史復習專題化,可提高高三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把握高考命題規(guī)律,重視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高考是國家權威的人才選拔考試,既有明確的考查要求考試大綱,又有潛在的命題規(guī)律,認真研究高考,把握命題規(guī)律,才能使高考備考更有針對性。新課程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題:材料新、情境新、滲透開放理念、關注社會、注重創(chuàng)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能力立意。這就要求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教師要:
1.有意識的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走出書本,關注時事,學以致用。
2.在平時的歷史教學、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課堂討論、寫歷史小論文、分組探究歷史的形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思維。
三、建立通史架構,提高備考效率
歷史新課標依據(jù)“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采取專題式教學模式,按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不同專題編寫,打破了舊教材以通史的形式編寫教學內(nèi)容的模式,概括性強,跳躍性大。人為割裂破壞了歷史的內(nèi)在邏輯,打亂了歷史的整體性,造成了時序的混亂,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歷史體系。這給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給學生帶來了迷惑與混亂。
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對于很多問題,只有歷史的、聯(lián)系的觀察,才能得到科學的認識。
高考試題的綜合性強,注重知識的交匯。因此,從考試測量的實際出發(fā),需要對新課標的模塊和專題加以整合,建立通史架構。歷史復習備考,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客觀上全面理解把握主干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備考更具針對性、體系性,提高備考效率。
四、激發(fā)學生激情,追求愉快高效的備考
高考成功不僅僅是學科能力的考查,更是各種非智力因素的綜合作用。面對緊張的復習備考, 一些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焦躁、坐臥不安、心慌氣短、膽怯、不自信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學科教師,必須體諒學生,適當干預,以調(diào)整學生的心態(tài),緩解學生的壓力。比如可通過班會或談心的方式,指導學生從生理、心理上放松自己,調(diào)節(jié)情緒,化解壓力。
高考備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反思新課程歷史教學實踐,探索規(guī)律,運用相關策略,才能提升備考效率。
參考文獻:
[1]寧裕先、熊守清等主編:《歷史教育方法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張媛,周愛萍:中學歷史教育學[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3]葛懋春主編:《歷史科學概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陳偉國《基于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復習策略》,《中學歷史教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