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名為“眾聲喧嘩”,小說的聲音卻是輕的。一個輕微中風(fēng)后言不達意的老人和一個英俊端正卻口吃的保安,每一次對話,都言簡意賅,說一句,藏一句。
夾在兩個口頭表達有障礙的男性之間,強勢女人六葉的滔滔不絕、連珠炮般的發(fā)聲,也被一再打斷,留存在紙上的只言片語,似乎也是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這當(dāng)然是王安憶的一種策略,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凡響的都無聲,靜著的都有聲”。
在這個喧囂煩擾的國際大都會中,有那么一些人,屬于沒有話語權(quán)的邊緣人,他們存不存在,發(fā)不發(fā)聲,似乎和這個城市、這個時代向前大踏步邁進的步伐了無瓜葛。王安憶說:“我個人比較喜歡邊緣的人物,他們不是被格式化的,不作為社會的潮流。你很難把他們歸納到任何一種思潮、生存形態(tài)里去,他們就是獨自的一個。”邊緣人的聲音,像雨點落在柏油路上濺起金珠子般的水花,但是轉(zhuǎn)瞬即逝,沒有媒體的擴音器。他們的聲音,漸漸消失在城市深處,即使像夏天梧桐樹上的蟬,翅翼振動,在空氣中穿行著發(fā)出金屬般刺耳的聲音,而他們的軀體,也隱藏在梧桐寬大的葉子下,杳無蹤跡。
和金宇澄的《繁花》你說我說他說的聲音碰撞相反,王安憶《眾聲喧嘩》中更多的是沉默。沉默,無聲勝有聲?一種王安憶認同的聲音哲學(xué),像參禪悟道,又像是吶喊與低語,在革命的、政治的高音喇叭之下,是普羅大眾低音的涓涓細流。
人的沉默,是不是也是一種神的沉默?遠藤周作就寫過一本《沉默》,在遠藤周作看來,神未顯形但存在,人的一生,就是要訴說和證明,那個沉默的神的存在。冥冥之中,神在暗處,不是旁觀者,而是手持牽線木偶,掌控著你的命運。所以豆瓣上有網(wǎng)友評此書:“神已不在,這個世界只有沉默?!狈粗?,世界喧嘩,而神沉默。
天意弄人,耶穌辣手,無聲勝有聲。
每個人,都是一座無言的山丘,在沉默之灰下,反抗歷史,反抗強權(quán),反抗命運,悲壯,又是那么徒然。
我們是不是可以給我們自己一些安慰,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神,這樣,我們的沉默,就具有了神性,不再卑微,即使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一種殘酷的美??墒乾F(xiàn)實是:邊緣的弱勢群體,是沉默的羔羊,就算不是任人宰割,也是被社會的洪流推著隨波逐流,他們沒有知識分子的主體意識,還在求溫飽的階段苦苦掙扎。
伯格曼的《沉默》是他《信仰三部曲》中的一部,翻譯家和知識分子Ester和妹妹Anna以及Anna的兒子Johan一起坐火車回瑞典旅行。他們在Timuku城下了車,住進了一家外國老賓館,他們聽不懂那里的語言。Ester患了肺病,但依然對Anna關(guān)心備至;而Anna卻不愿被生病的姐姐束縛。她走出賓館,在附近的咖啡館里結(jié)識了一名侍者?;氐劫e館,Anna把自己的性經(jīng)歷告訴了Ester,Ester的性欲也被喚醒了。
這依然是伯格曼擅長的以強烈象征性來探索肉體和精神的抗?fàn)幍墓适?,在伯格曼那里,沉默的聲音和被疾病或者禁欲禁錮的身體,成了一種對位關(guān)系。在王安憶的《眾聲喧嘩》里,這種對位關(guān)系,變成了小說家的詩意表達和市井生活的柴米油鹽的二元對立。
這種二元對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知識分子或者作家,能不能代表(represent)民眾發(fā)言?在??驴磥?,知識分子高高在上,他們會將自己筆下的民眾變成一個個人格化了的抽象物,他們喜歡將各種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行動者,從而攪擾了現(xiàn)狀中的人。
在《眾聲喧嘩》中,王安憶大段大段描寫的是光、拉毛的山墻上顆粒狀的影,是歐伯伯那句突兀插入的“不可能的呀!”這些詩意的文字或突兀的行為,構(gòu)筑的,是王安憶的精神世界,但底層大眾的生活,她是否真地了解?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安憶講到她最初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動機:《眾聲喧嘩》中的那個紐扣店,其原型就在武康路上。有一次她去為裙子買配飾,遇見一老一少在對話,老的中過風(fēng),只能講些只言片語;少的口吃,說話斷斷續(xù)續(xù)?!拔耶?dāng)時并沒有想過要寫小說,但他們是一個契機,是小說的一個誘因?!?/p>
一面之緣,要撐起五萬字的中篇,靠的恐怕更多的還是作家本人的生活經(jīng)驗,拉毛的墻壁和光影,多像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老式洋樓?這些描寫讓你體會到的,首先是安寧而不是痛苦和壓力。當(dāng)然,你也可以很容易看到小說中的禪宗指向,在某些時候,一個知識分子就是一個被供于神龕上的神,慣于像上帝一樣,俯視蕓蕓眾生,就像小說《繁花》中,作者在扉頁上寫下的題記:“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要真能做到《沉默是金》中唱的“自信滿心里,休理會諷刺與質(zhì)問,少年行,灑脫地做人”,張國榮又何必退出歌壇?還是魯迅的那句老話: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也許,大眾的沉默,才是作家喧嘩的舞臺,而大眾的沉默,是永恒的沉默,恰如丘特切夫?qū)戇^的那句詩:
沉默吧,隱匿你的感情,
讓你的夢想深深地藏躲!
就讓它們在心靈深處
丹冉升起,又徐徐降落,
默默無言如夜空的星座。
——丘特切夫《沉默》
民國人物的再研究與再評價
吳景平 主編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本書為“復(fù)旦—胡佛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系列”的一種,共收入二十五篇文章,內(nèi)容涉及對蔣介石、胡適、孫立人、張群、戴笠、陳其美、穆藕初、尹仲容等歷史人物的研究,并在扎實的史料與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其歷史作用作出了符合歷史實際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