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
在這里,請允許我以一個老師和父母的身份,給大家講兩則感人的故事。
曾記得在我上初中時,那時一個鄉(xiāng)才有一個初級中學,好多學生離家都比較遠。有一個同學,他家離學校有十幾公里,且還要走幾公里的山路,每月逢九趕一次集。有一次他的媽媽上鄉(xiāng)上趕集賣自家種植的李子。順便給自己的孩子送了一些,山里來的農村婦女沒有見過世面,到了學校門口不敢進校門,就在校門口等候。每當下課了,他母親就在校門口張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早點看到自己,實際上他的孩子早就看見自己的母親了,因為自己的母親穿的不是那么“體面”,所以沒有出去見自己的母親。到了中午放學了,他同堡的一個同學見到了,就去給他說他母親來了,這時才很不情愿地跑到校門去見自己的母親,還責怪自己的母親:不該來,給他丟面子。
這讓我們感到心痛,父母對子女的愛真是沉甸甸的,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著而給孩子送一點去,竟然給孩子丟面子了,孩子的態(tài)度卻如此傷人!
另一則故事是發(fā)生在臨街的事情,有一個李姓的孩子讀高中的時候成績非常優(yōu)秀,2007年9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西南交大。到2009年12月大三的時候準備考研究生了,家里的人非常高興,特別是他奶奶最高興,于是他奶奶自己出錢在交大門口租了一套房子,讓自己的孫子好好地復習考上研究生,而且還給孫子買手提電腦,讓孫子在網(wǎng)上查找資料。每天晚上孫子多久休息,奶奶才多久休息,就在孫子邊陪著。有時候孫子還要出去“借資料”“找老師問問題”,晚上11點近12點才回家,他奶奶還是在那里等候。那孫子所謂的“借資料”“找老師問問題”卻是和同學在街上吃燒烤或上網(wǎng)吧;在家上網(wǎng)“查找資料”卻是在網(wǎng)上聊天。12月和1月的成都非常冷,不久奶奶就病了,這孫子還怪奶奶多事。最后這位“乖孩子”差點沒有拿到大學的畢業(yè)證。
我想,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類最無私的情感。愛是奉獻和犧牲。開著奔馳的是我們的父母,穿著羊皮襖的同樣是我們的父母親呀!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長期以來,我們宣揚的是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在父母這方面其一生為子女奉獻,在子女這方面則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完全不認為有什么承受不起的。
實際上,孩子懂得回報了,父母的愛才有積極的意義。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回報父母呢?
一要善于索取。累了,讓孩子泡杯茶端來;上街購物,要求孩子也幫忙拎一部分東西,明白告訴孩子,父母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
二是無論為孩子買什么好吃的東西,都不能違心地說:“我不喜歡吃。”而讓孩子獨享。要說:“我也愛吃?!倍尯⒆恿粢环萁o父母。
三要做出愉快的表示。孩子的關心,是父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精神支柱,這是事實,為什么不能在孩子面前承認這一點呢?孩子的愛使父母獲得了最大的愉快。
其實,走進生活,值得孩子們去體會“感激”二字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如,父母每天給他烹制可口的飯菜,老師深夜給他批改作業(yè),整個社會為了他們的成長所付出的努力等,都是應該讓他清晰認識到的。
這些,都需要做父母和老師去引導、開發(fā),使之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要讓他們從小就明白,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茫茫人海,時時都洋溢著濃濃的溫情。
愛是人類最可貴的品質。
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單位 四川省西昌市高枧鄉(xiāng)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