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
筆者曾在北京聽山東大學(xué)一位教授講過:詩人為文易,文家賦詩難。初聞此語時頗感懵懂,及至讀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以下簡稱《春夜宴》),筆者才對此有了深切的體會。
《春夜宴》僅僅119字,但詩情畫意盎然,和作者的詩歌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他的氣魄才華。這篇短文比較全面地記敘了游賞的緣由、過程、自然的景物和同游者的思想情緒,文章一氣呵成,氣韻貫通,很自然地表現(xiàn)了兩大內(nèi)容。
第一大內(nèi)容從起首至“序天倫之樂事”,說明為什么春夜宴游桃花園。該部分又包含兩小層,首先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作者先是抒發(fā)個人的感慨,認為天地是萬物暫時寄身的旅舍,光陰是來去匆匆的過客。世間的萬物不會永遠存在,光陰總在快速地流逝。人活在世上就像夢幻一樣漂浮無定,能得到多少歡樂呢!所以,作者認為古人“秉燭夜游”是很有根據(jù)的。第二層以一個“況”字銜接下文,說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促使他要夜晚來宴集,況且還有春天的美景在召喚他,大自然提供的斑斕“煙景”、繁復(fù)“文章”在吸引他,所以,他才趁著春夜,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與兄弟們團聚,“序天倫之樂事”。
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內(nèi)容當中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透露出了及時行樂的思想,頗為后人所譏嘲。筆者以為不能簡單化評論,應(yīng)該認真作分析。首先,本文寫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定,大致作于開元21年(733年)作者33歲時,當時李白政治上不得意,“酒隱安陸”(今湖北安陸),過著隱逸讀書的生活,在文章中傳達出對人生渺茫難知的感覺不足為怪,以文章來表真情達實意有何不可呢?再說,“及時行樂”在封建社會的某些知識分子和達官貴人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古詩十九首》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曹丕《與吳質(zhì)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边€有,即使認為消極,李白也透露著瀟灑飄逸。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倍畎讌s是“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北容^一下,與人俯仰和與宇宙時空相俯仰哪個更高級?這種豪情萬丈、大氣磅礴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李白的境界!
《春夜宴》的第二大內(nèi)容從“群季俊秀”到結(jié)尾,敘述了這次桃園夜宴之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從兄弟們都像謝惠連一樣聰敏多才,吟誦詩篇,這是樂事之一!在宴席上大家不停改換話題,縱情地高談闊論,進而轉(zhuǎn)成了清談,這是樂事之二!人們高興地觀賞盛開的桃花,在月光下傳杯遞盞,這是樂事之三!大家舉杯痛飲,酒酣之后情緒達到高潮,他們相約一同賦詩抒懷,并決定依照石崇金谷園的舊例,作詩不成者,罰酒三杯,這是樂事之四!雖說“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钡缰畾g與李白之歡難相并論!石崇于金谷園中沉迷聲色之歡,毋寧說是“患”,而李白他們的筵席上,沒有清歌曼舞,沒有笙管急弦,只有談詩論文,觀花賞景,這實在是一場文人雅會,是真正的快意人生,誠如《古文觀止》的編者語:“末數(shù)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p>
本文實際上是一篇抒情散文,字數(shù)少篇幅短,但語言凝練,藝術(shù)手法高妙,風(fēng)格清新瀟灑。作者用“煙景”“文章”寫盡了春日陽氣蒸騰、花繁葉茂的景象,用“坐花”“醉月”描繪出人們?yōu)轷r花、明月所陶醉的情形,情景融合,形象鮮明。全文往往上下句構(gòu)成巧妙對仗,使這篇散文兼具詩賦的特色。本文運用典故多,如“逆旅”來自《左傳》,“浮生”“大塊”出自《莊子》,“羽觴”源于《漢書》,“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引自曹丕《與吳質(zhì)書》,等等。這些典故的運用使這篇小序歷史、文化內(nèi)涵變得豐富,有助于讀者了解盛唐時期文人的生活。
《李翰林別集序》記載,桃花園聚會的參加者之一,李白的從弟李令問“嘗目白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霞散爾爾?!崩畎滓苍凇渡习仓菖衢L史書》中記下當時安州馬都督對自己文章的贊美:“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李令問或許有溢美之詞,李白可能有自詡之意,不過,也頗能用來品評這篇小序。既然如此,那么長期以來,這篇詩情畫意、意蘊雋永的短文膾炙人口,家傳戶頌,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蘇東亮 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第二中學(xué) 055552)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