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更不應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這一建議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存在很大的誤解,很多一線語文教師逐漸開始淡化語法教學,甚至不講語法。本文認為語法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地位,其教學價值應毫不含糊地﹑“高調”地確立。語法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是目的,是一種手段,是為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服務的。
關鍵詞:語法教學 教學價值 語言運用能力
當前,語文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課程的性質被規(guī)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肮ぞ咝浴敝塾谡Z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中我們不難看出,語文課程的教學勢必要突破以往單純的語文知識的傳授,于是人們開始淡化語文知識,其中也包括語法知識,那么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語法教學是不是就應該被束之高閣?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語法教學的目的
語文教學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我們知道教學內容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融為一體。從這三個維度中我們可以看出,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是首當其沖的,語文知識又和語文能力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什么是語文知識?首先,它包括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同時它還包括關于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等方面知識。什么是語文能力?就其核心的一點來說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無知必無能,你沒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基礎知識談何去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既然這樣,那為什么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必進行系統(tǒng)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呢?其實,新課程標準是針對我國語文教育長期存在的一個弊端提出這樣的要求的。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中學語文教學是不講語法知識的。5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末,語法知識的教學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經一段時期,語文課本被一分為二:一本為“文學課本”,主要是精選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一本為“漢語課本”,主要講授漢語語法知識。結果效果并不好,語文課長期被冠以“少”“慢”“差”“費”的代表,遭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批評,甚至出現“誤盡天下滄桑皆語文”的過激話語。反思這些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語法教學總是跟著語法研究的步子走,只把注意力放在語言各要素﹑各成分的系統(tǒng)分析上,這種教學雖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著嚴重脫離語言運用實際的缺點。多年的結構形式分析或靜態(tài)描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強調語言各要素、各成分的系統(tǒng)性,忽視語言綜合運用的實踐,事實上已經鉆進了從理論到理論的牛角尖。所以我們認為中學語文語法教學不應該系統(tǒng)地去研究語法,也不應該淡化甚至拋棄語法,而是應該通過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去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語法教學的價值
傳統(tǒng)的語文能力觀認為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包括“聽” “說”“讀”“寫”四個方面,但人們沒有把這四種能力綜合地動態(tài)地聯(lián)系起來,而是孤立地靜止地去看待,而我們在生活或學習中很難只運用其中一個能力去完成某項語文任務。于是我們從以前的聽說教學發(fā)展到了現在的口語交際教學,同時我們還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嶄新的學習領域,再有我們不斷強調語文學習要加強感悟﹑誦讀﹑積累以增強語感。但另一方面,對于語法的教學我們卻不斷地淡化,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語文能力是百害而無一益的。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僅憑語感是會犯很多的錯誤的,而且學習速度會很慢,因為要積累很多的語言材料,反復地去誦讀,不斷地去感悟。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語法和語感結合起來,定會做到事半功倍。語文課要讓它真正姓“語”就必須落實到語言層面。閱讀是這樣,我們每篇文本都是通過語言文字去刻畫人物形象,去描繪山川景物,去表達思想感情的,脫離語言懸空而無據地去感悟,或者說天馬行空地去想象是毫無意義的;寫作也是這樣,你必須要借助語言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口語交際還是這樣,你在和他人對話或者傾聽他人說話的時候主要都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的。我們在這些語文活動中要想把語言用正確、用好就離不開語法。
三﹑語法教學實施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前面已經探討過,語法教學應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力為目的,具體地說就是在各種語文活動中,能夠運用語法知識完成“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任務。這一目標也決定了語法教學的內容要做到“精要”“好懂”“管用”三個原則。所謂“精要”,是指我們所講的語法知識要少而精,但不要誤解為講的語法知識越少越好,“精要”和“管用”是相通的,也就是說,我們講的語法知識要滿足學生日常“聽” ﹑“說”“讀”“寫”的需要?!昂枚币笪覀儾槐胤爆嵪到y(tǒng)地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也不必去死摳一個個語法的概念,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深入淺出地通俗化地去講解,并輔以反復地練習。
(二)靜態(tài)的語法教學和動態(tài)的語法教學相結合
靜態(tài)的語法教學是指教學沒有進入交際活動的語言結構,分析語言結構的關系,分析各種語法結構,分析語言結構的顯性意義。動態(tài)的語法教學是指教學進入交際活動的語言結構,分析語言結構的使用和功能,分析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結構的制約,分析語言的隱性意義。在語法教學中兩者要結合起來,而且以動態(tài)的語法教學為主。也就是說語法的教學要創(chuàng)設語言的交際環(huán)境,在具體地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中去提升學生的語法能力。
(三)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
語法教學完全可以和閱讀教學相結合。我們探討過,文本的分析必須要落實到語言的層面,也就是我們在分析文本的時候要具體地分析一些關鍵的語句或者說字詞,對于字詞和語句的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把它們孤立出來,從意義上去解讀的話,無疑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把句子放在整個段落中,把字詞放在整個語句中去考察,這就很自然的會運用到語法結構上的知識,這樣我們對于意義的把握會更透徹和深刻。
(四)語法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作文教學,教師往往很重視審題立意,選材取景,謀篇布局而忽略語法。但是如果我們運用語法知識來指導作文寫作往往會有很多收獲。由于語法教學長期被淡化,現在學生的作文語法錯誤層出不窮。句式雜糅和搭配錯誤等語法錯誤十分常見。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除了強調作文內容以外,在形式上也一定要落實到語言層次上,針對學生犯的語法錯誤,讓學生結合學習到的語法知識自己去分析并糾正,這樣多次以后一定會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自覺性。
四﹑結語
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包括的內容很多,但語法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最基礎而且必備的因素之一。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法,有人說:“母語的學習完全可以在自然習得中完成。”這句話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提倡的是“母語的教學要在自然習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語法教學?!边@應該成為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共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3]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莊文忠.靜態(tài)的語法教學和動態(tài)的語法教學相結合[J].語言文字運用,1994,(2).
[5]王寧.語文教學與提高語言運用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05,(08).
(伍歡 吉林長春 東北師大文學院 130024)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