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藝術史需要不停的重寫,展覽也需要不停的回顧。通過重寫藝術史和舉辦回顧展,可以使我們通過展覽的方式對藝術史的發(fā)展進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發(fā)現被淹沒的或是更有價值的藝術史料和作品,從而重新書寫藝術史。從某種意義上說,現當代藝術史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展覽來推動的,它區(qū)別于以前的又一個特征是引入了策展人制度,使得現當代藝術史變成了展覽史。
因此,通過回顧展的方式來重寫中國現當代藝術史已經成為了一些策展人和美術批評家想做的工作,由我于2013年5月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策劃的“上海早期抽象:藝術史的再研究”展覽就是這樣性質的一個回顧展。
“上海早期抽象:藝術史的再研究”展覽是繼王南溟于2007在證大現代藝術館策劃“轉向抽象:1976-1985上海實驗藝術回顧展”之后再一次重新討論上海早期抽象藝術發(fā)展史的展覽?!稗D向抽象:1976-1985上海實驗藝術回顧展”是一個研究課題,是1976-1985期間上海實驗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回顧展,如“十二人畫展”,“草草社畫展”,“83實驗展”以及參與的藝術家們。展覽的目的是用“85新潮”美術這個歷史分界線來重新梳理現代藝術在中國的歷史線索。“上海早期抽象:藝術史的再研究”就是在這個展覽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研究,也可以說是“轉向抽象”的延深展,是一個更為深入的展覽。展覽以李山、余友涵、查國鈞、仇德樹、周長江、王純杰、張健君的早期作品為對象,回顧1970年代-1990年代之間上海早期抽象藝術的成果。這些藝術家都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中的開拓者,展覽從美術史的角度對這些藝術家作重要的學術梳理,從而還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邏輯結構。
在上海早期抽象藝術的發(fā)展中,李山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李山早在1960年代還在上海戲劇學院讀書的時候,就開始默默進行抽象藝術的探索和試驗。1970年代,他創(chuàng)作了“初始”系列、“擴張”系列、“秩序”系列等,抽象繪畫的語言逐漸純化。1983年9月,李山與上海戲劇學院的幾位藝術家一起參加了在復旦大學舉辦《1983年階段繪畫實驗展覽》,這個展覽在當時非常重要和轟動,同時展出了具象和抽象的作品,但是展覽展出兩天半后就夭折了,藝術批評界對這個展覽大多采取了批評的態(tài)度。這個展覽也因此成為了“資產階級精神污染的典型”。但是從展覽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展覽是上海早期抽象畫的轉折點,打破了畫種的界限,可以說把上海的藝術進程,從現代主義向當代藝術的方向進了一大步。李山當時展出的抽象的紙本作品已經不存在了,但從本次展出的李山創(chuàng)作于1979年的《秩序》系列作品我們可以找到創(chuàng)作的痕跡與線索,畫面是單純的平涂抽象,球狀胚胎向畫框的邊界擠壓、撐出和溢滿,僅僅剩下黑色,從中可以看出李山對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對色彩的摒棄。值得一提的是,李山為了這次展覽,特意拿出了他創(chuàng)作于1967年的手稿和創(chuàng)作于1973年的手稿。1967年的手稿是用炭棒畫的單純黑白抽象畫,有立體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特征,這說明李山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抽象語匯的實驗和探索。1973年的手稿是紙上作品,抽象的形式語言進一步深化,線與面的結構和平面化的表現與后來創(chuàng)作的《秩序》一脈相承。這些手稿一直被李山所珍藏并是第一次展出,是很有史料價值的作品,對我們研究上海抽象藝術的來龍去脈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查國均和張健君也參加了《八三年階段繪畫實驗展覽》。查國均1967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后來旅美成為職業(yè)畫家。在一篇訪談錄中,查國均回憶說,正是當年看到上海戲劇學院的留學生從美國帶來的一本《波洛克》的畫冊,開啟他轉向抽象藝術的探索,把流動主義的概念和中國的金石篆刻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本次展出的作品如《水鄉(xiāng)》也參加了《1983年階段繪畫實驗展覽》,查國均將江南水鄉(xiāng)變形,作成流動主義的抽象畫。作品初看起來好似波洛克的滴灑,黑色的不規(guī)則網格線的背后是對江南水鄉(xiāng)的記憶。張健君1978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后來到美國紐約大學任教。他最初的抽象作品以強烈刺目的紅、黑為主,碩大的筆觸和狂亂的筆法,類似于野獸派的風格,有“野獸張”的稱號。后來則用黑、白、灰簡化的色彩和綜合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永恒的對話》是“1983實驗畫展”中最有爭議、最受關注的作品。他運用了石頭和玻璃等綜合材料,在畫布上組合成為視覺語言,來表達對時間的思考。所以在這個展覽受到批判的時候,張健君的這張作品成為關注的焦點。本次展出的創(chuàng)作于1980年的《溪岸》是一件運用卵石、油彩、建筑混合材料創(chuàng)作的綜合材料作品?!队小废盗羞\用一些弧形、圓、矩形組成的畫面中強調物質存在的“質感”。從這些展覽作品中從我們可以看出張健君創(chuàng)作方式與觀念的變化,以及他的抽象發(fā)展過程。
余友涵早在1981年即開始了抽象作品的創(chuàng)作,1985年,當時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任教的余友涵組織該校的五位學生參與了于3月8日-26日在復旦大學的學生俱樂部舉辦的《現代繪畫——六人畫展》。余友涵的成名作《圓》系列,就誕生在這前后,他用點、線組成的圓,來表達宇宙的混沌和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余友涵在采訪中說,“圓”系列誕生的時候,他對老子的《道德經》非常感興趣,當時他在抽象畫的實驗也摸索一段時間了,他感覺以前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能很好地表達他的想法,所以他就開始反反復復地畫“圓”,所以當“圓”的風格出來以后,他感覺找到了路子。1985年,“六人畫展”由于余友涵的努力,使得上海早期抽象有了一個小結。本次展出的“圓”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出余友涵對“圓”的探索與轉變。《圓》系列從一開始的單一的筆觸、單一色調,再到后面的多重筆觸的交替重疊,這種轉變首先是建立在對學院派的背離,而后才是對自身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新和定位。
仇德樹是“草草社”的發(fā)起人,在70年代末就開始了書法式的水墨抽象作品的實驗創(chuàng)作。當時仇德樹在上海盧灣區(qū)文化館工作,并于1980年舉辦了“草草社80年代畫展”。美國藝術史家柯恩(Joan L Cohen)對這個展覽做了記載:“他們在盧灣區(qū)文化館展出水彩畫和傳統(tǒng)繪畫,展出前一幅裸體畫被拿了下來, 以免引起爭議。這個展覽非常強烈,它包括了畫家們從書上看來的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實驗性風格。但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將古代中國技法與新水彩技巧結合的畫作。這個叫《80年代畫展》的展覽,是新中國風格的種子?!边@個記載很有意義,為我們了解當時展覽的情況提供了一個通道。這個展覽出現了上海新一代抽象畫的早期作品,也包括仇德樹的水墨實驗作品。展覽展出后引起引起了很大反響,觀眾反映熱烈,留下了很多留言。但美協(xié)的人來看過后表示不支持,原因是有抽象畫的傾向,后來文化館以裝修為名,要求提前結束。這個展覽還牽動了上海市委宣傳部,畫展和草草社被定性為盧灣區(qū)文化系統(tǒng)資產階級自由化事件,仇德樹因此也遭受了多次批判。由于各方面的壓力和組織者的批判,草草社在這次展覽后也沒有再組織活動,實際上等于自動解散了,但是草草社成員藝術實踐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當時及其后的藝術團體。本次展覽展出了仇德樹的早期實驗作品《水墨裂變系列》,他運用宣紙、紅印、水墨、麻布等材料,從中可以其對中國畫革新的探索。
王純杰是李山的學生,于1982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后來移居香港。1983年5月1日-16日, 李山、王純杰和袁頌民在徐匯區(qū)文化館舉辦了“三友畫展”,王純杰當時就展出了有很多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王純杰喜歡原始藝術,他先是從畫面具原始主義開始,畫靈魂的東西,畫神秘與生命背后的東西,所以他在傳統(tǒng)文化和新的繪畫形式中努力尋找平衡點,其早期作品是一種符號和涂寫的意向,如此次展出的用象形文字作畫的創(chuàng)作于1983年的《筆記》系列作品。本次展覽還展出了王純杰從未展出的早期作品,是他在香港期間創(chuàng)作于1982年-1983年的作品《無題》。這批作品是用水彩畫在卡紙上的。王純杰用近乎涂鴉的方式來表現,這種觀念性的表達方式導致了他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上轉向了裝置藝術。
周長江雖然沒有參加任何民間自發(fā)的帶有實驗性的展覽,但他一直活躍在抽象領域,于1983-1985年的階段,創(chuàng)作了綜合材料“互補”系列作品,表達對現代繪畫的思考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闡釋。 對于周長江這一時期的作品,王南溟認為“在周長江的作品中,最初的‘互補是將男女兩種人形符號化,并進行某種對立而平衡的空間構造,以此,‘互補是一種形式語言上的設定,并隨著男女兩種人形愈趨模糊和抽象,最終歸于某種形式關系而進入了以‘互補為媒介自身的形式實驗,我們可以從周長江的前期‘互補系列中看到這種‘互補的發(fā)展和在其中的典型文本,那些能夠代表他繪畫風格的作品都具有上述的特征,其不僅在架上油畫,還存在于他的雕塑和水墨實驗作品中,正是‘互補形式的不斷重復,而使他的藝術表達方式明確起來,并將在每一次藝術語言實驗中都得以思考他的近作與以往‘互補的聯系”。 本次展出的作品《自溟》、《混沌》互補系列創(chuàng)作于1983年,《互補系列No.9》創(chuàng)作于1985年,這些早期作品顯示了周長江對于“互補”形式的思考以及“互補”的多向性展現。
在展覽期間,我們還于5月下旬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國際學術論壇“藝術史研究與當代藝術理論:1980年代的中國藝術”,由王南溟擔任學術主持,邀請了美國特拉維夫大學的哈吉·坎南教授、浙江大學沈語冰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樸鐘弼教授、瑞典遠東古物博物館研究員司漢、南京藝術學院顧丞峰教授、芝加哥藝術學院蔣奇谷教授以及王純杰和我一起參加了論壇并做了主題演講。大家圍繞著這個議題和展覽從不同角度予以闡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回顧展和論壇,為后來的藝術史寫作提供參考,以推進美術史寫作的方法論研究。因為展覽是需要不停的被回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