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愛芹
摘 要:一篇文章有好的標題譬如人有形神兼具的美目,既可使人賞心悅目,又可使人透視其心靈,作用極大。所以可以通過對詩文標題的把握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下心得。
關鍵詞:詩文標題;文章背景;文章思路;內容及情感;感情基調
都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對于詩文,又何嘗不是呢?所謂詩文的眼睛即其標題。一篇文章有好的標題譬如人有形神兼具的美目,既可使人賞心悅目,又可使人透視其心靈,作用可謂大矣。
一、引導學生通過標題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
譬如,我在教《再別康橋》時,讓學生就標題思考設疑。有一個學生問:為什么說“再”別康橋呢?據(jù)此可推測,作者應該別過一次康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想一探究竟。我趁機展示了寫作背景:
“康橋”,即“劍橋”。1912年至次年徐志摩在那里學習,臨別寫了《康橋再會吧》。1925年去歐洲漫游后,作《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再次出游日、美、英等國,11月寫下《再別康橋》。
另外還給學生留了課下作業(yè):徐志摩到底和康橋有什么樣的淵源,使他對康橋如此一往情深?回家查資料了解。并且向他們推薦了《我所知道的康橋》這篇文章。這樣,既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展了他們的閱讀面、知識面。
二、引導學生通過標題梳理詩文寫作的思路,把握詩文的內容及其情感
譬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時,我讓學生談初讀感受。部分學生坦言,覺得詩很美,但有些亂。我提示,結合標題再看全詩寫了哪些景?哪種意象在文中著墨最多?這個意象在整首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有了思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笔窃趯懘航兔髟?;“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后面好像句句都有月,所以“月”在詩中著墨最多。全詩由月升寫到月落,“月”在詩中貫穿全詩,統(tǒng)攝全篇,起到了線索的作用。我補充,全文先寫“春江”“春花”“月夜”之景,然后寫由此引發(fā)的所悟所感,“花”“月”等意象多比喻美好事物的逝去,引人懷思,讓人惆悵,這樣情感也好把握了。全詩由景物描寫到哲思情感,由實及虛,逐層深入,思路清晰明朗了,這無外乎“美目”之功。
另外,在詩文閱讀鑒賞的過程中依據(jù)標題梳理思路把握情感也很重要。在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里有這樣一個問題:
文章是圍繞“我觀察兩只鳥”展開的,請梳理作者的思路。
很多學生的答案是:先寫兩只鳥尋找和放棄舊巢;再寫兩只鳥在舊巢不遠不近處筑新巢;最后寫兩只鳥把巢建在樹梢引發(fā)的我對人類自身的反省。
也有很多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先寫我觀察和猜測鳥的活動;再寫兩只鳥的行動出乎我的意料;最后寫兩只鳥的行為引發(fā)我對人類自身的反省。
在講析時,我首先就標題設問:
在春天里鳥會做什么呢?
應該是由南方飛到北方筑巢孵卵吧。
那作者僅僅寫了兩只鳥的活動嗎?
不是,還有“我”。
“我”在做什么?
“我”在觀察鳥的活動。
觀察之后呢?
應該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吧。
好,那大家根據(jù)從標題中得到的信息和文章內容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學生的答案就不會顧此失彼,只及鳥或人其一了。
三、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標題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調
譬如,我在教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時,苦于課文長、內容多、時間緊,于是我決定先從標題入手。
從聯(lián)想與“欄桿”有關的詩詞導入。
學生紛紛列舉:
“徒倚欄桿久,缺月掛簾鉤”(張孝祥《水調歌頭》)
“笑況星月如隔世,閑思今古幾憑欄”(查慎行《登滕王閣》)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懷古》)
……
我又進一步啟發(fā):我們稍稍留意一下,在中國古詩詞中,“欄桿”都是用來倚憑抒情的,一般都抒離愁別恨、相思、抑郁之情。在此,作者引用主人公詞中的“把欄桿拍遍”意欲何為呢?請大家聯(lián)系自己所了解的辛棄疾感悟。
學生交流明確:辛棄疾的情感已經不能通過拍倚欄桿來表達了,而要通過拍遍欄桿來表達,應該是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激憤!
我又及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辛棄疾的身份及經歷。這樣讀來可以以簡馭繁,在短時間內把握辛棄疾由愛國志士到愛國詞人的心路歷程,并能把握作者對辛棄疾的遭遇的同情與惋惜之情。
所以,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一雙顧盼生情的美目,捕捉俊眼傳出來的信息,通過標題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章,提綱挈領,以簡馭繁,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東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