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描述一下你現(xiàn)在的生活,你肯定會想到很多,工作、學習、睡眠、飲食、運動、感情等等,你可能花上1個小時也講不完,但所有這些也許只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習慣。當你日復(fù)一日思考著同樣的問題、坐同一輛公車上班、每天睡覺前要打同一個游戲……你的日常生活中的這些點滴,實際已經(jīng)固化到你的血液里,形成你的特質(zhì),你的另一個代號,甚至于你的全部!
而人最大的惰性在于學會“習慣”,你是否發(fā)現(xiàn),當你嘗試做一件從沒做過的事,那積久養(yǎng)成的思維方式會毫不留情地將你從想象的閣樓上拽下來;當你想要邁出新鮮的一步,那些如繩索般的想法成見早已綁縛了你的腳足;當你受了某種觸動想要堅持一個新行為,那些頭腦當中的困難、痛苦撲面而來,你必須用意志才能熬過21天。當人習慣了以同樣的方式,起床、吃飯、上班、睡覺,似乎一切按當下的方式進行才是理所當然,可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絲不安,似乎不該如此,似乎需要一些改變……
一盎司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
習慣,即積久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原謂習于舊貫,后指逐漸養(yǎng)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很少有人將習慣和智慧相提并論,大多數(shù)人固執(zhí)地認為智慧是頭腦層面的東西,是那些經(jīng)過頭腦思索后得出的理性結(jié)論,而習慣屬于行為方式,比起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小動作,理解并認識到某一重要理念似乎重要得多。但事實上,沒有什么比日常的一個小動作,更能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面貌、狀態(tài)、心理,頭腦中裝的知識,如果沒有行為上的實踐印證,多半是死知識,除了支撐起一副假面具,再無別的用處。
習慣是不經(jīng)思考的智慧,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不需要經(jīng)過頭腦、心靈的醞釀、準備,亦不需意志,只自然而為,便可得其所是。然而,許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習慣的重要性,殊不知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瑣事”,才是我們當下人生的最好佐證。如果我們像追求智慧那樣,去發(fā)掘、認識、修正我們的習慣,那么,我們也許不必看那么多勵志書,不需要立下多大的抱負,也不需要讓那么多專家指導(dǎo),只用心于當下生活的每個點滴就可以。
審視自己的習慣
我們會以為一個曾以某種方式完成某種行為的人不會再作出相同的舉動,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誤解。只要干過,就一定會再干,實際上他早已干過了。人許多時候都像一個“慣犯”,犯的錯誤還要犯、碰到的釘子還要碰、撞到了南墻還要撞。讓這些習慣性行為停下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我們對這些行為的審視。
你可以試著把一日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哪怕是流水賬也沒關(guān)系,這樣做可以增加我們對當下生活方式和細節(jié)的認識。許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是“視而不見”的,只有“看”到了,才有可能進一步審視它們真正的意義,才可以問一問,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我們想通過這些行為滿足我們的何種需求,這些需求被滿足了嗎?這樣做會不會既傷害了自己,又陷入了另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審視之后,你可能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一直在犯一個簡單的錯誤,而修正這個錯誤本不需要花費多大氣力,只行為上稍做改變就可以;原來自己身體的某種病痛來源于自己一個特別小的壞習慣,而這個壞習慣實際上是不經(jīng)意而為之的;而對于那些破壞我們生活質(zhì)量的惡習,真得需要我們拿出勇氣,認真并嚴肅地修正和彌補了。
讓那些好行為加入習慣
生活畢竟不是一潭死水一成不變,即使我們不去刻意審視,也能體會到好行為給我們的生活心情帶來的變化,辟如在一段時間里堅持了運動,你一定能感受到精力更加充沛了;在一段時間里工作效率很高,你一定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更多的發(fā)展?jié)摿?;你認真地陪妻子和兒女過個周末,也一定能體會家人帶給你的真正意義上的幸福。雖然生活不可能全部由好行為充滿,但盡量撿拾那些好的行為,一定能讓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更上一層樓。
多花些心思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讓飲食更加科學合理、睡眠更加規(guī)律酣甜、身體更加健康結(jié)實、工作更加高效滿意、親人更加親密和諧,改變那些不好的習慣,讓所有這些都得到提高,那么,我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