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強
教師的素養(yǎng)決定著教改的方向,當確定了先進的教育理念,選擇怎樣的教學策略,運用哪些教學技能則顯得十分必要。盡管我們仍然信奉教無定法,但對某一特定的學習任務來說,一定有最適宜的方式和方法的。在當下五花八門的教與學的方式和方法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要有博采眾長的胸襟,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氣。要緊的不是面對著眾說紛紜去舍何或取何,而是以學習者的實際需要來構建我們的課堂,營造出適宜暢所欲言、展示精彩、生動活潑的氛圍,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夠經過學習終有所獲,終有所成——這應該是我們最終的抉擇。
課改并非改課。在當下呼聲頗高的“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充斥著頭腦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有一份清醒:怎樣構建新型的課堂?什么才是最佳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何在?學生努力學習時,教師還應做什么?技能的提高能否代替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的素養(yǎng),學校教育的一切均受教師素養(yǎng)的牽制。教師素養(yǎng)由教育理念、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構成,表現在課堂上則顯現為專業(yè)知識的多寡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在教師素養(yǎng)諸因素中,理念的形成至為重要,有什么樣的理念就能產生怎樣的行動,當一位教師尚未形成較清晰的理念時,其教學行為必然是盲目的。如果不首先幫助形成明晰的教育理念而只是在技能的提升和策略選擇上做文章,必然會出現雕蟲小技般的展示和盲人瞎馬般的實踐,學習者只能是糊里糊涂地學,浮光掠影地做。如果運用外力以改變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技能的方式來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終究會遇到強大的阻力,也最終難以突破被人們司空見慣且“得心應手”的教學策略了。
適合的教育才是合適的
在談到“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這個話題時,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這種“改變”以什么為參照,原有的方式又是什么狀態(tài)。其實,方式只是一種手段,或者說是一種大家曾經采用過的一種模式。我國有幾百萬的中小學教師,百家百態(tài),教學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種或某幾種。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刀切似地改頭換面,也不能只強調哪些人該變,而另一些人卻要堅守。2500多年前的老子設壇杏林和孔子講學那樣鞭辟入里地論辯、旁征博引地解析,使得學習過程真正呈現出苦思冥想、畫龍點睛、教學相長、心有靈犀、豁然開朗等等的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狀態(tài)。這不也正是我們今天所應孜孜以求的嗎?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講臺成了教師獨霸的舞臺,授課成為教師的主題演講,成為“包打天下”的獨門絕技;教師成了無所不能的智者和具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法官——對學生的求教無所不能以及對學生的展示做出武斷的獨家評判,而學生則成為被動的吸納知識的容器。上述種種才是我們希冀要變革的東西,有此為參照,我們的改變才顯得迫切和必然。
但是,當下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要做什么。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全球都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除了健康和思維之外,學生的各項成績也深受好評。因此,我們要保持一份清醒,辨清良莠,既不要全盤否定我們曾經幾代人努力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實踐,也不要因某幾項國際競賽取得被人稱道的佳績而欣欣然陶醉在成功的暈圈中,更不要犯像潑洗澡水時把孩子也一道丟棄的錯誤,而是要確切明白需要改變的是什么,要樹立怎樣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體認教師新的角色——學習的參與者和活動的主持人。教師作為一名先學者,完全應該把自己的學有所得與學生分享,引導并參與學習的過程。應該形式多樣地組織學生進行各類活動,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曾經的以前途、理想、奉獻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的方法不再適宜,那個“智者加法官”的教師形象也不受歡迎,那個以旁觀者的身份指導學習和以鑒賞家的身份來評價學績的做法也必須要改變。
其次要優(yōu)化評價體系和方式——不搞急功近利般的“收獲”展示。如何看待學生的學有所得和學有所成,這一直都是困擾我們的問題,如果只把學績提升、考試優(yōu)秀才看作是進步,那么勢必造成學生的趨之若鶩,最終付出代價的一定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思維習慣。改進當下只以表現是否精彩、成績是否優(yōu)秀來進行評價的方式和體系就顯得迫在眉睫。
第三還要明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習的參與和體驗。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經歷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再到終有所悟、終有所得。這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強調引導的作用就是要重視因材施教,不斷優(yōu)化求知過程。只有讓學生真正在過程中體驗到學習之樂,才能樂于學習,才能建構起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那種只關注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的學習只會導致學生弱化心智、憑空想象。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了。
明晰的理念必然產生清晰的策略,當教師能夠依據較為適宜的理念指導教學時,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可能實現教學相長。
兼收并蓄與邯鄲學步
教無定法的道理誰都明白,因為學萬變,教必然要萬變。在學習上沒有一以當十的方法,一成不變的教法只能是關注個別而忽視了全體。在當今基礎教育領域,可謂百花齊放、精彩紛呈,諸如自主學習、精講多練、問題引路、三課型(自學、展示、反饋)、五課型(啟、讀、練、知、結)、六課型(導入、復習、入題、展開、研討、小結)等等,不一而足,從效果來看也是各有所長,莫分伯仲。因此,我們并不贊成以某一模式包打天下,事實上,而對千情百態(tài)的學生和參差不齊的學業(yè),只凸顯某種方法來強調整齊劃一,必然做不到面向全體、共同提高。
兼收并蓄是一種胸懷,小肚雞腸的人只會是抱殘守缺。如果運用行政手段去強推某種模式,一定會給教學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有什么樣的教法,就能生成什么樣的學法。面對五花八門的各色教法,我們不能望洋興嘆而不知學習,也不是用見仁見智般的模糊解釋來為自己的隔岸觀火做注腳,而是一定要靜下來認真了解來龍去脈,要大膽嘗試、認真體驗,最終還要結合學生實際來豐富認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方面不要患得患失。經過一定的教學實踐,多數教師會生成自己所熟悉、所習慣運用的方法,在我們鼓勵教師們兼收并蓄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不要患得患失。學習是個長期的事情,短期內很難見出成效,在得與失的考量上,要把眼光放長遠些。任何學習所得(收獲)都要經過“經歷——體驗——反思——提升”這樣一個過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做過去,并在過程中體驗每個環(huán)節(jié),又在不斷反思中明確得與失,再將形成的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實踐中去,完成一個輪回的提升。這里所講的大膽實踐并不是盲目行動,正如許多學者們都提倡的科學精神一樣,大膽假設,謹慎求證。如果在實踐中總是患得患失的話,那只能是裹足不前;萬事求得四平八穩(wěn),論證個三番五次,終將是一事無成。
另一方面,莫要求全責備。做事當然盼望順利和成功,可是,世上的事沒有不費氣力就能辦好的,一蹴而就只能是癡人說夢。學習別人的,不是就要把自己原有的一切都否定掉,大膽實踐時也不要因一時的成效不彰而糾纏在取與舍之間。在反思我們曾經熟悉的教學實踐時,切不可一刀切般全盤舍棄,也不可夜郎般地孤芳自賞。當然,在深層的反思中權衡利弊、區(qū)分正誤是應該的,其目的是為了汲取經驗,接納教訓,以利于在新的實踐中避免缺陷并少走彎路。但絕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此,要清醒地區(qū)分出哪些是要堅持的,哪些是不切實際、不合時宜之處,結合別人的成功做法,改變自己少慢差費的東西。要學步,自然可以到邯鄲,但是,如果把自己原有的東西都否定掉,那就只會是學故失步而無從行走了。在實踐中出現問題是必然的,要允許摸索前行,要寬容一時的遲疑,更要寬厚地對待失誤。求全責備只會夭折創(chuàng)新的苗頭,這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學萬變,教亦萬變。教學策略不是萬能的,沒有某一種教學策略適宜于所有教學情況,它必須具有靈活性,要依據問題情境、目標、內容和教學對象的變化而變化。所有的教學策略都是為了解決教學問題,可以用同一策略解決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決相同的問題。
本欄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