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冬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春天作為一年當中的第一個季節(jié),其地位就如同四季家族中的兄長一樣,備受中國歷來文人墨客們的關注和喜愛。
古人總是嫌春天來得太緩慢了,讓人翹首以待,于是在《詩經(jīng)·小雅·出車》中發(fā)出“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感慨。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有春天到了,花草才會更快地生長。我們試想一個草長鶯飛、花們次第開放、各種農(nóng)作物長勢良好的世界,哪個人不喜愛?
流傳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春曉》是盛唐詩人孟浩然的詩作。他的這首惜春詩,今天三歲的孩童都會背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笨谡Z化的語言,又不乏優(yōu)美的韻味,給盛唐的春天增色不少,也成為當下孩子們接受中國古典文化的啟蒙詩作之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詩佛”王維的詩。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詩人描繪了一幅春天送別的景象——清晨蒙蒙細雨,心中淡淡離愁,這是多么入畫的一幕!在我們今天,南來和北往的人們,也選擇在春天背上行囊出行,擁擠的月臺擠痛送別的人們,卻擠不走最初的夢想。這個春天是屬于人民的,因為人民永遠是歷史的締造者。
賀知章筆下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一首極好的詠物詩。據(jù)說賀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也就是不說假話。由此看來,賀知章也是如此真心地熱愛著春天。他的這把剪刀剪出了鄉(xiāng)村的田園風光,二月的春風也刷新了城市的網(wǎng)頁。
春天之所以總是如此地令人牽掛,我想除了她本身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被古詩滋養(yǎng)著的吧?
(作者單位:東莞市萬江長鴻學校)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