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夏淑萍 毛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逼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要求:設置多樣化的化學課程模塊,努力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選擇的空間,以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以課程模塊代替原有的統(tǒng)一課程,是新課程的特征之一。
但出于習慣,一些教師以高中課程標準表達的“粗線條”為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體現(xiàn)課程改革理念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觸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認識膚淺。一些教師的教學與課程標準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基本上被忽略。有的教師對教材編寫體系認識不清,對模塊內容與模塊功能把握不好,就出現(xiàn)了隨意加深、加難教學內容,尤其剛從高三下來的教師,在高一教學時就以“考綱”為綱,把新教材上已經刪除的或已經降低難度要求的內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學中,造成課時不足。在很多學校,高一化學成了最難學的學科,“繁雜瑣碎”成了學生潛意識中的化學學科形象,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化學厭學,越來越早地對化學棄學,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較為復雜,需要反思和研究。
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對策
多樣性和選擇性是新課程的重要特色,模塊化的教學內容適應了新課程理念。但彈性的課程需要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支撐,而目前社會和家長更關注的是高考升學率這一硬性指標,這一矛盾導致模塊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課程模塊開設不足。
(1)大量的選修模塊是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選修課制的前提是學校必須提供大量的可選模塊課程。按照本次模塊課程的初衷,除必修的模塊課程外,學生選修哪一課程的哪個模塊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這種“完全選修”模式目前還很難實現(xiàn),主要原因有:為使課程設置具有前瞻性,新課程中增加了現(xiàn)代科學成分比較多的模塊,新增知識點比較多,這類模塊具有較強的學科專業(yè)性和教學硬件要求。很多學校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此類課程在現(xiàn)有師資和學校硬件條件下基本不能開設。
(2)即使某些模塊理論上能夠開設起來,但由于選修的學生人數(shù)少,不足一個標準班的數(shù)量,學校從教學效益出發(fā),基本上也不會開設。
(3)由于高考的“指揮棒”作用,學生選修科目與高考內容可謂“魚兒離不開水”,所以,高考內容決定了選修模塊的開設與否。目前江蘇高考方案規(guī)定化學選修測試考《有機化學基礎》與《化學反應原理》,以及在《物質結構與性質》與《實驗化學》中再選擇一個模塊,而《實驗化學》模塊增加了大量實踐性的內容,新增知識點較多,對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水平要求較高,與原有的教學模式和考試內容差異較大。出于逐利避害心理,為了在高考中取得穩(wěn)定的好成績,為了避免在教師配置、增添設備等方面的麻煩,實際上很少有學校選《實驗化學》;方案同時規(guī)定化學必修測試考《化學與生活》或《有機化學基礎》中的一個模塊,實際上由于前者內容簡單,得分容易,選考后者的比例很小。而《化學與技術》模塊雖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但因高考方案未涉及,幾乎沒有學校開設這個模塊的教學內容,與之對應的多樣化、選擇性等同空談。在高考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學而不考誰還來學?
(4)就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和管理者——學校層面而言,新課程在管理和實施中,與以前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實施起來困難很多,如教師配置、教室安排等。因此,要改變原有的操作模式,學校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消極的。
2.各課程模塊選擇次序與整合方式不盡科學。
當前,模塊教學全省有多種不同次序,這與高考有很大關系。選考化學的考生整體素質較高,致使考試要求較高,學習難度較大;不同層次高校對化學選修測試科目的等級要求不同。高難度考試及分層次要求的現(xiàn)實需求導致了化學教學因學校類型不同、生源基礎不同出現(xiàn)多種次序并舉的局面。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打著整合模塊的說法按老教材邏輯次序執(zhí)教的情況比較普遍。受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影響和應對高考的考慮,很多學校或是在教學中精耕細作,面上拓寬,點上挖深,時間延長;或是以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名義,將必修和選修模塊的相關內容打通,變分階段、分層次的教學為一次教學。教師基于“不講不放心”“不知道高考怎么考”,才做出這樣的安排。但從客觀上講,這樣的安排不僅違背了新課程螺旋上升的教學原則,而且是否適合所有的學生也值得商榷。
二、研究標準,把握尺度
課程標準是進行化學教學的依據(jù),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jù),教學要求是根據(jù)我省教學實際,在課程標準框架內對學習要求的細化。從實踐層面講,中學教學離不開高考這個指揮棒,而高考命題是尊重課程標準、結合教學要求、遵循考試說明的,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和考試說明,這樣才能從方向上、從根本上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由此可保持一定的主動權。
例如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一方面由于新增知識點很多,占全部新增知識點的1/2強,是新增知識點最集中的部分,內容又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教學要求相對較低,這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分析得出。
一是此模塊內容在高考中分數(shù)只占10%,與同樣是36學時的其他四個模塊相比,在高考中所占比例明顯偏低。(每個模塊平均分值應該占20%,為24分,而現(xiàn)在《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只占12分。)
二是課程標準關于物質結構的認知目標基本上定位在一、二級。
三是整個考試說明必考部分,四個模塊中只有4處不要求的內容,而結構部分一個模塊的選考,就有5處不要求,說明結構部分不能隨意增加難度。
下面以該模塊中“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為例進行教學要求分析。課程標準對該部分新增內容作了如下要求:(1)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2)能說出電離能、電負性的涵義,能應用元素的電離說明元素的某些性質。(3)知道原子核外電子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躍遷,了解其簡單應用。
從此部分內容標準來看,都屬于認識性學習目標,7個行為動詞中,有3個是“知道、說出”,為一級認知目標,有3個是“了解、能表示”為二級認知目標,只有一個“能應用”是四級認知目標。由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對結構部分的要求不高,基本上都是較低要求。
教學要求上明確指出:四個量子數(shù)不作要求??荚囌f明上對結構部分的深廣度更是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有五點不作要求:(1)對σ鍵、π鍵之間相對強弱的比較不作要求;(2)對d軌道參與雜化和AB5型以上復雜分子或離子的空間構型不作要求;(3)配合物的空間構型和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不作要求;(4)晶體內部空隙的識別、與晶胞的邊長等晶體結構參數(shù)相關的計算不作要求;(5)對氫鍵相對強弱的比較不作要求。
考試說明上明確指出,“晶體內部空隙的識別、與晶胞的邊長等晶體結構參數(shù)相關的計算不作要求”。一線教師常常不放心,常常自覺不自覺地跟著其他省份的高考題甚至模擬題走,無原則隨意增加教學內容,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自己還不知道。其實,現(xiàn)在高考是以省為單位的,每個省考試要求不同,考試模塊也不同,不能讓其他省的高考題影響我們教學的深廣度。
所以,把握深廣度、降低難度,首先從堅決執(zhí)行課程標準開始。課程標準明確不要求的,要非常堅決地做到內容不講、題目不做,不要有以防萬一的想法。學生的時間是這么寶貴,我們教師必須要有這樣的能力,不但知道講什么,還要知道不講什么;還要有這樣的魄力,規(guī)定不講什么,就要敢于不講。要把研究題目的時間分出來一部分,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尤其是課程標準。
以上例子告訴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亂挖洞恣意拓展延伸的現(xiàn)象,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自己先要認真學習,把內容要求吃透,才能更好把握深廣度。二是要立足基礎,在基礎層面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不宜對微觀結構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千萬不要被其他省份的高考題或模擬題牽著鼻子走,要以課程標準為綱領,以考試說明為指南,真正精選內容和習題,讓有限的時間發(fā)揮最大作用。
因此,要解決教學時間不夠的問題,在現(xiàn)在課時框架內,我們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性文件,加強對不同教材和高考試題的研究。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但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材內容的選擇,反映了教材編寫人員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詮釋。我省不同地區(qū)分別使用人教版和蘇教版的教材,因此應強化對這兩種版本的研究,從微觀上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中學,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