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問題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業(yè)游戲中,為了生意,為了盈利,我們經常不得不艱難地進行抉擇,這時候道德變得更加難以界定。研究顯示,多數人認為商業(yè)和競爭、貪欲密不可分,因此往往會讓人們在抉擇時一不小心就出錯。而事實上,道德的抉擇也只不過是商業(yè)游戲的一部分。在商界,如何定義道德遵循著實用主義,從兩條不成文的商業(yè)規(guī)則便可見一斑:可以打法律的“擦邊球”,但不要逾越法律;道德是個灰色地帶,所以很難承擔責任。
野心促使商人去挑戰(zhàn)極限,所以商業(yè)的擴張通常和法律“擦邊球”分不開,但是一般都會限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這種時候,道德不再管用,法律允許與否成為首要考慮的事情。于是,商人們會默認“不禁止即為允許”的說法。由此,灰色地帶出現,各種“不道德”行為頻頻發(fā)生。在道德定義被模糊的情形下,成功的商業(yè)行為和“擦邊球”幾乎成為同義詞。
但是長此以往,法律被逾越的概率無限增加,起初認為的一個小小“擦邊球”行為最終或許會發(fā)展成為腐敗或詐騙。
盡管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上述行為會讓道德的“灰色領域”蔓延,卻也都默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行為學研究表示,只要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人們就可以對自己的舉動心安理得。但人們忽略了一點,自我辯白往往是一種自我開脫;通常自認為尚未“逾矩”,其實所作所為早已超出法律界限。我們去接受所謂的灰色領域,卻忘了這只是自己創(chuàng)造和界定的東西。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對灰色領域予以“默認”、最終導致災難的典型事例。于是,人們試圖用更多的控制手段來進行防范、獎懲??上?,雖有短期成效,但從長期來看卻不知結果。習慣了讓硬性的規(guī)定來規(guī)范各種行為,道德感與責任感或會漸行漸遠,最終淪為在法規(guī)允許范圍內隨心所欲的人。人無完人,錯誤不可避免,現在要做的就是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注重培養(yǎng)、加強全社會的道德感與責任感,建立良好的協(xié)商機制、共同解決灰色領域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