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
舌尖之說,已成昨日趣談。什么都跑到舌尖上去了,書法也要湊這番熱鬧嗎?倒也未嘗不可,只要言之成理。理又在何處?賞習(xí)書法作品者,多只留意筆墨,而忽略其文之情之味,頗為遺憾。今舌尖之論,特要從幾件論佳肴美酒的法帖中,緣情尋“味”,以助書興,豈不是有益之舉。
楊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一封信札,全文如下:
晝寢乍興, 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dāng)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馀,銘肌載切。謹(jǐn)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jǐn)狀。七月十一日,凝式狀。
楊凝式身處五代時期,官至太子少師。五代朝代更迭頻繁,戰(zhàn)亂連年,他幾次入朝為官,又多次托病辭官。甚至佯狂避禍,后世稱之楊風(fēng)子。
初秋七月,楊凝式午睡剛起,正感到饑餓,忽收到友人來信并贈送韭花醬和羔羊肉,吃過之后,感到非常美味,作此信答謝。信筆回帖,蕭散閑適的心境躍然紙上,意趣天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作家汪曾祺的小品文《韭菜花》,就是由楊凝式的《韭花帖》說起,認(rèn)為把韭菜花寫進(jìn)文學(xué)作品,《韭花帖》是頭一回,“讀之如今人之語,至為親切”,“韭菜花這樣雖說極平常,但極有味的東西,是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里的。”
韭菜的吃法有好幾種,一種是春韭,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詩所說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中說到“春韭”。 車前子評說此意境既優(yōu)美又貧窮。韭菜春天頭茬最好吃,命賤得很,割了一茬又生一茬。
第二種為韭黃,韭菜經(jīng)軟化栽培變黃的產(chǎn)品。顏色淺黃,嫩而味美。宋人最愛食用這種菜,陸游有“雞跖宜菰白,豚肩雜韭黃”的詩句。
第三種是韭苔,即韭菜的莖,在韭花還是骨朵兒,尚未開放時,掐來炒著吃。過了那幾天,很快就老了。
第四種就是抽出花苔的韭花,是秋天韭苔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開未開時采摘。韭菜花可以腌著吃,汪曾祺說:“過去有錢人家自己腌韭菜花,以韭菜、沙果、京白梨一同治為粉齏,那就很講究了?!庇忻那妇虏嘶ㄖ饕脑鲜乔械脴O細(xì)、風(fēng)干了的苤藍(lán)絲,有一股淡淡的甜香,與韭菜花腌在一起。這里韭菜花相當(dāng)于一種提鮮的佐料。昆明韭菜花是加醬和辣子同腌。
“助其肥羜”的羜是出生五個月的小羊,楊凝式所吃未必是五個月大的羊羔子,只是因為詩經(jīng)《小雅·伐木》中有“既有肥羜”,就借用了。韭菜花與羊肉同食,卻是肯定的。楊凝式是陜西華陰人,汪曾祺考證出“以韭菜花蘸羊肉吃,蓋始于中國西部諸省。北京人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為這辦法來自內(nèi)蒙古或西域,原來中國五代時已經(jīng)有了。”
現(xiàn)在吃火鍋有很多自助的佐料,跟蒜泥、芝麻醬一樣,韭菜花也是重要的一種。羊肉與韭菜花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組合。
從書法角度,《韭花帖》深得王羲之《蘭亭序》之意趣,用筆沉穩(wěn)果斷,筆力內(nèi)含卻呈現(xiàn)出飄逸之美,沒有對《蘭亭序》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功力是很難寫出如此精妙的作品的。黃庭堅曾贊揚道:“世人盡學(xué)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fēng)子,下筆便到烏絲闌?!闭f楊凝式深得王羲之真意。
《韭花帖》最奇特之處,是在它巧妙的結(jié)體與章法布局中,唐以來書法極講究氣與力的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很多神完氣足的傳世佳作,但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滯之作。楊凝式此帖當(dāng)屬行楷,書家既不有意追求整齊的裝飾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氣之法,而是閑庭信步,走走停停,有意無意,邊前行邊賞景。特別是從第三行起,書家更得心應(yīng)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顧盼有姿,字與字之間拉開不等的距離,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間小花,點綴有序。通篇看來,字距大于行距,是《蘭亭序》所未有的格局,人稱“韭花章法”。
從結(jié)體上看,安排得錯落有致,疏密對比強烈。茂密而不使透風(fēng)的字如:“興、當(dāng)、報、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馬的字如“正、花、實、伏”等字。這些疏密的交錯變化與章法的生動變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橫生,精妙無比。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稱,這是蘇軾為美酒佳釀做的文章。蘇軾生前十分喜歡這兩篇酒賦,曾多次書寫。北宋紹圣元年(1094),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于一卷。自題云:“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睍r年已五十九歲。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稱洞庭)柑橘釀制的酒。蘇軾文中說:將千棵橘樹,連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帶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
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為酒的統(tǒng)稱。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釀成的酒?!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松葉、松節(jié)、松膠皆可為酒。” 我國釀造松醪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
1974年,考古隊員在河北省中山縣三汲中山王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兩壺古酒。其中一壺呈綠褐色,雖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時間,但出土?xí)r還散發(fā)著一股醇香。經(jīng)專家鑒定,是史料中記載的當(dāng)時各諸侯王喜愛的千日醉——古松醪酒。滿城陵山漢墓發(fā)掘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酒器中的殘留物中,也發(fā)現(xiàn)了與松醪酒成分相同的物質(zhì)。
到了唐代,飲松醪酒已在民間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詠松醪酒。
劉禹錫《桃源行》詩云:“筵羞石髓勸客飧,燈爇松脂留客宿?!痹凇端屯鯉燈攨f(xié)律赴湖南使幕》中,劉禹錫也有“橘樹沙洲暗,松醪酒肆香”的名句。杜牧在《送薛種游湖南》中寫到:“賈傅松醪酒,秋來美更香?!?/p>
不過,以松醪入詩最多,也最喜喝松醪酒的,當(dāng)屬李商隱?!奥谐甚彵谟兴甚?。”(《自喜》) “賒取松醪一斗酒,與君相伴灑煩襟?!保ā稄?fù)至裴明府所居》)“唱盡陽關(guān)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保ā讹嬒瘧蛸浲帷罚澳繑喙蕡@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潭州》)等詩句都流傳至今。
蘇軾作松醪賦,乃隱喻自身之遭際。自己本是千歲之松,卻不能充當(dāng)棟梁,構(gòu)建大廈,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寫寫文章,焉能經(jīng)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嘆幽資之獨高?!?/p>
此二賦卷,章法似錦,韻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筆筆得心應(yīng)手,字與字之間雖少見連筆,但運筆氣韻貫通。全篇緊而不密,寬而適度,首尾相應(yīng),有一氣呵成之勢,令人爽心悅目。
蘇軾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其行書、楷書得力于李邕、顏真卿和楊凝式,而能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書此卷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jié)字極緊,意態(tài)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jīng)營下筆,結(jié)構(gòu)嚴(yán)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蓖跏镭懺疲骸按瞬晃┮怨叛艅伲易藨B(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謹(jǐn)密,無一筆失操縱,當(dāng)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鼻≡u:“精氣盤郁毫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p>
據(jù)記載此蘇軾二賦成卷之后,曾由金末元初時人郭仲日所收藏,到了明代以后,先后由鄭達(dá)、李東陽、陳朋思等人遞藏,清代又由梁清標(biāo)、張應(yīng)甲、安儀周等人所得,乾隆時入藏清內(nèi)府。
辛亥革命后,遜位后的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洋人老師莊士敦的影響和教育下,出國留學(xué)的想法十分迫切,為籌集留學(xué)所需的大筆費用,他與其胞弟溥杰商定,以盜取皇宮中的國寶換取留學(xué)的費用,他以賞賜溥杰之名,經(jīng)過兩個多月連續(xù)不斷的“賞賜”,先后把一千三百余件國寶書畫盜運出北京故宮,并經(jīng)天津等地輾轉(zhuǎn)藏入長春市偽滿洲國皇宮的小白樓內(nèi),至此這批國寶書畫就靜靜地躺在溥儀為它們臨時安置的處所內(nèi)。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從長春偽滿皇宮倉惶逃往了通化。主子一走,駐守在偽滿皇宮內(nèi)的偽兵亂作一團(tuán),他們開始瘋狂掠奪皇宮內(nèi)的財寶,小白樓中所藏的國寶書畫也未幸免。蘇軾此卷應(yīng)該是此時流落民間。
1982年,吉林市的中學(xué)教師劉剛將此卷捐獻(xiàn)給吉林省博物館。劉剛說,他父親劉忠漢解放前夕得到此卷,在其家精心保存了三十余年。
懷素《苦筍帖》
《苦筍帖》也是一封信。徐邦達(dá)考證:唐人寫信用絹,是當(dāng)時的習(xí)俗。
原文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懷素給某位朋友說:苦筍和茶這兩件東西太好了,就請直接送來吧。
有句話叫禪茶一味,《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guān)的佛門書法。苦筍與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說禪筍一味也未嘗不可。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飛動圓轉(zhuǎn),法度具備。黃庭堅認(rèn)為張旭草書妙在肥,懷素草書妙在瘦。從《苦筍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筆畫粗細(xì)變化不多,顯得單純明朗,顯出清逸之態(tài),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懷素《食魚帖》
這也是一封短信: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dāng)?shù)梅鲑?。九日懷素藏真白?/p>
懷素把身體不好歸結(jié)于不能放開吃肉。蘇軾曾題:“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薄妒臭~帖》提到吃魚吃肉的事,與佛家不同門派不同時期戒律的松緊有關(guān),也與懷素不羈的個性有關(guān)。懷素七歲時入零陵書堂寺為僧,性情疏放,好作草書,喜歡酒后作書,“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前人評其草書繼承張旭而有所發(fā)展,謂之“以狂繼顛”,二人合稱“顛張醉素”。
黃庭堅《苦筍賦》
這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文,文字清通,短小精悍,富于深意,前人謂之“文字簡嚴(yán),微有譏諷”。
文中說苦筍雖苦,“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已帶有諷諫之意。
“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使人萎而瘠。”對于這等見識的人,黃庭堅認(rèn)為不可理喻,不必與之為伍?!吧w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jìn)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p>
看來,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的“下士”,古來不乏其人。
苦筍,是苦竹之筍,品種不一,味微苦者可食,俗稱“甜苦筍”。黃庭堅喜食苦筍,在此賦中夸贊苦筍之質(zhì):“鐘江山之秀氣”,“深雨露而避風(fēng)煙”; 夸贊苦筍之味:“食肴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在黃的文集中,有多篇詩文都談到過苦筍?!稌宰骺喙S賦后》一文中,把江南、黔中所生苦筍與蜀地苦筍作了比較,認(rèn)為蜀中苦筍不僅能食用,采食期長,且“味猶甘苦相半”,用姜汁與醋調(diào)味,是很好的美食。
黃庭堅的字有個特點,左伸右放,像拿著平衡桿在走鋼絲。中宮收縮四周放射,呈輻射狀。風(fēng)格非常明顯。宋徽宗曾說:“黃書如抱道足學(xué)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鉗上下,無不自如。”大概就是說黃書有大開大合之險,卻因為有很濃的書卷氣,便沒了橫沖直撞的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