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容
生命無常
《生命無常》是系列電影《十誡》之第一部。
在大學當教師的爸爸喜歡計算機,他對學生們說,人類掌握一種語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計算機語言。他舉例說,一位大師說過,詩是不可以翻譯的,因為譯者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人生活的語境,然而計算機可以,兩個數字(指計算機的二進位)可以計算出無窮的結果。爸爸還把這種計算帶入現實生活,比如用計算機控制,自動打開水龍頭、門鎖。
小小的兒子也癡迷于此。他和爸爸一人一臺電腦,計算著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可能。兒子的媽媽是死了還是離開了,電影沒有交代,不過,兒子可以通過電腦與媽媽虛擬對話,“見”媽媽睡了,他很想知道媽媽夢到了什么,電腦沒有回答,一旁的姑姑溫柔地說:“媽媽夢見了你??!”在姑姑慈愛的目光里,兒子心滿意足地點了點頭。
兒子渴望去河里滑冰。有一天,他又一次去河邊轉的時候,看到一條狗凍死在冰面上,那是一條可憐的流浪狗,他經常在垃圾箱邊看到它。他輕輕地撫摸著狗的凌亂的毛,眼里滿是憂傷?;氐郊抑?,他問爸爸一大堆問題:死是什么,人為什么會死,死了為啥做彌撒,人有靈魂嗎,等等。最后他痛苦地說,如果人死了,即便計算得再準,又有什么用呢!這些把爸爸問住了,他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他只相信科學。
兒子又去問姑姑,姑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擁抱著他,問他現在是什么感覺,他說:“我愛你。”姑姑說,這就是上帝。姑姑還準備帶他去教堂。
那條河很淺,以前從不結厚冰。爸爸和兒子一起根據前八天的降溫情況計算,計算的結果是目前冰面能承受兒子三倍體重的重量,也就是說,他可以放心地到河里滑冰了。爸爸還在前一天夜里親自去河面上試過。兒子激動萬分,以至于夜里都睡不著,等著日出。
第二天,正在工作的爸爸案頭突然被墨水洇了一大片。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兒子掉入河里再也回不來了。
從河邊回來的爸爸看著計算機上閃動的數字,陷入絕望。
畫面中有一個神秘的人,他坐在河邊的一堆篝火旁,自始至終面無表情地看著一切,像一個沉默的大問號。
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卻直擊心靈:我們到底為什么活著?如果死了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么我們現在所執(zhí)著的一切還有沒有意義?如果我們按理性生活,那么為什么算得那么準,卻出現了意外?
可是電影并不灰暗,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偶然性,我們也在這偶然性中感受到了愛和溫暖,產生了莫名的感動。
沒有答案
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于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華沙。他一生充滿艱辛與磨難。小時候,他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因為要給父親治病,母親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孩子奔走于各個城市??悸迤潓W院也是費盡周折:“那天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正下著傾盆大雨,媽媽就站在那兒,全身都濕了,她很傷心我第二次又沒考上。她說:‘你看,也許你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我不知道她是哭,還是因為雨水,但看到她那么難過我感到抱歉。就在那時我決定無論如何我也要進入那所電影學校?!?/p>
第二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愿走進了洛茲學院。
從大學開始,他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記日記。他會隨時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也許是一閃而過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都會完整寫下來,經過整理之后,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出現在他的電影當中。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作品,就好像是一篇篇聲情并茂的日記,它記錄著基耶斯洛夫斯基每一個階段的想法與體會。在他的電影中,靈感就來源于自己的生活,他電影中展現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不是簡單的憑空編造,而是通過其細心的觀察所得。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年以紀錄片見長。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恪盡職守地扮演自己”。后來,他對紀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懷疑和動搖,發(fā)現紀錄片有先天缺陷:“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庇谑窃谂牧耸嗄昙o錄片后,他逐漸轉向了發(fā)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1975年,他為電視臺制作了他的首部劇情片《人員》,為他贏得了第一個電影獎項。1976年,他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長片《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jié)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派電影靈魂人物的地位。
有人說《影迷》像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青年時代生活的縮影。一個喜愛攝影的工人,整天拿著自己的攝像機紀錄著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他想將女兒的成長經歷拍成電影,以此作為獻給女兒的禮物,他想用真實的講述回饋領導對自己的信認。結果,妻子因他對電影的癡迷而離家出走,領導也因他的固執(zhí)而怨聲載道。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基耶斯洛夫斯基開始考慮隱藏在生活表象背后的無形力量,他發(fā)現,那是一種巧合,一種機遇,一種可以瞬間改變命運的、無法掌控的外力:“這是個非理性的世界,但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這是非理性的,卻是非常有準備、計劃好的?!彼f,“無論你怎么完美地計劃安排,意外總會發(fā)生,畢竟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你在火車上遇到誰,你在工作中遇到誰,都是你無法預料的,一切都在變化?!?/p>
“真得很巧,記得那又是一個雨夜,我遇到了皮爾斯威茲——我之后的合作伙伴。那天我是在找一只丟失的手套,正好碰到了我的這位律師朋友。他對我說,應該有人來拍一個有關‘十誡的電影,而我就應該是那個導演。在這之前我從來都沒有這么大膽的想法。但最終我們還是做了?!?/p>
《十誡》語出《圣經》,基耶斯洛夫斯基離經叛道地將它演繹成十個以波蘭為背景的現代故事。在影片里,他為故事中的人物設置了種種極端的困境,讓他們面對永恒的道德難題和棘手的選擇,挑戰(zhàn)古老的“十誡”。在《生命無?!分?,爸爸經過精心計算,又親自考察了河面,然而不幸還是發(fā)生了。這就是那“無形的力量”,它讓你猝不及防、無可逃避,它無關理性,無關信仰。在《愛情短片》中,一個少年日日偷窺對面樓的女鄰居——“一個長相漂亮喜歡做愛的女子”,當他向她表明了愛意,她把身體展現在他面前時,他卻崩潰了。生活中是否有圓滿的兩情相愛?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問題又無聲地擺了出來。“在我拍過的電影中,每一部都在描述一群人,他們不知該如何生活,他們找不到方向,分不清是非,他們正在尋找——一些迫切在尋找的人們,他們正試圖找到一些答案,比方說:一切都是為了什么?每天為什么要睡覺或起床?應該如何打發(fā)自己的時間?應該怎樣心平氣和地度過每一天?”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妒]》是對現代人崇拜的科學理性、人道主義、享樂拜金主義、自由倫理以及各樣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廣泛的質疑。讓人痛徹肺腑的是,那些問題“我們永遠得不到答案”。
生活碎片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作之一《盲目的機遇》中,一個年輕的醫(yī)學院學生每天都急匆匆地去趕同一班火車,一次他到時火車正緩緩開出站臺,于是有了三個不同的故事,就像三條不同的命運之路,每條路都帶他進入一個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一條路是他趕上了那班車,遇到一位鼓動者,受到鼓勵加入了執(zhí)政黨;另一條路完全相反,他追車時撞上警衛(wèi),被拘留、判刑,跟一名政治犯關在一起,結果自己也成了“分子”;第三條路是他沒能趕上那班火車,而巧遇一個過去的女同學,后來順理成章地結婚、從醫(yī)、因公出國遇空難……
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這種現代處理方式,來論證人生的偶然性和不確定。與此相伴的,是關于死亡的話題。在《生命無?!分校莻€天真可愛的孩子死了;在《進退維谷》中,那個女鄰居因為丈夫即將死去而面對一個無比艱難的抉擇;《殺人短片》也是這樣……“我很悲觀,我經常做最壞的打算,對我而言,未來是個黑洞。說到恐懼,我最恐懼的就是未來,它使我怕得要命?!被孤宸蛩够f,“的確,我經常制作關于死亡的電影。死亡經常出現在我的電影里,然而它實際上潛伏在我們周圍。”“每天我們都會遇上一個可以結束我們整個生命的選擇,而我們都渾然不覺。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么,也不知道未來有什么樣的機遇在等著我們……”
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決不想把觀眾帶入絕望的深谷。他對生命既悲觀、又熱情,他在展示個人在生命悖論中掙扎的同時,用細節(jié)告訴人們,即便一個人對自己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無可避免的生活悖論中被撕成了碎片,依然是美好的人生。在《生命無?!分校瑑鹤訉目释?,爸爸充滿激情的課堂演講,姑姑對孩子的愛,構成了生命中溫暖的“碎片”,足以點燃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孤宸蛩够淖髌烦錆M悲憫情懷,體現在對悖論人生的包容和忍耐,他不輕視每一顆在生命掙扎中破碎的心,體諒每一個在生命的掙扎中成為愛的碎片的生命:“我喜歡觀察生活的碎片,喜歡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況下拍下被我驚鴻一瞥的生活?!?/p>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編劇,編構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過敘述某個偶然事件,構造或質疑某個倫理觀念的含意。
《十誡》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揚名世界的作品?!妒]》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躍升世界級大導演行列,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chuàng)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生都是在對電影的思索與實踐中度過的,他創(chuàng)作了五十多部電影,頻頻獲獎。《殺人短片》、《愛情短片》、《兩生花》、《藍》、《白》……都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1996年3月的一天,被病痛纏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走完了他年僅55歲的生命。然而正如《生命無?!分心俏话职终f的,有關他的記憶會長久地留在世界眾多影迷的心里,成為他們心中美好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