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芳
摘 要 在國際上全納教育的日益受到推崇的大形勢下,融合教育在我國也日益受到重視和推廣,但融合教育的真正實施在我國尚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缺乏一些具體經(jīng)驗和實證支持,我們在實踐中,對學前自閉癥兒童和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在如何開展,教學模式,融合的具體實施,以及融合的利弊等,做了大量的實踐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便為我們以后的融合教育工作,以及為融合教育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一點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 融合教育 自閉癥 個別化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包括肢體傷殘、視、聽覺受損、智力障礙、自閉癥、語言障礙等)跟同齡學生一起在常規(guī)學校接受教育,使他們適應主流學校的校園生活,讓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此外,透過“融合”培植互相關懷的校園文化,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把常規(guī)學校發(fā)展為兼容及進取的群體,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優(yōu)質教學。
融合教育推行至今雖然招致許多反對的聲浪,但從融合的教育哲學觀來看,如所有學生有權利在最少限制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員,學生良好的學習應以單一教育系統(tǒng)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統(tǒng),以及家長、教師、學生交互影響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離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這種理念則融合模式的確是未來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確需要整體的考慮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真正對所有兒童有利。對此,我們進行了一些實踐,摸索出一些經(jīng)驗,以供商榷。
1 融合教育開展與教學模式
辦學之初,融合教育的模式承受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來自普通家長的阻力。普通兒童家長擔心殘障幼兒的一些特殊行為會影響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讓普通孩子的家長接受這些殘障孩子,我們除了讓他們了解這些特殊孩子,了解特殊兒童家長的痛苦,激發(fā)他們的同情心。同時,我們還對普通孩子采取不收費的方式讓孩子入園,我們在生活上百般照顧,盡可能地提高教學水平,實行開放式教學。邀請家長參與教學,觀察孩子學習情況,這樣我們得到了家長的認可與支持,融合教育慢慢有了起色。
主要教學模式:班級融合教學+個別化教學。
班級融合教學:協(xié)調(diào)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的認知能力,行為特點,對教學進度,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調(diào)整,整合,一般教學難度的標準是使普通兒童能夠獨立接受,特殊兒童在特教老師以及周圍普通兒童的輔助下能夠完成。教學的模式盡量采用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都能參與的方式,如合作學習,互動游戲等。我們堅持把特殊兒童在班級中的比例控制在三分之一以下以保證有更多的普通兒童的良性帶動。在自愿的前提下老師引導每個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結成好朋友的關系,在日常的學習中實現(xiàn)對特殊兒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普通兒童也提升了寬容、忍讓的品質以及對別人的同理心。
個別化教學,分四個方面:
(1)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分別進行的個別化教學:即把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分組教學的模式,因為大多數(shù)自閉兒有智商受損的現(xiàn)象,而且他們需要比普通幼兒多一些時間進行感統(tǒng)訓練,小組訓練,個別強化訓練等,所以必須有分開教學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帶普通幼兒進行一些針對他們年齡特點難度相對較高的、自閉兒還不能接受教學內(nèi)容,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2)對特殊兒童針對他們不同康復程度,進行進一步分組教學,各小組采用情境教學,音樂療法,家長輔助教學等,比較有針對性進行一些自閉兒康復的內(nèi)容。(3)有針對性的個別化一對一教學。自閉兒個別差異很大,程度不等,在班級教學中多動,很難維持注意力,所以一方面要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補救性的教學,另一方面要針對癥狀進行康復。所以個別化教學在自閉兒教育中所占比例也比較重。有特教老師教育與訓練,主要是在資源教室,時間每次約30分鐘。這時候應用PRT,RDI等專業(yè)技術,對自閉兒進行個別化干預。(4)家園共進的個別化教育。有特教老師布置作業(yè),有家長進行反復指導。
2 融合教育的實施與有效融合的探索
(1)培養(yǎng)友誼。在普通兒童入園時教師要先對其進行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然后再嘗試其對殘障幼兒的幫助。但有時普通幼兒會因為殘障幼兒有拒絕的心理。對此,我們一方面先干預糾正殘障幼兒的行為問題,另一方面教師也慢慢去引導普通幼兒的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他的愛心,協(xié)助他們?nèi)フJ識殘障幼兒以及協(xié)助方法。在自愿的前提下讓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結成好朋友。因為2-3歲的正常幼兒不完全有能力去照顧別人,輔助自閉兒的工作主要由特教老師來負責。
(2)合作學習。普通幼兒與殘障幼兒建立互動友誼小組。特殊教師準備不同方面的學習活動如手工課等,在普通幼兒的協(xié)助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游戲互動。教師在設計游戲時要求普通幼兒與殘障幼兒共同完成,在游戲中通過普通幼兒的帶動,引導殘障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其感受到游戲的快樂,在今后的游戲活動中愿意主動地參與進來。
(4)引導觀察模仿。自閉幼兒大多存在智力受損,有一些刻板行為和一些自理能力的不足,我們需要引導自閉兒進行正性的模仿,一對一的模式是針對自閉兒不容易建立關系一旦建立關系就不容易破壞的特點,使自閉兒時刻模仿普通兒童,同伴模仿是起到教師教育做不到的作用,那就是日復一日潛移默化的榜樣的力量,這也是融合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之處。
(5)學會求助,善用同伴。訓練自閉兒在遇到困難時懂得求助于自己的好朋友,周圍的同伴及老師,充分利用好融合的資源。
(6)抓住幼兒園內(nèi)每日的例行性活動,培養(yǎng)自閉兒的社會性。自閉兒要融入社會,首先得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規(guī)則的認知和遵循。從每天入園到放學回家,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殘障幼兒學習的內(nèi)容。充分利用生活情節(jié),在教師和普通幼兒的示范、帶動下,幫助殘障幼兒更加全面地掌握自理能力。例如分出自己的個人物品,自己的座位,排隊,換鞋,男女洗手間等。這些雖然不涉及課堂知識,但是對于個體的社會化生存卻是必須的,也是我們訓練自閉兒的重點所在。
(7)特教教師的示范引導。特教老師和特殊幼兒是一對一負責的關系,利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針對學生不同發(fā)展水平,積極聯(lián)合家長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目標,給予自閉兒最合理最科學的個別化引導。
(8)情景教學。殘障幼兒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對于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平面教學內(nèi)容很難理解,我們在教學中就為幼兒創(chuàng)建情景活動室如小小超市、小小電影院等,將我們的課程帶到自然的環(huán)境中,如我們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們參加農(nóng)療等。
(9)幼小銜接。我們把殘障幼兒送入正常小學并建立長期的跟蹤記錄,經(jīng)常與小學帶班教師溝通,了解殘障幼兒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及不足,給予學校有效的建議,跟蹤畢業(yè)的普通幼兒在校表現(xiàn),同時總結我們在以往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以便改進教學。
總而言之,在融合教育要培養(yǎng)普通幼兒的愛心、尊重、接納與關懷。而對殘障幼兒來說,就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正常自然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了自閉兒的社會互動和語言的溝通以及對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與遵守。
3 師資配置問題
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級中有特殊兒童,老師就必須提供符合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需要的教學,融合的理念很容易了解,可是在執(zhí)行上仍需要很多相關要件的配合。
(1)師資的搭配比例問題。融合教育的大課教學中,一般采取一到兩名普通老師,兩到三名特殊兒童配一名特教老師,小組教學普通兒童一到兩名教師,特殊兒童小組教學兩到三名老師。個訓即一對一。綜合起來,融合教育師生比例要達到1:3以上,才能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2)普通教師與特殊教師彼此合作,責任分配問題。我們中心的老師采用的是以普通老師負責班級融合教學,特教老師帶著特殊兒童力爭跟上的模式,二者互相配合,互相磨合,通力合作,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模式。我們采取的是根據(jù)自閉兒的不同程度,進行科學評估,家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標,特教老師對自閉兒直接負責,班級老師共同負責,這樣責任到人,避免了無法考核工作質量的問題。
4 我們的思考
(1)到底怎樣的融合比例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2)融合課程的課程設置,包括怎樣才能最優(yōu)化。兼顧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發(fā)展。目前我們也在探索中。(3)專業(yè)指導。融合教育在中國是一個新課題,盡管我們做了一些前瞻性的探索,但是還需要更加權威的,更加深入的專業(yè)指導。
總而言之,中心經(jīng)過了幾年的發(fā)展,因其融合教育的特色和良好的康復效果有目共睹。有約百分之二十的自閉癥兒童(多數(shù)屬于高功能)兒童已經(jīng)順利進入普通小學,而在中心就對的普通兒童,自普通小學,多表現(xiàn)出寬容,樂于助人,自我效能感強等特點,從總體效果上證明了融合教育的雙贏。
融合教育在中國仍然屬于新生事物,無成法可依,我們的很多做法仍然在探索中,肯定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我們期待能為中國自閉癥兒童教育做出有意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甄月來.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M].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4.
[2] 鄧夢.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3] 雷江華.融合教育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