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尤金·奈達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譯理論,尤其是對等翻譯觀,對國內外翻譯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于翻譯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本文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 對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名著傲慢與偏見的幾種中文翻譯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 傲慢與偏見 原語信息
一、引言
《傲慢與偏見》圍繞貝內特一家?guī)讉€女兒的婚姻大事展開, 通過對婚姻問題的描寫展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生活畫面。一部好的文藝作品要讓異國讀者把握住原文的主旨就必須要求譯文中要準確復現(xiàn)出原著的信息與內容。文學翻譯的先驅傅雷先生就曾經(jīng)提出:“以效果而論, 翻譯應當象臨畫一樣,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盵1]翻譯家朱生豪先生也曾經(jīng)提出翻譯要“保持原作之神韻?!盵2]傲慢與偏見已有多個譯本出版, 通過比較閱讀其中的幾個版本, 就幾個譯本中的一些語言特色談一下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原則。
二、功能對等理論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在其1964 年出版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后來,“動態(tài)對等”這一概念經(jīng)進一步發(fā)展,改為“功能對等”。奈達的翻譯理論體系的核心就是功能對等理論,即“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xiàn)原語信息”。[3]奈達主張形式應讓位于內容,因為“譯者所尋求的應當是對等語,而不是同一語。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強調再現(xiàn)原語信息而不強求保留其表達形式?!边@也就是說功能對等優(yōu)先于形式對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盡量追求譯文與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實現(xiàn)功能對等。
三、實例分析
例一: “…and every dish was commended, first by him, and then by Sir William, who was now enough recovered to echo whatever his son - in – law said. ”[4]
上海譯文版的王科一譯為: “每一道菜都由他先來夸獎, 然后由威廉爵士加以吹噓, 原來威廉爵士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消除了驚恐, 可以做他女婿的應聲蟲了?!盵5]
人民文學版的張玲和張楊翻譯為: “每道菜上來, 首先是柯林斯先生夸獎一番, 接著威廉爵士又應聲夸獎一番; 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大恢復, 可以同女婿一唱一和了?!盵6]
原文中的用詞很簡單, 主句的動詞只有一個“commend”, 被動態(tài), 有兩個施事者。張玲和張楊譯本將之譯為“夸獎”, 并重復了一次; 而王科一譯本將之進行了意義延伸, 譯成“吹噓”, 不同的譯法, 王科一創(chuàng)造的“應聲蟲”形象, 惟妙惟肖地描畫出威廉爵士對其女婿(科林斯)和凱瑟琳女士百般阿諛奉承的嘴臉, 同時也暗示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厭惡, 顯然是更好地體現(xiàn)了原文作者用詞的語用含義。
例二: “By tea- time however the dose had been enough, and…”[4]
上海譯文版的王科一翻譯為: 不過, 到吃茶的時候, 這一場罪總算受完了。[5]
人民文學版的張玲和張楊翻譯為: 到喝茶的時候, 這一場才算完了。[6]
“dose”的原意是“一劑(苦)藥”。原文中, 作者以此描述席間科林斯先生大談特談凱瑟琳對自己的恩賜, 以及自己對她拍馬屁奉承的絕招。作者站在貝內特先生的角度, 寫出了他對這一場面的內心感受, 聽科林斯的吹噓猶如吃了一劑苦藥那么難受。比較之下, 王科一注重了話題語境因素, 加個“罪”字, 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原話題框架中聽話者的真實感受, 反而保持了原文里幽默諷刺的語調。
四、結語
奈達為翻譯所下的定義中所提到的“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包含著翻譯標準即“對等”, 是意義與風格上的對等, 這就是意義與風格方面的“信”。但“對等”前面還有個“自然”, 即流暢、符合習慣,就是“達”。所以, 他的翻譯標準是內容與風格方面的“信”加上脫離原文的“達”。 因此, 根據(jù)奈達的理論, 譯者在文學翻譯中應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 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傅雷. 高老頭. 重譯本序. 上海: 平明出版社,1951.
[2] 吳潔敏, 朱宏達. 朱生豪傳.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0.
[3] Nida, Eugene A. Towards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Costa Rica: Distribooks Inc, 1964.
[4] Austen,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1.
[5] 簡·奧斯丁著,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0.
[6] 簡·奧斯丁著,張玲,張揚譯.傲慢與偏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3.
作者簡介:馬杰(1987.08.14-),女,河北省廊坊市人,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