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摘要】語文課堂并非孤立于現(xiàn)實世界外的學習時空,教育者應該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中,我們的語文課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精靈”;和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和諧產(chǎn)生美,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畫的美就在于它色調、構圖等各方面的和諧;一首歌曲的優(yōu)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調、旋律,節(jié)奏等方面的和諧。和諧是最佳組合,是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更是每個教育者的追求。因為和諧能夠產(chǎn)生動力,提升教學效益。
一、師生、文本、編者的平等對話
在過去教學中,我們只注重師生平等對話,忽視了與文本、編者的平等對話。認為教師尊重學生的回答、注重個性的發(fā)展、課堂上允許存同求異……就是和諧了。細細地思忖,這是一種“偽平等”。記得在執(zhí)教《姥姥的剪紙》時,我問孩子們“ 一頭老牛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只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lián)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中的“聯(lián)結”為何不用“連接”呢?我為了公開課的完美,硬是轉到自己要的答案中來:“連接”就是簡單地連在一起,而“聯(lián)結”還能體現(xiàn)出作者與姥姥的“情結”。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雖然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可能很膚淺,還可能很“怪異”,但是學生敢大膽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說出來,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討論,對這一點,作為教師必須積極鼓勵學生,從而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也許我的武斷就會無形中折斷許多“愛飛蝴蝶”的“翅膀”。和學生“平等對話”,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作為教者和學生,我們也必須學會解讀編者的意圖。
教學的過程中,尊重每一個平等對話的個體,更尊重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
二、合作小組的實效
也許很多老師都認為,課堂上按“馬蹄形”小組坐在一起,交流個幾分鐘,那就是合作學習,筆者感到其“實效性”有待推敲。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中最令老師傷神、學生頭疼的就是寫作。曾目睹有些孩子咬著筆頭,憋足勁,一節(jié)課都擠不出幾個字;也有些孩子洋洋灑灑寫了幾張紙,可你仔細一讀,記的就是流水賬……
孩子缺乏生活體驗,自然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我們五年級組積極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活動:“小貓釣魚”、“穿針比賽”、“詩歌朗誦”、“涼拌菜”……有了生活素材,孩子們是“下筆如有神”,告別了“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沼澤地??蛇@樣一下來,我們又發(fā)現(xiàn)活動帶來的弊端,那就是取材雷同,作文缺少新意。
那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們既有寫作的動力、又能均衡提高他們寫作的水平呢?我把本班42位同學分成7個小組,根據(jù)綜合素質確定7位組長的名單,由這7位組長自行招兵買馬六人,六人中必須全方面地均衡搭配,組成小組。每組一本筆記本,可以以生活日記為題材,亦可以創(chuàng)作連續(xù)的童話故事,也可以寫自己的生活感受,全員參加。每天每人寫一篇,一周下來,組長對本周的寫作來個總結。教師、家長都可以跟蹤點評、交流?,F(xiàn)在每天的晨會課,孩子們都是伸長脖子等待我讀連載小說的下一章節(jié),孩子們把生活中的困惑、愿望都自然融入到自己的故事中。每個孩子要續(xù)寫下個故事前,必須認真拜讀上一位同學寫的情節(jié),這一自然用心的閱讀效益最高,其他同學的期待又自然成了他寫作的動力。課間,七本筆記本又成了我班“圖書一角”的修改本,每個人都可以閱讀,用鉛筆修改里面錯字、病句。在日積月累中,每個孩子都能受益匪淺,均衡提高了每位孩子的寫作水平。
三、“一瀉千里”的教學過程
課之中,就是課堂教學的師生研讀部分,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主題,要想課堂教學流暢,做好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關鍵,怎樣做好師生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呢?那就是要設計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課堂都是問題漫天飛,學生卻在文中飛,這樣的課堂徒有其表,沒有實際的效益。主問題,卻可以清楚地告訴學生,我們這節(jié)課要討論的是什么,要研究的是什么。如何選擇主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文本,找到那個主問題了。比如,《望月》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主問題:作者望了哪幾幅月之圖,告訴我們了什么?比如《恩師難忘》,我們可以圍繞“回憶那幾件我和老師之間的事”來設計主問題。
四、“百花齊放”的學習內容
語文課堂教學,許多老師還停留在對教材的傳授、分析上,而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還沒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許多老師以為完成了對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是對教學的片面理解。
我以為教學內容的豐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形成語文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增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激發(fā)對問題的思考,以期達到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諧境界。俗話說:“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和品悟,加深感受。如《碧螺春》的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陽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談心。如果僅限于感悟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給學生一些碧螺春,布置他們回家后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回味無窮。
語文課堂并非孤立于現(xiàn)實世界外的學習時空,教育者應該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中,我們的語文課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學習了《孔子拜師》后,由于時空差異以及知識的局限性,學生普遍對孔子和老子較陌生。教者就需要結合“資料袋”中的資料,為學生推薦《論語》、《名人故事》、《歷史故事》等書籍。豐富“資料袋”讓學生對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積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像這樣的課后作業(yè)沒了負擔,心情和思緒能放松,也把靜態(tài)的“資料袋”動態(tài)地呈現(xiàn)出來了,做到了文本的有效延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