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華
【摘 要】語文課的教育實際是情感性教育、人文性教育,是要將學生教育成有生活美感的人,一言以蔽之,“高貴”而已。倘若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滲透,語文課的“高貴”便有可探索之路。
【關鍵詞】高貴 內(nèi)涵 途徑 滲透
一、高貴的內(nèi)涵
“四書”中的《大學》,釋其要,大抵是學之大或大之學,即撐大人的主觀世界、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境界,知識只不過是完善人格的載體。以此為參照,語文課的過程應是教導學生成人的過程,即懂得并追求真善美。
(一)教師教學水平求深謂之“高”
“高”者,真而有情。所謂“真”,既是指課堂風格的清切自然,不矯揉造作,也是指課堂內(nèi)容的獨抒己見,不拾人牙慧。
(二)學生氣質(zhì)修養(yǎng)求高謂之“貴”
“貴”者,事理通達。所謂“通”,強調(diào)的是悟性,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舉一反三”。所謂“達”,強調(diào)的是修養(yǎng),即王勃所謂 “達人知命”。有了這種追求,語文課至少不會墮落。
二、實現(xiàn)高貴的途徑
(一)掌握語文教學藝術的核心——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
蘇靈楊先生認為:“教師之所以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chuàng)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眲壬舱f:“語文教學既要有科學的嚴謹性,也要有感人的藝術性?!彼哉Z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激發(fā)人的情思,引發(fā)情感共鳴:或化作幾聲豪放的笑,或掬一抔同情的淚,或嘯出一口長久的嘆息……
1.情感性——因文施教
所謂詩言志、詞寫情、文顯性、小說明是非。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然以無法入無法,正是有法,興之所至,方能手之足之蹈之舞之。真性流露,或高昂或沉郁,或慷慨或低徊,均由文而定。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受金圣嘆影響,欣賞此文總喜歡將重點放在“雪”的描寫上。將重點放于此顯然對林沖這一人物性格的典型意義體會不深。施耐庵對林沖來至草料場時所擁有的“物質(zhì)”交代甚細:一氈笠、一風衣、一白衫、一桿槍、一葫蘆,還有一把鑰匙。施耐庵為何要不厭其煩地提醒讀者林沖每離開草料場都要關好門、揣好鑰匙?因為這是他全部的世界,有了鑰匙他才能打開回家團聚的大門??杉词谷绱撕喡氖澜?,高俅也不會留給他……帶著這份細心與真情去品讀此文,自能帶著學生進入其中的壓抑、憤怒以及最終的快意恩仇。
2.創(chuàng)造性——鑒賞與寫作
朱光潛在《我與文學及其他》中寫道:“讀詩就是再做詩……一切藝術作品都是如此,沒有創(chuàng)造就不能有欣賞?!彼蚤喿x教學就是教會欣賞、教會寫作。比如教學《雨霖鈴》,可設置為“我讀《雨霖鈴》”“我賞《雨霖鈴》”和“我填《雨霖鈴》”三個環(huán)節(jié),由讀而感,由感而悟,由悟而通,由通而達。凡事通達以后,便能有所創(chuàng)造。
(二)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互滲透。
閱讀與寫作本為一體,卻易受分割。這好比面對一道牛排,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叉各異,但都是為了將牛排舒適地吃下去。倘若二者去其一,牛排照樣也可以下肚,卻沒有了過程的享受感。周國平先生說:“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chuàng)造?!?/p>
1.寫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閱讀至動情處,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然閱讀教學,不僅要做到意會,而且要會言傳,否則閱讀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了這一瓶頸,才能別開洞天。
(1)適時地在閱讀教學中穿插寫作
此處的“寫作”并非寫作知識,而是指寫作實踐,但又不同于謀篇布局之作。穿插不等于依托,不科學地穿插熱心要矯枉過正,反而失去了穿插的效果。所謂“適當”是指可操作、有形象、有趣味。比如《衛(wèi)風·氓》,設置一問題即可:本詩以棄婦口吻為之,氓并未出現(xiàn),假如你是其氓,看完本詩,有何感觸?請寫一封回信。
(2)多形式地在閱讀教學中穿插寫作
閱讀是美的尋找過程,不必強求于一種見解。批注、改寫、擴寫、仿寫等等均可在閱讀教學中有所涉足,時間久了,小風小雨亦可成大氣候。
2.閱讀教學在寫作教學中的滲透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
(1)教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打開教材,我們就開啟了塵封已久的歷史,直面人生的慘烈與悲壯盡在其中??鬃拥拇蟮莱扇?、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天人合一、孟子的舍生取義、墨子的兼愛非攻、李白的狂歌悲笑、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前甜后苦、陸游的心系家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入世情懷鮮活而不朽。
(2)教材可以成為寫作技巧的借鑒
教材堪稱文學經(jīng)典,不僅是思想內(nèi)容的高超出世,也包括藝術構思的出類拔萃?!睹献印返膰乐敽棉q、《莊子》的汪洋恣肆、魯迅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徐志摩的纏綿悱惻、沈從文的“湘西無痕”……此番財富若能化為己有,豈愁一篇之中無清詞麗句?
(3)教材可以成為寫作激情的碰撞
寫作本是表情達意的需要,是心聲的噴薄與宣泄。寫作激情需要某種特定的刺激和啟發(fā)。如處理選修教材《莊子》部分時,可以把舊教材(人教版第五冊)中鮑鵬山先生所寫的《莊子: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印發(fā)給學生,相信學生會有由衷的贊嘆并心生仿寫的沖動。而寫作正是從仿寫開始。
【參考文獻】
[1]蘇靈楊. 教師——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師和藝術家. 教育研究,1981(3) .
[2]劉國正. 語文教學藝術談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朱光潛. 我與文學及其他.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國平. 人與書之間. 華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