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杰
摘 要:本文通過對“口傳心授”歷史淵源的介紹,針對戲曲教學的基本特征,指出在不同教學目的與教學階段下“口傳心授”方法的實際操作與應用準則,希望為戲曲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傳播,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戲曲教學;“口傳心授”;教學方法
戲曲作為中華文化中一項寶貴的民族資源,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擁有自身的舞臺特征與藝術特色,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時,還形成了“口傳心授”這一獨特的教學方法。據研究者考證,“口傳心授”一詞,最早是由明代大學者解縉在《春雨雜述》關于書法的論述中提出來的,指學習書法時,如果沒有師傅孜孜不倦的語言引導以及用心教導,初學者始終無法領會到書法的精妙之處。在戲曲教學中,同樣是教習人員對戲曲學習者進行技藝傳授、心法引導以及提升綜合表演水平的一種教學方式。筆者將在本文對以上三種不同教學目的與教學階段下的“口傳心授”進行詳細地探討。
一、在教學初級階段,注重“口傳”,教授學習者基本表演技術
通過探索我國戲曲大師的成長之路,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在正式登上舞臺、真正家喻戶曉之前,都有師傅進行一招一式的“口傳”教學,才學會基本戲曲技能,在師傅的示范下,當時還是戲曲入門者的大師們,認真地跟著師傅學習基本的姿勢,經過反復訓練及研習,最終才可以登上舞臺,甚至成為名角,這不僅是每一位成功戲劇大師的成長之路,更是千千萬萬舞臺表演小人物的成長的真實寫照。用侯寶林大師的一句經典語總結,在戲曲學習這一行當中,根本就沒有無師自通這一回事兒。即便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利用錄音、錄像教學已經成為普遍的形式,然而,這些先進技術手段,依然需要教師的親身試單作為藍本。這是由戲曲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表演具有固定的格式,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跟隨教師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演練,這是文字教學無法直接、準確傳遞的信息,只有教師在口頭表達的同時,運用感觀的肢體語言教育,才能準確地讓學生領悟,不是書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義能達到的一種教學效果。如在“抖袖”的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自身的真實表演,才能讓學生知道水袖是怎么抖動的,并且學會區(qū)分上袖、下袖的具體方法。
二、為提升學生表演水平而重點開展的“心授”教學
“口傳”教學是學生能夠獲得舞臺表演知識與技能的第一課,掌握好這一門知識后,學生能走上舞臺進行形體上的表演,能拿捏好演出對象的基本肢體語言,然而在神韻傳遞上,還需要教師“心授”,才可以真正讓學生成為舞臺表演的大師。關于這方面的論述,我國昆劇名家俞振飛就曾經總結道:“掌握了程式化訓練之后,戲劇演員只不過擁有了能夠走上舞臺的基本條件,如果不能夠學會恰當地運用這門技藝,那么形式化的表演下,這只能算得上是賣藝?!彼€強調,要能夠全面地把握如何運用這門技藝,核心就在于教師的“心授”。
“心授”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負責教習的人員不僅應教會學生如何對不同的戲曲表演手段進行轉化、提煉,從而使之能夠完美地表現(xiàn)曲目中的人物特征,還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演出心得,對學生進行點撥以及啟發(fā),使他們能夠準確地領悟技藝與人物情感、劇情發(fā)展及特定場景之間的關系。以“傳奇”劇目中的小生首次上場為例,出場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步驟,然而教師必須在對學生進行基本動作講解的同時,使他們通過對“氣定神閑”的理解,領悟到文人“胸有丘壑”的自信,對“小鼓伴奏”的仔細聆聽、感悟,體會“鳥鳴山更幽”的境界,這為他們精準地抓住小生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依據。
三、在戲曲教學中,“口傳”與“心授”關系的研究
戲曲表演是中華文化中虛實結合的一種典型藝術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口傳心授”的教學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戲曲事業(yè)中學有所成。對“口傳心授”兩種教學方式的關系研究,筆者認為,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必須保證“口傳”教學能落實到位,這是對一位合格戲曲表演者的基本要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對戲曲表演長期進行“口傳”教學重要意義的肯定。對基本技能熟練操作之后,則應將重點放在“心授”上,這是一位戲曲表演者最終獲得演出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大對其感悟、理解能力的教學,使其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與表演環(huán)境、人物性格、戲曲內容融為一體,真正向廣大觀眾表演出高質量的節(jié)目。
“口傳心授”作為戲曲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方式,歸根結底是為成功塑造戲曲表演大師服務的,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教學方法出現(xiàn),為廣大戲曲愛好者進行戲曲學習提供了更加優(yōu)越的技術支持。曲藝教師更應通過“口傳心授”,將戲曲表演精華真正高質量地利用現(xiàn)代傳媒方式傳遞給社會公眾,讓他們了解戲曲、感悟戲曲魅力。
參考文獻:
[1]沈勇.論戲曲教學中的“口傳心授”[J].藝術百家,2011,(05):289-290.
[2]張育華.論戲曲“口傳心授”之傳習內涵[J].戲曲研究,2011,(03):639-641.
[3]于萍.戲曲表演的傳統(tǒng)模式—口傳心授[J].戲曲藝術,2013,(02):259-261.
[4]于建剛.淺談口傳心授[J].戲曲藝術,2012,(01):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