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恒
摘 要:“歌舞”與“情感”為昆曲表演藝術(shù)重要的、且不可或缺的兩個構(gòu)成要素,拙文以審美角度出發(fā),梳捋各家之言,遍加案語,逐一論之,必大有裨益也。
關(guān)鍵詞:昆曲; 歌; 舞; 情; 表演
中圖分類號:J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9-128-001
“戲曲者,導原于古代歌舞者也?!盵1]明王守仁云:“《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盵2]上述引文鮮明昭示了古代樂舞成型之久矣。然時過境遷,鳳凰涅槃,先民之歌舞,實已無存。而今現(xiàn)存之昆曲,亦當以歌、舞為其立竿見影之標識。同時,歌有歌“情”,舞有舞“情”,故而內(nèi)心情感亦是昆曲不可或缺的構(gòu)成要素。今就昆曲表演藝術(shù)之“歌”“舞”“情”三題,條舉眾說,遍加案語,窺其崖略,必大有裨益也。
“曲情”
其一,《曲律》:“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p>
筆者案:昆曲行腔,依其格范。出字歸韻,五音四呼,逐一講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圓。自古至今,概莫能外。[3]
其二,《樂府傳聲·曲情》:“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蓋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不但生旦丑凈,口氣各殊,凡忠義奸邪,風流鄙俗,悲觀思慕,事各不同,使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然此不僅于口訣中求之也?!稑酚洝罚骸惨糁?,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設(shè)身處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后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曠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盵4]
筆者案:中國之戲曲,以曲腔為其本,故“曲之情尤重,”無可疑也。曲之聲情互為表里,情以取聲,聲以抒情,固曰“使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绷硇焓纤稑酚洝分},又見《呂氏春秋·音初篇》(“凡音者屬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nèi)?!保┢浯笠馀c之相佐,遂可視兩者為一矣。然“凡音者屬乎人心者”,何也?析之,大致兩層:其一,人心善感,固“心”即內(nèi)心情感。其二,“感于心則蕩乎音”,即情感之外化,固“音者屬乎人心者”,由此,渙然冰釋。
“舞情”
其一,《梨園原》舉“身段八要”,次第為“辨八形。分四狀。眼先引。頭微愰。步宜穩(wěn)。手為勢。鏡中影。無虛日?!?/p>
所謂“辯八形”為:
貴者:威容 正視 聲沈 步重
富者:歡容 笑眼 彈指 聲緩
貧者:病容 直眼 抱肩 鼻涕
賤者:冶容 邪視 聳肩 行快
癡者:呆容 吊眼 口張 搖頭
瘋者:怒容 定眼 啼笑 亂行
病者:倦容 淚眼 口喘 身顫
醉者:困容 模眼 身軟 腳硬
“分四狀”為:
喜者:搖頭為要 俊眼 笑容 聲歡
怒者:怒目為要 皺鼻 挺胸 聲恨
哀者:淚眼為要 頓足 呆容 聲悲
驚者:開口為要 顏赤 身戰(zhàn) 聲竭 云云……[5]
筆者案:“身段八要”乃昆曲表演動作核心之論。作者從簡到繁、從粗到精,標明昆曲演員通用固定之規(guī)范,無論是“威、歡、病、冶”,亦或是“呆、怒、倦、困”,皆可看作對演員表演之美學要求。
其二,關(guān)于“鏡中影”,詳具于李開先《詞謔》:“顏容,字可觀,鎮(zhèn)江丹徒人,(周)全之同時也,乃良家子,性好為戲,每登場,務(wù)備極情態(tài);喉音響亮,又足以助之。嘗與眾扮《趙氏孤兒》戲文,容為公孫杵臼,見聽者無戚容,歸即左手捋須,右手打其兩頰盡赤,取一穿衣鏡,抱一木雕孤兒,說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愴,真有可憐之色,難已之情。異日復為此戲,千百人哭皆失聲。歸,又至鏡前,含笑深揖曰:顏容,真可觀矣!”
筆者案:“顏容可觀”以人名綴以典故,實乃現(xiàn)身說法,亦語雙關(guān)之宜也。由此可見,聲腔之潤澤、角色之體驗,內(nèi)心之情感系之甚密,而并非自逞性情,亦所不顧也。
其三,《梨園原》:“凡男女角色,即狀何等人即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樂、離、合、悲、歡,皆須出于己衷,則能使看者觸目動情,始為現(xiàn)身說法,可以化善懲惡,非取其戲作戲,為嬉戲也?!?/p>
筆者案:析之,角色之情感“皆出于己衷,”與上《詞謔》之觀點庶幾近之。
其四,李漁《閑情偶寄》:“場上之態(tài),不得不由勉強,雖由勉強,卻類乎自然,此演習之功不可少也?!盵6]
筆者案:李漁所言“勉強”即表演程式;“自然”即表演合乎情理,二者看似矛盾,實則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可知:
一、昆曲場上歌者、舞者、演者合為一人也。歌有歌“情”,韻調(diào)和諧,舞有舞“情”,意境雋永。
二、昆曲無論是歌或是舞,皆需深諳程式之道,不可背離,有失偏頗,又不可拘泥,被其束縛。
三、歌舞所抒之情淋漓盡致,皆本于心也。
總之,昆曲表演載歌載舞,行云流水,美輪美奐,燦然可見。其讀字“開、齊、撮、合”清晰可辨,發(fā)聲“喉、舌、齒、牙、唇”自然圓潤,步態(tài)雍容華貴,表情細膩傳神,然皆系之以情,尤講求現(xiàn)實生活之觀察與內(nèi)心情感之體驗焉。
參考文獻:
[1]轉(zhuǎn)引自韓啟超.《戲曲形成前期的特征——戲曲形成前期音樂要素的嬗變及影響研究》(五)》[J]《中國音樂學》2012年第四期
[2]《傳習錄》(下)[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9頁
[3]《曲律》[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四),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55頁
[4]《樂府傳聲》[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七),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173—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