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榮
歷史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教法的選擇應考慮內容、學生知識水平、課時、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條件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有時也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貴在得法。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圍繞教學目標,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選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斩闯橄蟮闹v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實踐活動將使入終生難忘。
在教學活動中我為解決學生無備上課問題,曾經堅持3年讓學生書寫預讀筆記,效果相當好。由于缺乏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剛升入初中的學生聽不懂課,埋怨教師講的難,難聽懂。我未漏怨意,只是在某節(jié)課上針對下節(jié)課上的問題布置一個小問題,希望同學在下節(jié)課上寫一份個人體會,結果有相當多的學生在下節(jié)課上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體會筆記,課堂氣氛非常地好,令我震撼,使我認識到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只有不會教學的教師,脫離學生的教學猶如空中樓閣。教師費力不討好,自食惡果,悲哀至極。于是,我逐漸改變教法,以人為奉,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思、有所得,解放他們的口、手、表情、思維等等,效果及其良好。他們從此自覺地按照教師的提示寫好預讀筆記,題材不限,形式多樣,字數(shù)不限。由于采取成功教育法,尤其是體驗式教育法使學生的學科活動開展起來,從而使他們的個體認識與歷史問題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體現(xiàn)了新教材以人為本的理念,獲得廣大學生的歡迎,效果良好。課堂上學生自然會細心觀察,用心雕塑,興趣盎然,記憶深刻,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體性也得到體現(xiàn)。
二、通過分組活動彼此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
以<秦木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之爭》為例,我將10個成語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指鹿為馬—魚腹丹書—篝火狐鳴一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破釜沉舟一約法三章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楚河漢界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霸王別姬一四面楚歌,等等。建議學生結合教材并查閱成語詞典書寫預讀筆記,形式多樣,題材多樣。如:寫故事、寫成語寓意、來源、個人心得等等。課上表現(xiàn)可以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把全班分成八小組,每組任務明確,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因每個人會有各自體會,這許多體會的匯合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識圖式等體驗式教學法
l、以圖為路,轉入正題
一節(jié)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讀,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必須講究引導藝術,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到課文中心上來。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2、以圖開路,突出重點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來說,歷史課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xiàn)。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遺存盡入畫幅,成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講“百團大戰(zhàn)時,我借了上年段的世界史10余本歷史地圖冊,學生不解,問我何用?我笑而不答。當我講 到“百團大戰(zhàn)"意義時分發(fā)給學生,前后桌4人一本,讓他們參照“二戰(zhàn)形勢圖”,小組合作談體會,于是我讓他們唇槍舌劍一番,于是我才講百團大戰(zhàn)的意義:增強了中國人民“孥持抗戰(zhàn)的信心。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孥持”是在中國半壁河山淪于敵手,國民黨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中國抗戰(zhàn)處于極度危險情況下進行的;是在美、蘇“中立”、法國潰敗、英倫三島變成廢墟情況下進行的,從而讓學生對“百團大戰(zhàn)意義的認識又進了一步。通過這些內容,可使學生認識 到“人民戰(zhàn)爭路線”的正確性,只要抓住這幾幅圖,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誘導,主題就會深化,重點就會突出,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3、以圖引路,突破難點
對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新編歷史課本圖文并茂的特點,為教學難點的突破起了輔助作用。 圖示式體驗教學是把用文字敘述的教材內容用簡要的符號、文字、數(shù)碼組成的圖形或圖象、地圖、表格等形式加以表現(xiàn),用以說明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直觀教學方法。它從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fā),既充分注意發(fā)揮兩個大腦半球在思維中各自優(yōu)勢,又極力強調視聽感官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為變課堂的單向傳遞為多向傳遞,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發(fā)現(xiàn)式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說按系統(tǒng)論觀點深鉆和把握教材是創(chuàng)制圖示的前提,那么圖示的設計是否符合信息傳遞的科學性、簡易性、條理性便是圖示教學的關鍵;而以圖示為依據,對整個教學過程實現(xiàn)有效的調控則是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保證。應該說,圖示式體驗教學在中學歷史課特別是文科班的歷史教學中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和實用價值,不失為促進中學歷史教改的有效途徑。圖示式體驗教學要求教師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站在全冊全編全章的高度確定每堂課輸出的信息量,并抽出其中主干和有聯(lián)系的部分,經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設計出不同的內函和外延的圖示,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分析概括、綜合演繹、思維表達等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圖示教學使教師獲得較多的課堂調控的依據和機會,有利于及時收集、處理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完善教師主導性評定和學生自我修定評定,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我自己正是在圖示實驗后,重視了對教法的研究,對教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基本形成了以圖示為中心,以體驗式為手段,以訓練歷史思維能力為目的的教學風格,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體驗式教學法符合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的特點,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學生聽來饒有興趣,易于接受,思想覺悟、認識能力相應也隨之而得到了提高。教師讓學生喜、怒、哀、樂及愛、恨、情、仇在課堂上通過言談舉止等豐富的表情暴露出來,“體驗式初中歷史教學法就是一種略持新課改以人文本而非以書為本理念的行之有效的課改教學實踐嘗試法,定會在今后的課改教學實踐活動中大有作為。 “體驗式初中歷史教學法,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