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征花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美術藝苑中獨樹一幟。中國畫教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覺一直存在這樣的問題:(1)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的審美評價標準在改變,以“像不像”評價美術作品;(2)缺乏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正確引導與培養(yǎng),從而導致無法把握中國畫造型法則的實踐和應用;(3)缺乏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yǎng)。針對以上一系列的問題,我談談自己多年來的中國畫教學實踐經驗。
一、在“寫意”中國畫教學中要使學生形成辨證的審美標準。
近代,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評價標準在改變,絕大多數人都以“像不像”評價美術作品。但是我們應該明確: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與藝術風采,具體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成就的“意象”思維方式與“寫意”的造型觀。這種思維方式與造型觀,是中國畫及其技法形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源泉。正如林風眠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中所說:西方藝術是以模仿自然為中心,結果傾向于寫實一方面;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象為主,結果傾向于寫意一方面。這正體現(xiàn)了東西方繪畫的造型觀念的差別。西方繪畫注重的是追求視覺沖擊力,追求科學性,它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寫實”的藝術。中國繪畫是畫家主觀精神的表現(xiàn),追求一種意境,形成中國繪畫“寫意”這一特性。所以,我們不能以西方的繪畫審美觀評價東方的繪畫。
例如:我們在評價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蘭、竹、石時,我們就不能拿它與自然界的竹子或與西洋畫中寫實的竹比較,因為鄭板橋作畫強調的是“入世”精神,他認為:“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養(yǎng)生民,而以區(qū)區(qū)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繪畫給人以審美愉悅,應“慰天下之勞人”。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他畫竹不拘泥于成局之法,要會心深神,寫出竹子的君子豪氣,不為俗屈的凌云之志,為竹傳神,為竹寫生,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變?yōu)椤笆种兄瘛?,竹成為寄托感情的化身。其畫蘭,用焦墨揮毫,以草書的中豎長撇法為之,脫盡時習,“畫到天機流露處,無今無古寸心知”。又如現(xiàn)代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張大千的眾多作品不單純展示了“筆墨”技法的熟練與高超,更重要的是無一不閃爍著“意象”思維的智慧之光和對“寫意”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這些突破客觀物象的明暗、體積和寫實手法的作品,將人對事物的認識提到“神會意通”的藝術境界,從而使中國畫形成了“意在筆先”、“不求形似”、“以形寫神”的特殊畫風。這種更富于“情”、“理”、“性”及藝術愿望的表現(xiàn)法則,彰顯了中國畫以“寫意”為核心的獨特與偉大。
所以,對于不同的繪畫作品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要以辯證的審美觀賞析中國畫。
二、在“寫意”中國畫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造型基本功的訓練。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當代,以往的技術不斷被各種新科技代替。如鋼筆、圓珠筆的產生弱化了毛筆書法,電腦的逐漸深入又慢慢弱化了硬筆書法。技法作為中國畫學習的基礎之一,有其不容輕視的價值??v觀數千年的中國繪畫史,從戰(zhàn)國帛畫到敦煌壁畫,從唐代的鞍馬人物畫到宋元的山水花鳥畫,眾多作品無不顯露了“筆墨”技法的熟練與高超。而初中學生的中國畫教學,仍屬于入門階段,更應該注重“墨線”的訓練,此時,《芥子園畫譜》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條件欠缺,那么教師可以用傳統(tǒng)的練習畫菊花花瓣,畫“品”字形葉子,這就如同學習西方素描要從畫石膏圓球開始一樣。況且作為中國畫的特點,也就是畫筆以毛筆為主,其特殊性就是不能擦和不好改,不易一下子畫得準。即當你看不準、想不透時就不敢亂下筆。每下一筆都要成竹在胸,因為每一筆都會牽連全局,所以筆筆都必須從整體出發(fā),使每一筆都能起到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勤學苦練的心態(tài),絕不能急功近利。
我們把中國畫的學習過程分為這么幾個階段:第一步是“不似”,第二步是“似”,第三步又是“不似”。第一步的“不似”是指初學者在造型方面還不能達到準確的程度,這是難免的現(xiàn)象。從第一步的“不似”到第二步的“似”,必須經過一個艱苦鍛煉的過程,這個“似”,指的是形似,所以第二步還不是藝術上的最終目的,還有第三步的要求,即求得形似之外,還必須做到神似。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經過第一步的“不似”和第二步“似”的艱苦鍛煉是達不到第三步的。就如白石老人晚年的寫意水墨畫,非常簡練而且高度概括,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使人非常喜愛。但如果要學習白石老人,只是簡單模仿那肯定行不通。我們首先得研究他所走過的道路,他的藝術造詣是后天習得的,是他畢生的勤學苦練的結晶,是多年扎實而又豐富的造型技巧的積淀。正因有了他早年精工細致的忠實于對象的嚴格基礎,才能創(chuàng)作出晚年的“形神兼?zhèn)洹钡膶懸馑?。因此,初中階段美術教學不能忽視中國畫的基本功訓練。
三、在“寫意”中國畫教學中抓基本功時不能忽視“意象思維”的訓練。
“意象”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維,又有別于“抽象”思維,是處于二者之間的獨特思維方式?!耙庀蟆彼季S把“意”(即人的意識,意志、意念、主觀)與“象”(即客觀物象,宇宙萬物)看做是一個互通共識的有機體,將事物“人格”化,尋求人與事物“感應式”的認識法則。“黑白成象”、“陰陽相生”,倡導人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視認識的完美為“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思維方式與認識觀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認識觀,也突出中國文化強調主觀意識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孕育“創(chuàng)造性”的先決條件。中國畫的“寫意”式造型觀正是依此而創(chuàng)立的。
中國畫強調“意在筆先”、“本立于意”,而且將畫中所蘊含的精神性因素的多少與高低視為衡量藝術品格的重要依據。從謝赫的“六法”首標、“氣韻生動”到黃休復高揚“逸品”理念,都與倪瓚標舉的“逸氣”一脈相承,都說明了寫意的精神性在繪畫中的主要作用。中國畫繪畫品格的提升過程也就是物質性減弱,精神性提高的過程。因此,前面所說的第三步的“不似”,與第一步的“不似”有所不同。這個“不似”,是指造型上不必全似,有的地方要省略,有的地方要加工,以期達到形神兼?zhèn)洹6鴮τ谥袑W生來說,在經過反復的臨摹、模仿后應該脫離原稿。例如:我們要學習竹子,在經過畫枝、丫、叉,“個”字“介”字形竹葉,風竹、雨竹,整幅圖的臨摹之后,應該引導學生加以思索:如果是鄭板橋《石竹圖》就應該體會到它的君子豪氣,它的不為俗屈的凌云之志;如果是吳昌碩《蘭竹圖》就能看到它的水墨淋漓,瀟灑縱逸,也可看出吳昌碩晚年氣吞牛斗、飛龍走蛇的藝術生命。也就是說,學古人的畫不止摹其形更應揣其意。
四、在“寫意”中國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形成藝術個性。
藝術家的藝術風格的形成是離不開生活的,如鄭板橋的不為俗屈與他的政治生涯離不開;吳昌碩晚年的大氣與他的生活經歷也離不開。而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生活蒸蒸日上的當代,學生學習中國畫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別人,應該聯(lián)系生活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中國畫,有別于小學生對于世界觀的認知,他已經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審美觀,對周圍生活作出評價并逐漸把這種評價反映在生活中,當然這中間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在這一過程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形成陽光蓬勃、積極向上的個性,使之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來無限憧憬。
因此,在中國畫這一特定的教學活動中,只有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意象”思維,讓學生掌握“寫意”的造型觀,依此指導技法、駕馭技法,并聯(lián)系生活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才能使中國畫教學的目的得以貫徹,才能使中國畫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