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摘 要: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存在管理不夠規(guī)范,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師資水平薄弱,教法欠靈活;學生學習能力差別較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認知不同等問題,作者認為只有有效促進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互動。才能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互助教學模式進行了構建,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得以發(fā)展。
關鍵字: 高職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互助式學習
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社政[2011]1號)明確提出了各高校要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大綱,組織實施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堂教學,承擔起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任務,使全體學生較系統(tǒng)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充分滿足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迫切需求。當前條件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有利于滿足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未來人才發(fā)展的需要,還是當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需要。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隨著高職院校的大力發(fā)展而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職業(yè)教育招生規(guī)模迅速擴大,高職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高職學生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一樣,具有許多共同的心理特點,但是由于社會原因和自身因素的影響,高職生具有其獨特的心理特點及需求,因此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一)管理欠規(guī)范,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在課程安排上,相對其他公共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地位較低。從課時安排上來看,課時偏少,教師能傳授的知識量更少,教學內容缺乏標準規(guī)范和系統(tǒng)性,且沒有真正面向施教對象,沒有結合學生的現狀和個性特點展開基礎理論教學。
(二)師資水平薄弱,教法欠靈活。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師資力量偏弱,專任教師數量不足且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在任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專業(yè)教師中,多數是由輔導員兼任。而心理健康課程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學習背景,特別是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一定由受過專業(yè)培訓的教師任教。多數高職學校是合班上課,教師在教法上不容易把握,多數教師采用教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聽的講授法,學生無法感同身受,接受知識只流于表面。
(三)學生學習能力差別較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不同。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理科生、文科生還有對口生,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別。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成績相對不高、學習能力相對不強等原因,導致缺乏自主學習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他們渴望得到認可、鼓勵和贊賞,更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獨立思維、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對教師的依賴性雖然有所減弱,但并未完全脫離。
因為各個學校生源來自不同地區(qū),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較早,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接受能力較強,有些學生希望涉獵更深一些的知識,但是一些來自偏遠地區(qū)、農村的學生對于這方面的知識則了解不多,甚至是有些排斥。在筆者上課的過程中甚至有學生提出是否是因為自己心理有問題才來上課的疑問。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互助式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可以促進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及解決問題?;ブ浇虒W活動的策略設計應著重強調學生自主互助學習能動性的激發(fā),強調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學流程設計力求使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互助性、參與性和探究性。同時還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體現數學教學活動的教育功能。
(一)教師預設研究性問題。
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目的和學習內容。設計好教學任務,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目的。集中小組成員集體智慧找出大家一致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實現自主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所以預設研究問題是互助式教學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駕馭教學設計技術能力的具體體現。教師要在充分掌握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按照教學設計應體現主體性、適度性、互助性和趣味性的設計原則,確立教學目標任務、教學內容,預設研究性問題。預設的研究性問題既要保證學生可以運用已具備的認知基礎知識,又要保證與教學新內容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任務要求的整體銜接性和學習內容的連貫性。同時,還要在預設問題的難易程度上著重考慮,要保證預設研究性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自主研究的興趣,但又要避免預設問題的難度超出學生研究能力的問題,以防止研究問題過難,給學生造成畏懼研究問題的尷尬心理。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討論、互助等典型活動,創(chuàng)造濃厚互助的學習氛圍,保證預設的研究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例如筆者在教授相關人際關系的內容時,預設的問題為舉例說明什么叫做人際關系。
(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助學習互助。
利用提供的信息技術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即開展交流,進行互助式學習。緊緊圍繞預設的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在索取相關知識信息的基礎上,小組成員共同努力集體學習。這一過程是最能體現學生自主、互助研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互助性研究學習要始終本著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互助性的原則進行設計。在互助性學習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主動地或在他人的啟發(fā)下,通過討論,對人際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歸納自己思考、判定問題的思路及搜集整理相關素材,通過互助過程集中集體智慧,形成自主學習成果,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檢驗知識運用的正確性,這一過程的設計可以充分體現互助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互助交流的能動性。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手機這一工具,在高職課堂上,教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玩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利用網絡教會學生電腦不僅可以用來打游戲、聊天,還能幫助學習。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任務分工、競爭、討論等典型活動,刺激和保持學生主動互助、自主研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保證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的和諧構建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三)學習成果匯報。
根據既定的教學設計流程,要求每小組指定一位同學匯報本組預設問題的完成情況,并展示研究成果。這一過程是檢驗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突出科學性、研究性、主體性、互助性的原則。學習成果展示的內容包括對問題的思考解決思路、對知識原理的運用、學習成果的生成及學習任務分工等情況。重點檢驗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正確性,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小組互助合作意識、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等。教師要適時進行階段性點評,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互動交流,思考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學會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使學生真正體驗互助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通過自主研究、互助學習,訓練學生的數學實踐運用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利用討論、互助、問題解決等典型活動,推動互助交流學習。
(四)階段性點評。
教師進行階段性點評,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活動特定階段內學生自主互助學習使用的學習方法、小組學習的效果、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角度、思路及學生參與互助交流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行課堂階段性評價。這個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作用是檢驗課堂前半部分的教學設計的進行情況,對學生的積極表現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對思維方法、研究思路有誤的學生及小組給予及時的指正和引導。這個過程的階段性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全體學生對教學問題研究的情況,以便為后面教學活動的深入展開、修正,提供必要的依據。因此,教師評價的時機要選準,過早評價會使準確性受影響,遲則不利于糾正不正確的思維思路。這個階段的教師評價在保證評價的正確性和及時性的同時,還要講究方法,注意保護那些方法、思路不正確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確保教學活動按照設計的方案順利進行。
(五)教學效果檢測。
權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學方式感受性、自主參與積極性等指標,對互助式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估,據此作為修正完善教學設計的依據。在這一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的原則進行設計。在檢測互助學習效果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互助式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全面評價。教師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狀態(tài)和個體在小組集體中的作用發(fā)揮情況,檢測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
三、互助式教學價值分析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圍繞任務進行探索,利用提供的信息技術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即開展交流,進行互助式學習。主要有以下優(yōu)勢:
(一)實現師生互助。
要求師生由伙伴式交流變成師生互助的真正“學生共同體”,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助,一方面使教師能主動鉆研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克服在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課堂上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決某一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
(二)學會生生互助。
以師生互助為基礎,找尋學生中的力量,借群體的力量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啟發(fā)、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意識、個人價值感和集體榮譽感。
(三)拓展課堂外界的互助。
每個班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共處后,都容易形成思維共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產生限制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拓展思維空間,吸收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擴大課堂空間,借助互聯網這個虛擬世界中未被開發(fā)的力量。在互助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有效融合與學生有關的各種教育力量,多角度借力,激活學生周邊及自身原有的積極因素,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智慧優(yōu)勢,經營好自身的智慧優(yōu)勢。讓學生在互助式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掌握與人交往的藝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蘇瑞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3):61-63.
[2]顏廷麗,趙紅.關于高師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途徑的新探索[J],通化師范報,2002.5(3):66-68.
[3]羅慧玲.構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心理健康教育,2005(7):54-56.
[4]沈文其.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的研究[J].職業(yè)技術理論研究,2006(4):104-105.
[5]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版),2004(5):108-111.
[6]張紫石.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J].職業(yè)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19):56-58.
[7]李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研究[J].婁底師專學報,2004,78(6):81-83.
[8]蘭珊珊.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思考[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2(2):82-85.